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6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449篇
测绘学   338篇
大气科学   635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216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24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基于CMIP5模式的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预估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CMIP5提供的26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温度和降水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气候变化指数(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dex,RCCI)分析中国的不同区域对21世纪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种排放情景(RCP 2.6、RCP 4.5、RCP 8.5)下,21世纪全期,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分布在西藏地区,其次为我国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敏感性最低的区域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且高排放情景对应更高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对RCCI指数贡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对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贡献的大小依次为Δσ_TΔσ_pΔRRWAF。冬夏两季温度变化的大值区与RCCI指数的大致区分布一致,RCCI大小的分布很大程度上由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决定。而夏季降水变化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西藏地区、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变化的大值区则主要出现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以及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32.
基于ECMWF、JMA、T639、WRF四个数值模式2012年6月1日—9月30日地面气温3—60 h预报资料和郑州加密自动站资料,利用多模式集合平均(EMN)、消除偏差集合平均(BREM)、加权消除偏差集合(WBREM)及多模式超级集合(SUP)4种方法,对2012年8月29日—9月27日郑州城区11个站点地面逐3 h气温进行多模式集成预报试验,采用绝对误差对预报结果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在30天的预报期内,BREM、WBREM及SUP对于大多数站气温预报效果有明显改善,而EMN方案对11个站预报效果改善则不太明显;4种方案中,BREM和WBREM预报效果相对较好且稳定,各个站上3—60 h预报的绝对误差均在2℃附近或以下;SUP方案虽然对个别站预报误差较低,但是其预报效果并不稳定,一些站点的个别预报时效误差大于2℃。对于郑州观测站的气温预报而言,4种集成方案20时起报的气温误差明显小于08时起报的误差,并且20时起报的SUP集成方案绝对误差明显小于其他方案的绝对误差。总体而言,BREM、WBREM及SUP三种集成方案能够给郑州精细化预报业务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33.
目前,基层台站在雷暴预警预报中主要依赖传统经验预报方法,而对卫星云图、大气电场、多普勒雷达回波和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释用水平不高,存在主观定性分析多、客观定量计算少等不足。依托现有气象资料和雷暴预报方法,以雷暴预警预报系统构建为目标,从气象数据仓库构建、支持向量机雷暴预报、相似预报雷暴预报、Poor Man集合预报技术和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等方面,探讨了雷暴预警预报系统构建方法,实现了雷暴中期预测、短期预报和短时临近预警三个层次的预报功能,解决了气象资料庞杂难以管理、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水平不高、数值预报结果存在"跃变"、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缺乏手段等问题,提高了基层台站雷暴预报工作效率和预报水平,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类似系统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4.
阚希  张永宏  曹庭  王剑庚  田伟 《测绘学报》2016,45(10):1210-1221
青藏高原积雪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针对已有积雪遥感判识方法中普遍采用的可见光与红外光谱数据易受复杂地形与高海拔影响,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判识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光谱遥感与地理信息数据特征级融合的积雪遥感判识方法:以风云三号卫星可见光与红外多光谱遥感资料与多要素地理信息作为数据源,由地面实测雪深数据与现有积雪产品交叉筛选出样本标签,构建并训练基于层叠去噪自编码器(SDAE)的特征融合与分类网络,从而有效辨识青藏高原遥感图像中的云、积雪以及无雪地表。经地面实测雪深数据验证,该方法分类精度显著高于使用相同数据源的FY-3A/MULSS积雪产品,略高于国际主流积雪产品MOD10A1与MYD10A1,并且年均云覆盖率最低。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减少云层对积雪判识的干扰,提升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35.
