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effect of the foundation mass on the filtering action exerted by embedded foundations. The system under examination comprises a rigid rectangular foundation embedded in a homogeneous isotropic viscoelastic half‐space under harmonic shear waves propagating vertically. The problem is address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numerically by means of a hybrid approach, where the foundation mass is explicitly included in the kinema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oundation and the surrounding soil, thus referring to a “quasi‐kinematic” interaction problem.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n extensive parametric study, it is shown that the filtering problem depends essentially on three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i.e.: the dimensionless frequency of the input motion, the foundation width‐to‐embedment depth ratio, and the foundation‐to‐soil mass density ratio. In complements to the translational and rotational kinematic interaction factors that are commonly adopted to quantify the filtering effect of rigid massless foundations on the free‐field motion, an additional kinematic interaction factor is introduced, referring to the horizontal motion at the top of a rigid massive foundation. New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the above kinematic interaction factors are proposed and compared with foundation‐to‐free‐field transfer functions computed from available earthquake recordings on two instrumented buildings in LA (California) and Thessaloniki (Gree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undation mass can have a strong beneficial effect on the filtering action with increasing foundation‐to‐soil mass density and foundation width‐to‐embedment depth ratios.  相似文献   
222.
基于GIS的车载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GPS定位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在交通领域的扩展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成为必然,基于GIS技术的车载信息服务应运而生,并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探讨了建立车载信息服务系统的主要内容及各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23.
自升式平台的水平偏移会增加作业难度,严重时降低平台的坐底稳定性。基于平台主体发生水平偏移U的原因,将水平偏移分成三部分:桩腿弯曲引起的水平偏移Ub,桩靴转动引起的水平偏移Ur以及桩靴平移引起的水平偏移Ud。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圆柱腿自升式平台-地基耦合模型,考虑桩土之间法向挤压、切向摩擦的接触关系,利用Coulomb定律计算摩擦力。利用子程序DLOAD实现波浪力的加载,波浪采用Airy波模型。针对桩周无回填土体、桩周土体未完全固结以及固结完成三个阶段,探究桩靴直径、回填土强度、以及埋置深度对U,Ud和Ub的影响。并与中国船级社《海上移动平台入级与建造规范》(2005)中推荐的方法进行对比。最后给出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24.
设备驱动程序是Linux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控制了操作系统和硬件设备之间的交互,同时让软件开发人员在不用知道底层硬件特性的情况下方便地进行上层软件的开发。基于Arm+Linux系统,内核版本2.6,对字符驱动程序的开发做出详细的讲解,通过调试程序,使驱动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25.
选择合适的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进行GPS设备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对GPS设备组成和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进行了简要的叙述,然后介绍了各种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及其特点,着重阐述了用户在开发GPS设备时,如何根据其特点选取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6.
地下洞室埋深对围岩双重非线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军  刘谊平 《岩土力学》2003,24(1):127-129
分别使用小变形和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位于不同埋深的地下洞室围岩动态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围岩中的塑性区、位移场和应力场。当洞室埋深较小时,岩体双重非线性表现不明显,小变形与大变形方法所得结果相当接近;当洞室埋深较大时,岩体的双重非线性明显呈现而使得两种方法的结果相差较大,此时宜选择用大变形理论。  相似文献   
227.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quasi-independence into embedded Markov chains and identifies the maximum likelihood frequency estimates to be used with 2 tests of the null hypothesis of quasi-independence within an embedded Markov chain.  相似文献   
228.
沉入式大圆筒结构码头工作机理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沉入式大圆筒结构码头,由于筒体下部有一定长度嵌入港地泥面以下的地基土层中,因此,其工作机理不仅不同于其它挡土岸壁式码头,而且也有别于基床式大圆铜结构码头。本文介绍了用土工物理离心试验对这一结构形式码头工作机理所作的研究,就沉入式大圆的深高比、径高比和筒壁摩擦作用对工作性状影响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另外还尝试测定了大圆筒侧壁土压力分布规律,并探讨了码头面沉降发展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229.
研究门架式水力插板桩的抗倾覆稳定性,以确定其入土深度和工程安全以及工程造价。通过对目前较常用双排桩的稳定性计算分析,提出了1种新的桩土整体抗倾覆稳定计算模型,即将双排桩和桩间土视为1个整体,考虑双排桩桩间土的剪切破坏面随双排桩入土深度的变化,给出了门架式水力插板桩抗倾覆稳定性计算方法。并通过1个实例计算,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30.
高密度电法探测基岩起伏和隐伏断裂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蓟县山前地带兴建高档住宅小区,勘察过程中发现基岩埋深变化较大,采用高密度电法进行探测,根据视电阻率等值线的变化规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对测区内可能存在的隐伏断裂进行了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