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统计分析了华南冬季异常冷月及其前期大气环流及外部强迫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异常冷月当月至其前期3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高压持续偏弱或位置偏东偏南。前一年东亚夏季风弱,当年冬季风强。前期7、8、9月和当年冬季亚洲极涡扩展。1月前期11月和12月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偏少。2月前期11个月,特别是3~8月北极Ⅳ区极冰偏多,12月前期1~11月Ⅱ期极冰偏多,3~8月Ⅲ区极冰偏少。综合上述因子以及500hp  相似文献   
102.
赵俊虎  陈丽娟  章大全 《气象》2022,48(1):107-121
2021年夏季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特征突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东部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降水的季节内变化显著,华南前汛期开始偏晚、江淮流域梅雨和华北雨季开始偏早.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内变化对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6月,东北冷涡活动频繁,导致东北及邻近区域降水异常偏多,黑龙江、嫩江流域发生严重汛情;东北冷涡的异常活跃可能...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黑河源区降水、 黑河下游河岸林生态系统、 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D、 δ18O)的测定, 对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进行了研究.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河岸林生态系统胡杨和柽柳、 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红砂等优势植物根系水及其对应的土壤水及浅层地下水的δ18O, 对黑河下游典型荒漠植物水分来源进行了研究, 并对不同潜在水源对植物水分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 河岸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来自黑河源区的降水, 源区降水通过黑河河道输水补给河岸林进而形成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 但人工梭梭林的土壤水蒸发作用强烈. 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由于远离黑河, 土壤水不受黑河源区中上游输水的补给. 就植物水分来源而言, 在河岸林生态系统中, 乔木胡杨主要利用40~60 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 灌木柽柳主要利用40~80 cm的土壤水; 人工梭梭主要利用200 cm至饱和层土壤水和地下水; 戈壁红砂主要利用175~200 cm的土壤水. 因此, 在黑河下游极端干旱区, 土壤水和地下水是维持荒漠植物生存、 生长及发育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4.
层序地层学是分析聚煤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含煤地层的分析始于20世纪90年代,Diessel最先在经典层序地层格架中建立了煤层的聚集模式;之后,Bochacs和Stuer通过讨论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速率和泥炭聚集速率之间比值的变化,具体分析了不同可容纳空间的煤层厚度、连续性及形态。通过对层序地层中煤层发育和分布的研究,多数煤田地质学家们认为,厚煤层主要发育于低位体系域晚期至海侵体系域早期及海侵体系域晚期至高位体系域早期。由于巨厚煤层往往是许多次级层序及界面的复合体,因此巨厚煤层不能简单地作为成因层序地层的界面,但可以通过煤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指标对其进行精细划分确定。我国煤田地质学家通过对国内海相煤层的研究,提出了海侵事件聚煤和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等观点,从而大大促进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5.
极端干旱区胡杨宽卵形叶水分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极端干旱环境下胡杨宽卵形叶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气象因子、土壤水盐和胡杨叶片气体交换、水势特性的实地监测资料,研究了影响胡杨叶片气体交换特性和水势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揭示了反映胡杨生长发育期叶片水分变化的环境因子的指示性和指示阈值。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湿度、气温等气象因子是影响极端干旱区胡杨叶片水势和气体交换特性变化的主要因素;(48.19±1.06)%的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胡杨叶片气体交换特性变化的临界阈值,可作为反映胡杨生长与否的指示指标,不能反映胡杨叶片水分变化状况。在极端干旱的塔里木河下游,空气相对湿度在10.69%~48.19%时利于胡杨叶片气体交换和生长。该研究可为减轻胡杨受旱程度、维持胡杨正常生长及时补充水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6.
107.
杭州湾北岸持续热浪天气特点及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琛莉  范晓红  宋文英  张雪慧 《气象》2012,38(3):329-335
伴随21世纪的到来,杭州湾北岸持续热浪事件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强、出现的气温极值高。使用NCEP资料和天气学方法,对4次持续热浪过程进行分析,在副高持续增强脊线北移至30°N,当高层南亚高压分裂东移,高低空负涡度出现垂直叠加,或因台风外围环流影响,出现强烈的下沉和晴空辐射增温,再加上平流增温、以及前期持续高温的累积效应等综合因素,杭州湾北岸出现持续区域热浪。21世纪以来,持续热浪期间,白天高温和酷热时长都出现延长,且酷热时长延长得更明显。此外,嘉兴日照时数出现减少,而气温仍较快升高的现象可能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有关。目前,杭州湾北岸城市群"热岛效应"已经综合影响到热浪期间城市间的温差关系上。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在石河子垦区2个年度开展的草帘膜覆盖法、纸箱塑料膜覆盖法、玉米杆覆土覆盖法等保护蟠桃越冬的对比试验,分析不同覆盖方法覆盖物内外温、湿度资料与冻害发生状况,初步得到:覆盖后蟠桃树周边所处的极端最低温度要高于-22℃~-24℃,相对湿度保持在70~90%才能较好地保证蟠桃树安全越冬。玉米杆覆土覆盖法是三种方法中保证蟠桃越冬效果最好,但又是花费最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9.
湖南单块积云高炮增雨随机化试验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耀宗  王治平  陈历舒 《气象》1999,25(8):16-21
根据湖南8年夏秋积云随机化高炮AgI增雨试验获得的28块作业云和20块对比云的观测资料,经雷达回波和降水参数的统计和双比分析表明,催化作业对积云的顶高和面积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增加回波强度和降低其强中心高度,使作业积云总降水量增加17%,雨量增加28%,雨强增大24%,降雨持续时间延长7%,但统计样本少,显著度不高。  相似文献   
110.
A rainfall interception measuring system was developed and tested for open‐grown trees. The system includes direct measurements of gross precipitation,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as well as continuous collection of micrometeorological data. The data were sampled every second and collected at 30‐s time steps using pressure transducers monitoring water depth in collection containers coupled to Campbell CR10 dataloggers. The system was tested on a 9‐year‐old broadleaf deciduous tree (pear, Pyrus calleryana ‘Bradford’) and an 8‐year‐old broadleaf evergreen tree (cork oak, Quercus suber) representing trees having divergent canopy distributions of foliage and stems. Partitioning of gross precipitation into throughfall, stemflow and canopy interception is presented for these two mature open‐grown trees during the 1996–1998 rainy seasons. Interception losses accounted for about 15% of gross precipitation for the pear tree and 27% for the oak tree. The fraction of gross precipitation reaching the ground included 8% by stemflow and 77% by throughfall for the pear tree, as compared with 15% and 58%, respectively, for the oak tree. The analysis of temporal patterns in interception indicates that it was greatest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rainfall event. Rainfall frequency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rainfall rate and duration in determining interception losses. Both stemflow and throughfall varied with rainfall intensity and wind speed.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rates and wind speed increased stemflow but reduced throughfall. Analysis of rainfall interception processes at different time‐scales indicates that canopy interception varied from 100%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ain event to about 3% at the maximum rain intensity for the oak tree. These values reflected the canopy surface water storage changes during the rain event. The winter domain precipitation at our study site in the Central Valley of California limited our opportunities to collect interception data during non‐winter seasons. This precipitation pattern makes the results more specific to the Mediterranean climate region.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