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9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213篇
测绘学   1763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629篇
地质学   645篇
海洋学   175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310篇
自然地理   28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61.
山区河流准三维水沙输运与河床演变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根伟 《山地学报》2001,19(3):207-212
在渠道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不规则河流形态下的纵向流速分布和弯道水流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任意断面和垂线位置的流场计算公式。在综合各种泥沙动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探讨了在天然河流中的悬移质输沙能力与沉积条件,分析了河床质起动的控制性因素及推移质输沙方程。提出了受冲淤影响的河床质粒径组成和动态递推公式。结合这些流场与泥沙计算方法及河床形态调整技术,作者提出一个准三维河流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只需要河流几何形状、人流条件以及泥沙级配参数,能够模拟出不规则几何形态的河道断面流速分布及平面流场分布,并且对于弯道水流特征与泥沙输送一沉积特征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该模型是对有关河流演变理论和实验成果的综合应用,为研究山区高含沙水流下的河床变形以及洪水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2.
王亮  刘利平 《贵州地质》2001,18(2):135-138
本文是1:20万数字重力图及面色图的编制工作总结,文中主要介绍了在制作1:20万区域重力图和地理底图时,采用GIS系统,由计算机数字制图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总结这一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优化的制图捷径。  相似文献   
163.
焉耆盆地段高速遥感选线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公路选线中,具有常规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国道314线焉耆盆地段高速公路前期选线研究中,以Landsat-5TM457数字图象为主要信息源,通过数据处理和遥感判择并综合分析常规资料,对焉耆盆地经四纪堆积平原土体工程地质区进一步划分亚区,探讨分析了不良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形成背景及发展演经趋势,在此基础上比较各设计线路之划分亚区,探讨分析了不良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形成背景及发展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比较各设计线路之优,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线路方案。  相似文献   
164.
新一轮二滩电站库区遥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二滩电站库区遥感调查是在我国前20年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技术方法基础上的一次革新。本文介绍了革新方法的数据源、工作平台、技术流程、及人机交互与自动分类相结合的遥感解译方法,并对获得的工作区滑坡、泥石流的数量、分布、特性及它们的环境背景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5.
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特别重点介绍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国家标准数字化地震台、中国地震局卫星数据通信网、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建设规模、设计思路、技术参数、设备结构、服务功能,以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运行流程和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66.
数字式智能化锚索预应力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预应力传感器是锚固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桥梁工程等领域进行监测,研究与试验必不可少的测量用传感器,在分析预应力传感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了介绍了数字式智能化锚索预应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论设计,计量检定结果,主要特点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7.
本文着重介绍了陕北南泥湾油田特低渗高阻含油层的测井系列选择及测井解释原则,并利用测井曲线估算储集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选择最佳压裂油段,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文中最后指出陕北石油测井今后应解决的地质问题和测井发展方向——数字测井技术。  相似文献   
168.
叙述了放射性测井中的各种数字滤波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性能比较,并介绍一种新的数字滤波方法,其性能优于其它滤波方法.  相似文献   
169.
The SSQ-1 Digital Tape Recording Horizontal Pendulum Tiltmeter is an instrument of high sensitivity to detect the changes of ground tilt. It uses a quartz horizontal pendulum held by Z?llner bifilar suspension to sense vertical displacement, the eddy-current transducer on the pendulum converts its displacements into electric signals. Then a microcomputer is used for data acquisition and printing as well as digit tape record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a filtering pen recorder is used for visible recording. The scale value of the instrument is calibrated by computer using the known tilt angle of the bulging plate — mercury cup. The scale value is 0.3–0.5 m(″)/mV. The following are the testing results for the earth tide observation obtained from the east-west component at Baijiatan Seismic Station, Beijing: r(O1): 0.6490±0.0179 α(O1): −3.83°±1.58° r(K1): 0.8049±0.0128 α(K1): 1.40°±0.90° r(M2): 0.6699±0.0040 α(M2): −0.27°±0.34° r(S2): 0.7316±0.0075 α(S2): 2.83°±0.58° r(M3): 0.8497±0.0964 α(M3): 1.61°±6.51°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353–359, 1993. In this work also participated Mr. Huai-Wen PAN and Wei-Jin ZHANG. And we here give special thanks to Yun-Zao XI, Qin-Wen XI, Bo-Xong TANG, Yi-Hui CHEN and An-Xu WU for their kind help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 of the instrument. This paper is translated by Mr. Zhong ZHENG.  相似文献   
170.
We have employed 10 digital records and computed the spectral magnitude and the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for 18 large earthquakes (M s≥6) occurred in Eur-asian belt during 1986–1989. The nine digital stations (CD-SN) distribute all over China and one in Germany. The spectral magnitudes of various period have different stability among stations. The stability is better for maximum spectral magnitudemi and seismic radiated energyE, their differences among stations are smaller, especially for the stations where the ray path main penetrates the low mantle. But the stability of corner period is usually not good. The relation between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and seismic moment magnitudeM w is lg (E)=1.5Mw+c, wherec is a constant. The maximum spectral magnitudemi=M w+0.1, it is consistant with theoretical predict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418–426, 1993. This work supported by th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Bonn, F. R. Germany. The support is grateful acknowle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