孙文彬  熊婷 《测绘学报》2016,45(11):1328-1334
针对低频(采样间隔大于1min)轨迹数据匹配算法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和历史轨迹的匹配算法HMDP-Q,首先通过增量匹配算法提取历史路径作为历史参考经验库;根据历史参考经验库、最短路径和可达性筛选候选路径集;再将地图匹配过程建模成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利用轨迹点偏离道路距离和历史轨迹构建回报函数;然后借助强化学习算法求解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最大回报值,即轨迹与道路的最优匹配结果;最后应用某市浮动车轨迹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有效提高轨迹数据与道路匹配精度;本算法在1min低频采样间隔下轨迹匹配准确率达到了89.2%;采样频率为16min时,该算法匹配精度也能达到61.4%;与IVVM算法相比,HMDP-Q算法匹配精度和求解效率均优于IVVM算法,16min采样频率时本文算法轨迹匹配精度提高了26%。  相似文献   
36.
思维导图在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证明思维导图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上有作用。在测绘类学科的高校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这种学习和工作方法,用在测绘本科教学改革中的讲座责任制授课模式上,通过在测绘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的需求分析、应用实践和学生调查统计,得出结论:思维导图用于测绘类高校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辨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达到以"能力"为核心的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7.
李东颖  焦永清  闫浩文  王莉霞  杨军义 《测绘科学》2016,41(11):206-210,170
大型开放型网络课程(MOOC)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课程学习的影响极大。该文对MOOC深入剖析之后发现其集结思想可以运用到高等教育教学中,并以地图学课程教学为例,针对目前地图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借助MOOC集结思想改进地图学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地图知识掌握,以天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了教学实践,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实践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该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地图学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8.
Grid pattern recognition in road networks using the C4.5 algorith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ttern recognition in road networks can be used for different applications, including spatiotemporal data mining, automated map generalization, data matching of different levels of detail, and other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Grid patterns are a common pattern type. This paper proposes and implements a method for grid pattern recognition based on the idea of mesh classification through a supervised learning process. To train the classifier, training datasets are selected from worldwide city sample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Meshes are subsequently labeled as composing or noncomposing grids by participants in an experiment, and the mesh measures are defined while accounting for the mesh’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context. The classifier is generated using the C4.5 algorithm. The accuracy of the classifier is evaluated using Kappa statistics and the overall rate of correctness. The average Kappa value is approximately 0.74, which corresponds to a total accuracy of 87.5%. Additionally,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lassifier is evaluated in an interpretation step. Two other existing grid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 were also tested on the datasets, and comparis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our approach is effective in identifying grid patterns in road networks.  相似文献   
39.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 land cover datasets, such as the National Land Cover Database (NLCD)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in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Updates to the NLCD have been conducted every 5 years since 2001; however, the procedure for producing a new release is labor-int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taking 3 or 4 years to complete. Furthermore, in most countries very few, if any, such releases exist, and thus there is high demand for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land cover data at different points in time. In this paper, an active machine learning framework for temporal updating (or backcasting) of land cover data is proposed and tested for three study sites covered by the NLCD. The approach employs a maximum entropy classifier to extract information from one Landsat image using the NLCD, and then replicate the classification on a Landsat image for the same geographic extent from a different point in time to create land cover data of similar quality. Results show that this framework can effectively replicate the land cover database in the temporal domain with similar levels of overall and within class agreement when compared against high resolution reference land cover dataset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and cover information encapsulated in the NLCD can effectively be extracted using solely Landsat imagery for replication purposes. The algorithm is fully automated and scalable for applications at landscape and regional scales for multiple points in time.  相似文献   
40.
模式集合样本的代表性和观测信息的可靠性是制约数据同化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前者对海浪模式同化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海浪模式对初始场的敏感性较弱,来自大气的风输入源函数是海浪的重要能量输入,如何合理地对风输入进行扰动,构造海浪的集合模式运行,是实现和改进海浪模式集合Kalman滤波同化的关键问题。为了实现海浪模式集合运行,本文提出了风场的三种集合扰动方案,分别为:纯随机数、随机场和时间滞后的风场扰动方法。本研究利用2014年1月ECMWF全球风场,基于这三种风场扰动方法开展了集合海浪模式的集合运行实验,并统计分析了海浪特征要素(有效波高)和二维波数谱对风场扰动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机场集合扰动方案所构造的风场集合效果最佳,所得海浪模拟结果的集合样本发散度适中,能够较为合理地反映背景误差的统计特征,可用于进一步的集合Kalman滤波海浪数据同化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