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通常认为极干旱区土壤水分来源于降水、大气或凝结水,深埋区不存在潜水蒸发。然而通过使用拱棚法初步证明在极干旱深埋区存在潜水蒸发,而潜水是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为了进一步求证土壤水分来源,开挖200 cm×200 cm×200 cm的土坑,完全隔绝与下层土壤及四周的水分联系,回填后监测土壤10、30、50、100、150 cm的空气温湿度;同时设置与四周隔绝但底面联通的对照坑。27 d后都模拟25 mm降雨。监测发现模拟降雨前联通土壤的水分含量、空气相对湿度、绝对湿度都明显高于隔绝土壤。1 a后远离降雨时土壤水分的检测发现隔绝土壤水分含量低于联通对照,但因隔绝土壤处于潜水蒸发漫溢的相同气象环境,其湿度不会无限下降。隔绝对比实验反演证明深埋极干旱区存在潜水蒸发。  相似文献   
152.
周孟霞  莫碧琴  杨慧 《中国岩溶》2020,39(5):682-688
选取桂林恭城县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不同种植年限李树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呼吸进行以月为周期的监测,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年限李树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随月份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呈现多峰形,而从季节尺度上看,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土壤呼吸速率逐渐下降;(2)李树种植年限在不同程度上对土壤呼吸速率均有影响,2 a,5 a和20 a的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分别为48.56 mgC·(m2·h)-1、45.63 mgC·(m2·h)-1、41.64 mgC·(m2·h)-1,其中幼龄期(2 a)和盛果期(5 a)土壤呼吸速率较高,高的土壤呼吸速率反映了较快的有机代谢和物质循环,是为了满足植物在生长初期所需的碳源及养分,而20 a李树处于生长老龄期,其已维持了一个较稳定的地下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降低;(3)在雨热同期(4-8月)时,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速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这主要是由于土壤呼吸在时间尺度上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53.
陈国兴  李磊  丁杰发  赵凯 《岩土力学》2020,41(9):3056-3065
地震基岩深度和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选取对核岛场地地震效应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具有重要影响。以拟建某沿海核电厂深度470 m沉积土夹火山岩层场地的3个钻孔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维等效线性波传分析(ELA)法、基于Matasovic本构模型和Davidenkov-Chen-Zhao(DCZ)本构模型的一维非线性分析(NLA)法,选取不同剪切波速的5个岩土层作为地震基岩,研究了输入地震动特性、地震基岩深度和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选取对巨厚沉积土夹火山岩层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浅层硬岩夹层或深部土层作为地震基岩,NLA法计算的5%阻尼比的地表谱加速度SA的短周期部分较之ELA法的计算值大,但两者计算的地表SA谱的长周期部分几乎一致;(2)基于Matasovic模型和DCZ模型的NLA法计算的地表SA谱谱形和峰值加速度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从NLA法计算的地表峰值加速度和累积绝对速度而言,以剪切波速约2 500 m/s的浅层硬岩夹层作为地震基岩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54.
Despite the high risk of erosion in olive orchards located in mountainous areas in Spain,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account for the complexity and interaction of the natural processes of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on the catchment scale or small catchment scale. In this study, a microcatchment of 6·7 ha in a mountainous area under no‐tillage farming with bare soil was set up to record runoff and sediment. Soil erosion and runoff patterns were monitored over a two‐year period. Totally, 22 events were observed. The data were analysed, and then used to calibrate the AnnAGNPS model, which allowed us to complete the data period and describe the hydrological and erosive behaviour on a monthly and annual basis. A high variability in catchment responses was observed,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storms and to the effect of the surface soil moisture content. Maximum intensities of 10 and 30 min determined the final runoff values while the total sediment loads were dependent on the rainfall depth. The impact of management on the reduction of porosity can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noff and intensity in the microcatchment. However, the impact of the spatial scale meant that the transport of sediment required substantial rainfall depths to ensure a continuous flow from the hillslopes. The results of the calibration (>0·60 and >0·75) on the event and monthly scale confirmed the applicability of AnnAGNPS to predict runoff and erosion in the microcatchment. The predicted average runoff coefficient was 3·3% for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total average sediment loads, 1·3 Mg/ha/yr. Despite these low values, the model simulation showed that much larger runoff coefficients and soil losses can be expected for periods with several consecutive years in which the annual rainfall depth was over 500 mm. The use of cover is recommended to prevent the high levels of erosion associated with these condition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5.
