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9篇
  免费   1214篇
  国内免费   1963篇
测绘学   1435篇
大气科学   708篇
地球物理   2754篇
地质学   3863篇
海洋学   490篇
天文学   151篇
综合类   1060篇
自然地理   42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329篇
  2019年   397篇
  2018年   309篇
  2017年   364篇
  2016年   370篇
  2015年   442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483篇
  2012年   497篇
  2011年   573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560篇
  2008年   492篇
  2007年   504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424篇
  2003年   387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193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79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分析滑坡区隧道的主要病害特征和滑坡与隧道病害的相互关系。对隧道区的滑坡防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安全、经济的防治方案,为今后隧道区的滑坡防治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2.
郭家湾煤矿地处神府矿区新民采区西北部,为生态环境脆弱区。井田七层煤三个煤组开采后引发地面塌陷、含水层疏干、土地结构变化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了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陕北煤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以1∶10000野外详细调查为依据,首先进行现状评估,然后针对矿山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加剧、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预测评估,最后提出了以移民搬迁、回填裂缝、生态恢复、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等为主的防治措施,让煤矿开采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治理并行。旨为陕北地区乃至全国煤矿,在保护地质环境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供依据和示范。  相似文献   
943.
经对贵州省水城县蟠龙煤矿的地质勘探,发现矿区内存在较为典型的崩塌式古滑坡。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和水文等方面阐述了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并从滑坡体的规模、形态、结构和物质来源方面分析了滑坡的特征。研究认为:区内断层形成于滑坡之前,是滑坡形成的前期条件,地形地貌、水文等条件为主要诱发因素;滑坡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崩塌的形成,第二阶段为滑坡的发生阶段。依据矿井排水、大气降水和采矿活动等方面分析得出滑坡存在复活的可能性,并以深层蠕动变形为主。从而为以后滑坡的治理、安全采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44.
黔西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煤层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地区处于特提斯与滨太平洋两个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多期性质不同的构造作用形成了现今错综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根据构造变形的差异,可划分为织金-纳雍NE向构造变形区、水城-紫云NW向构造变形区和黔西南复杂构造变形区。在野外地质的基础上,结合微观变形特征和矿物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认为黔西地区构造变形属于上地壳低温-中低温环境下的脆性-脆韧性变形;由于黔西地区基底构造相对稳定,成煤期后断块内部变形较弱,煤储层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构造裂隙,有助于渗透率的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45.
In southern Taiwan the initial collision of the Luzon volcanic arc with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China results in the emergence of an accretionary prism of, predominantly, turbidites in composition, thus providing an appropriate place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deform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subduction to arc-continent collision. Field surveys have recently been carried out in slightly metamorphosed rocks along the well-exposed Jinlun-Taimali coast in southeastern Taiwan. Three folding phases are identified in the area. The first phase is characterized by gently dipping but widely distributed phyllitic cleavage (S1). The second phase is represented by sparsely distributed crenulation cleavage (S2) that folded the phyllitic cleavage. The third phase is characterized by E–W trending antiforms (F3) that involved both types of pre-existing cleavages. Restoration of such an antiform in the north using a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phyllitic cleavage in the overturned beds dips gently towards the southeast or east-southeast before the antiform, in relation to the first-phase thrusting or folding under regional ESE-WNW compression. From the first to third phase, the maximum horizontal compression underwent an about 90° anticlockwise rotation from ESE-WNW to E–W or NE–SW to N–S, and the deformation depth seems to decrease drastically, in terms of the decreasing proportion of pervasive deformation. All these variations are attributed to the oblique arc-continent collision that exhumed the whole accretionary prism and induced a local stress perturbation in southeastern Taiwan.  相似文献   
946.
X射线衍射法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昌岭  孟庆国 《岩矿测试》2014,33(4):468-479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气体分子(包括烃类和CO2、H2S等非烃类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环境中形成的笼型水合物,主要有Ⅰ型(立方晶体结构)、Ⅱ型(菱形晶体结构)和H型(六方晶体结构)三种晶体结构。研究水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对于认识水合物形成机理、微观动力学、相态转化及水合物样品鉴定等具有重要意义。X射线衍射(XRD)是一种利用X射线照射晶体(或某些非晶态物质)时产生的衍射来研究晶体内部结构(即内部原子排布)的分析技术。该技术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不仅能准确获取水合物的结构类型及晶格参数等重要信息,还能观测水合物生成分解的微观动力学过程。本文阐述了XRD技术应用于水合物结构特征研究、水合物生成/分解动力学过程原位观测以及野外水合物样品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已知结构Ⅰ型和Ⅱ型水合物立方晶体的边长分别约为12.0×10-10m和17.3×10-10m,而结构H型水合物六方晶体a轴和c轴的边长分别约为12.2×10-10m和10.0×10-10m,因此,通过XRD技术准确测量水合物晶体的晶格参数,即可判定水合物晶体的结构类型,该技术在国外已应用于海洋和冻土区钻获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鉴定并获得结构信息。此外,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生成的水合物晶体参数的变化,可研究水合物的结构转换及其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混合气体的组成、客体分子体积及直径大小、温度等都对水合物晶体参数及结构产生影响。通过在高压环境下的XRD原位技术,可测定水合物的生成与分解过程中衍射峰的变化,研究水合物生成/分解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水合物生成/分解主要分两个阶段,即在气液(固)表面的快速生成/分解过程及气体分子在液(固)体内部的扩散过程,后一个阶段控制着反应速度。目前,国外在水合物研究中应用XRD技术已相对成熟,而我国才刚刚起步。本文认为,将XRD技术应用到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中,可解决水合物的结构类型鉴别及晶格参数测量等基本的科学问题,而且XRD技术与核磁共振、红外光谱、X-CT等分析技术的联用,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为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47.
