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7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8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ģ�ͷֲ������Ӱ���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7.8?????????6.8?????????????????????????????????£?????????????????????????????????????????????α?????????????????????????????????????????????????????????????Okada????????????????????????????????????????  相似文献   
142.
地震应变变化的理论量级与最大传递距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与实际观测资料对比 ,用线弹性理论位错公式算出了各种断层的地震应变变化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归纳了一些特点 ,阐明了理论应变变化量级与其最大传递距离的关系。分析表明 :对于一定震级的地震 ,当断层出露地面、倾角为 4 5°、并且为倾滑运动时 ,一定量级的应变变化传递的距离最长 ;其中一个主应变传递得最远 ,其次为体应变 ,再其次为最大剪应变 ,另一个主应变的最大传递距离最短 ;泊松比和断层的长宽比的变化对应变传递距离的影响极小 ,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43.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地壳变形特征   总被引:33,自引:15,他引:18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1991-2001年及震后4期GPS观测数据。获得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Ms8.1)的同震和震后形变运动图像,跨破裂带GPS网最近两点测得的最大同震形变为1.9m左右,而震后4个月断层蠕滑引起的变形约为80mm,破裂带两侧震后变形幅度具有非对称性。南侧震后变形基本是北侧的2-3倍。研究结果显示破裂带南盘在震后向偏东方向有明显移动,预示本次地震后能量的重新分配与积累,根据近几十年以来东昆仑断裂带的大地震由西向东扩展的特点,未来地震有向东迁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4.
1 IntroductionTheBogedabanapexofKunlunmountainanditsneighborhoodregionlocatedattheboundaryofXinjiangandQinghaiprovinceswerehitbyaMs8.1earthquakeonNovember 1 4,2 0 0 1 .ThisisthestrongestearthquakewithmagnitudebiggerthanMs8.0inmainlandChinasinceacomparableearth quakehappenedinDangxiongofTibetonNovember1 8,1 95 1 .TheepicenterdeterminedbyChineseseismicnetworkislocatedatN36.2°,E90 .9°,40 0kilometersawayfromRuoqiangcountyofXinjiangprovinceand 35 0kilometersfromGolmudcityre spectively.Mea…  相似文献   
145.
自Love(1911)研究了自重球体的弹性变形后,基于不同的黏弹性地球模型,许多科学家都对地震变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发展了基于半无限空间和球形地球模型的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地震变形问题通常经积分变换、基函数展开等技术处理后,简化为求解满足特定震源和地表边界条件的常微分方程组问题.针对这一独特的数学物理边值问题,本文以全解析、半解析和数值积分解等求解形式概述了近几十年发展的基于规则几何形态地球模型的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此外,针对三维地球模型,本文也简单回顾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总之,本文综述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并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6.
利用北天山地区的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分析2016年呼图壁M6.2地震同震应变阶跃的张、压性特征。结合余震精定位方法等给出的震源参数,基于弹性位错理论,模拟不同震源参数下的同震应变阶跃的张、压性特征。通过对钻孔应变张、压性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呼图壁M6.2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表明:(1)震中附近4个四分量钻孔应变台站数据自检性能较好,且多记录到明显的同震应变阶跃,其中,呼图壁、石场、巴伦台应变阶跃较为明显,张、压性变化最大值分别达2.5×10-8和-3.4×10-8;(2)在地震震源参数为293°/64°/90°(走向/倾角/滑动角)、发震断层面倾向北时,钻孔应变张、压性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最为吻合,呼图壁M6.2地震的发震断层极有可能为一条倾向北的高角度逆冲型盲断层。本文结果为认识呼图壁M6.2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重要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7.
对于三维滑动参数的求解,能更好地理解地震断裂带的三维走向,进而为以后的地震预测工作做好基础.文中主要在位错模型的基础上对三维滑动参数(U<,1>,U<,2>,U<,3>)进行了推导计算,研究发现,在对其求解的过程中,不必运用蚁群算法进行求解,且能很容易得到很好的反演结果.通过试验数据模拟计算显示,对三维滑动参数的计算非...  相似文献   
148.
????2009~2011???GPS?????????????λ???????о??????????????????????????????????????????乹???????????????????????????????壬?????????????????????????????????89.37°??27.91°??-2.56°/Ma???? ??89.02°??28.94°??-2.87°/Ma???? ??85.03°??27.98°??-0.93°/Ma??????3????????????????????????????????????????????????4.5 mm/a??????2.2 mm/a????????????????????????????ε???????????6.75±0.9 mm/a?????ε??????????4.72±0.8 mm/a????????????о???????????????????????????????????????????????10 km??С???????????????  相似文献   
149.
基于Yoshimitsu Okada及Steketee的断裂位错模型,从理论上反演了汶川地震时龙门山中央主断裂中段附近区域(距离断裂30km)内由断裂逆冲兼右旋错动形成的地表位移场的空间演化,包括地表垂直和水平位移场的基本特征。模拟表明了断裂错动过程中近断裂区域地表位移场的空间演化情况,而该空间演化情况通过野外科考和有限的GPS测站数据是无法细致描述的。文中将模拟结果与野外地表破裂带的科考成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变化趋势上近似表现一致;且位移场在离开断裂出露处迅速衰减的特征与现有研究成果一致;同时模拟结果也表明位移场的衰减速度在下盘强于上盘。模拟结果最终表明:断裂错动形成的地表垂直位移存在较大的空间不均匀性且较大的幅值主要集中于断裂的两端,即映秀和北川附近,垂直和水平位移场在断裂端部的变化都强于断裂的中部;地表垂直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在断裂上盘强于下盘;水平位移除了在断裂两端变化比较剧烈外,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总体上,除断裂端部外位移场的幅值在上盘大于下盘。  相似文献   
150.
利用1999—2007期GPS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在汶川地震前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结合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表水平应变率场结果,综合分析了震前地壳变形特征.反演结果表明,震前龙门山断裂中北段处于完全闭锁状态,闭锁深度达到21 km(闭锁比例0.99)左右,垂直断层方向的挤压滑动亏损速率约为2.2 mm/a,平行断层方向的右旋滑动亏损速率约为4.6 mm/a.龙门山断裂南段只有地表以下12 km闭锁程度较高(闭锁比例0.99),垂直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1.4 mm/a,平行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4.6 mm/a;在12~16 km处闭锁比例约为0.83,垂直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1.2 mm/a,平行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3.8 mm/a;在16~21 km处闭锁比例约为0.75,垂直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1.1 mm/a,平行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3.5 mm/a.在21~24 km处整条断裂均逐步转变为蠕滑.上述反演结果与区域应变计算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整体应变积累速率较低、南段应变积累速率较高相一致,均表明中北段闭锁程度高、南段闭锁程度稍低,该特征可以较好地解释汶川地震时从震中向北东向单向破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