基于二叉树结构的地形分块实时漫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多分辨地形模型、二元三角树、钻石三角形、强制分割为基础的限制二叉树实时优化配置格网(ROAM)算法。并以此为基础,在地形分块间的接边中运用二元三角树分割的内在联系,巧妙地消除了块与块间的拼接缝。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地形分块后的三维地形实时漫游。  相似文献   
156.
基于提升回归树的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高峰  陈新军  官文江  李纲 《海洋学报》2015,37(10):39-48
为提高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准确率、降低渔业生产成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渔场预报模型。研究采用2003—2010年我国大型灯光围网渔捞日志数据,以有网次记录的小渔区为渔场,以渔捞日志未记录的区域作为背景场随机选择假定非渔场数据,以海表水温等环境因子作为预测变量构建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模型并以2011年的实际作业记录对预报模型进行精度验证。验证计算得到预报模型的AUC(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值为0.897,表明模型的预报精度较高。模型的空间预测结果表明,预报渔场与实际作业位置基本吻合,其位置移动也与实际情况相符。这表明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渔场预报模型可以用来进行东、黄海鲐鱼渔场的预报。  相似文献   
157.
针对城市行道树的学习多分类问题,本文在综合分析城市行道树多分类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合特征自动选取模型的自适应深度学习方法。基于随机森林法,学习行道树的特征重要性,通过特征消除方法舍弃不重要的特征,实现城市行道树多分类特征自动选取;在城市行道树分类特征工程提取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行道树多分类问题的自适应深度学习方法,并采用交叉验证与参数搜索方法,对所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改进。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融合特征自动选取模型的自适应深度学习方法具有良好性能,解决了城市行道树多分类预测的准确性与泛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8.
边界处理是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生态保护红线从栅格形式的生态评估结果落实到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块上,也称为红线的“落图”过程,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流程,也是红线精准落地和有效管控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沁河源区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于地表覆盖、土地利用两种数据分别对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红线进行落图。结果表明:两种数据均适用于红线边界处理,并且联合应用时处理结果更佳;沁河源区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栅格面积为877.87 km2,联合应用两种数据处理后的红线矢量面积为877.7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51%;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9.
2008年初和2016年初分别经历了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La Ni?a和El Ni?o事件,在不同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背景下,云南均发生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海表温度、云南124个观测站逐月温度等资料,通过多种统计方法探讨了不同ENSO背景下极端冷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2008年初和2016年初云南冬季极端冷事件在2月表现更明显。2)不同ENSO背景下,2月大气环流和云南气温变化差异较大。La Ni?a(El Ni?o)年西伯利亚高压加强(减弱),位势高度场北(西)高南(东)低,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强),菲律宾异常(反)气旋西北侧异常北(南)风加强,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云南东部气温偏低(高)。3)2008年和2016年的东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均有响应,同时2008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作用激发的菲律宾气旋西部偏北气流对东亚冬季风的加强和向南活动有重要影响,而201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暖海温对菲律宾地区环流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4)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160.
乔木的斜向支撑效能及其坡面稳定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跃  骆华松  徐强  陈晓平 《山地学报》2000,18(4):306-312
以滇中地区的松林为例,初步定量探讨了乔木对顺坡有的浅层土壤的斜向支撑作用。研究,树根可能提供的锚固力可达0.69kN;在有效的锚固作用下,单株树干的支撑力(抗滑力)最高为0.42kN,平均为0.17kN;受斜向支撑作用的影响,本来不稳定的浅层松散物质的稳定性系数F值,由0.54提高到1.10,使坡面成为稳定斜坡。如果在特定条件下,树根的锚固力全部转化为支撑力,坡面的F值可以达到2.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