The Maule, Chile, (Mw 8.8) earthquake on 27 February 2010 triggered deformation events over a broad area, allowing investigation of stress r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upper crust following a mega-thrust subduction event. We explore the role that the Maule earthquake may have played in triggering shallow earthquakes 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 and Chile. We investigate observed ground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w 6.2 (GCMT) Salta (1450 km from the Maule hypocenter, 9 h after the Maule earthquake), Mw 5.8 Catamarca (1400 km; nine days), Mw 5.1 Mendoza (350 km; between one to five days) earthquakes, as well as eight additional earthquakes without an observed geodetic signal. We use seismic an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observations to characterize earthquake location, magnitude and focal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ze how the non-stationary, spatially correlated noise present in the geodetic imagery affects the accuracy of our parameter estimates. The focal mechanisms for the far-field Salta and Catamarca earthquakes are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regional late Cenozoic fault kinematics. We infer that dynamic stresses due to the passage of seismic waves associated with the Maule earthquake likely brought the Salta and Catamarca regions closer to failure but that the involved faults may have already been at a relatively advanced stage of their seismic cycle. The near-field Mendoza earthquake geometry is consistent with triggering related to positive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due to the Maule earthquake but is also aligned with the South America-Nazca shortening direction. None of the earthquake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require that the Maule earthquake reactivated faults in a sense that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ir long-term behavior.  相似文献   
948.
为了研究芦山地震的孕震过程和震源区的长期构造过程以及解释实测的震后形变和重力资料, 采用分层介质模型,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考虑区域流变系数, 计算了地震引起的地表同震、震后的形变和重力变化以及区域内部分GPS与重力连续观测台站的震后形变和重力变化的时间序列.结果表明: 芦山地震的地表同震形变显示出发震断层明显的逆冲特性; 粘弹性松弛效应引起的震后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比同震形变和重力变化的范围明显扩大, 但随着粘滞系数的增加, 变化量明显减小; 观测台站的震后变化时变曲线显示震后形变和重力变化在震后50 a间变化显著, 100 a后基本平缓, 趋于稳定; 模拟计算的GPS台站中除了MEIG台和MYAN台以外, 其余台站的震后观测必须考虑粘弹性松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9.
自钻式原位剪切旁压模型不同固结荷载颗粒流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飞  徐光黎  申艳军 《岩土力学》2014,299(2):591-600
自钻式原位剪切旁压仪具有扰动小,能同时测出不同深度土的变形和强度参数,在精确测定土体参数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受分析手段与研究水平的限制,对SBISP多级加载过程中周围土体的变形响应研究较少,而土体变形参数的确定与其变形机制是密切相关的。基于此,应用PFC3D颗粒流程序对不同固结荷载SBISP模型进行了仿真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剪应力的逐级施加,中间区域颗粒的位移量不断增大,且位移矢量方向性更加显著,在第5级剪应力作用下,影响区域位移矢量形状呈现为倒锥形;而随着上覆固结压力的增大,探头周围试样的受影响范围逐渐变小;在探头作用下球颗粒的运动轨迹呈台阶状,台阶形态随距探杆中心距离增大而趋于平缓,球颗粒的Z向位移量亦随之呈负指数形式衰减;此外,剪应力与探头摩擦系数呈正相关关系,但当摩擦系数达到某一阈值时,剪应力-位移曲线不再变化。其研究成果对于深入开展SBISP试验多级加载过程中影响域内土体变形过程与变形模量之间关系研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50.
GPS PPP技术用于滑坡监测的试验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  张勤  黄观文  涂锐  张双成 《岩土力学》2014,35(7):2118-2124
为了研究全球定位系统(GPS)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用于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时可能达到的精度和可靠性等问题,结合某类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在滑坡体上布设了若干GPS监测点进行连续实时动态监测,利用PPP技术对该滑坡从稳定、开始滑动直至产生破坏的全过程监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并与GPS单历元差分定位、载波相位实时差分定位技术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GPS PPP技术监测结果的内符合精度约为10 mm,外符合精度约为40 mm,且GPS PPP技术具有一些差分GPS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无需基准站支持、作业成本低、效率高、可直接获取监测点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下的绝对坐标等。该技术完全可用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