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229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无砟轨道的静态检测通常是沿着轨道线路对轨枕逐个检测,这样做虽然能够满足工程精度的需要但是工作效率较低。文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插值方法的优缺点,最终选择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对静态轨道检测的隔轨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贵广高铁检测工程在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案下,对高铁线路直线段和曲线段的插值结果进行分析。并且用内插后的轨检数据结果与连续测量后得到的轨检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不同条件下最有效、最准确的测量与数据处理的实施方案,工程实践证明,文中提出的检测与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准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62.
在三维建模领域,空中三角测量通过少量的控制点,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加密解算出所需要的全部控制点及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并由此进行三维重建工作;若遇到一些特殊地物(如桥梁、铁塔、水域等)时,往往会出现模型错乱、模糊不清、有漏洞或无法正确显示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采用倾斜摄影测量建模的方式,对一些特殊地物进行信息采集,再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加工处理,用3dsmax类建模软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精细建模,用skyline类软件进行三维场景编辑及漫游,从而能够实现基于原本样貌重建特殊地物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63.
上海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上海地区59个自动站2006—2013年逐时气温资料进行了本地化的质量控制,得到一套高分辨率气温数据集。将其与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反映的上海年平均及季节平均气温基本一致,说明经质量控制的加密资料是可信的。但其空间差异更为明显,表明高分辨气温数据在城市热环境精细空间分布研究中更具代表性和有效性。基于该数据集研究了上海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加密观测数据可反映出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热岛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四周及西南部扩展,尤其是出现了"多中心"结构特征,即除中心城区的热岛主中心外,在闵行北部和松江南部均出现了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相联系的区域性副热岛中心;受大气环流季节转换和局地海陆风的影响,热岛位置在秋冬季偏东南方向,春夏季偏西北方向。上述精细化特征在常规资料中并不明显或无法体现。由此可见,经质量控制的加密气温数据在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研究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4.
To investigate the static and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of fine soil, and adapting to the new design code and maintenance system of highway subgrade in China, a series of static and dynamic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laboratory test methods (JTG E40-2007 and JTG D30-2015,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initial water content, compactness and freeze-thaw cycles on the static and dynamic resilient moduli of fine soil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Experimental test results show that with increasing water content, dry density and freeze-thaw cycles, the static moduli reduces about 10.2%~40.0%, 14.4%~45.5%, and 24.0%~50.3%, and dynamic moduli reduces about 10.9%~90.8%, 2.5%~38.4%, and 0.0%~46.0%, respectively. Then, the empirical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resilient moduli was established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tent, dry density and freeze-thaw cycles.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modulus of fine soil by widely used static modulus, which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adopting dynamic modulus index in new specification.  相似文献   
65.
使用INCA(Integrated Nowcasting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多源资料融合分析和短临外推预报系统的预报结果作为气象强迫场,驱动一路面温度理论预报模型(Model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emperature of Roads,METRo),开展江苏省高速公路夏季路面高温预报试验,并使用公路沿线逐小时的路面温度观测资料对预报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预报方法能够较好地预报出高速公路沿线日最高路面温度的逐日变化趋势,以及日最高路面温度的大范围空间分布特征。平均日最高路面温度预报绝对偏差为4.1℃,平均相对偏差为10.8%。其中,日最高路面温度预报绝对偏差在5℃以内的站次占总数的64.5%,相对偏差在15%以内的站次占总数的74.6%,比常规业务预报方法分别提高了23.1%和25.3%。但该预报方法对较小的温度波动以及局地性较强的极端温度分布特征的预报技巧还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6.
利用中分辨率光谱仪(MODIS)获得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细粒子比例(FMF)和臭氧检测仪(OMI)获得的气溶胶指数(AI)统计分析了2005—2014年我国华东地区气溶胶光学性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潜在源分析(PSCF)模型对我国华东地区AOD和AI的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东地区的AOD、FMF和AI时空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2005—2014年AOD和AI的平均值高值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北部,FMF的高值区则分布在华东南部地区;10 a间华东地区AOD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MF波动幅度不明显,AI值有所上升;整个华东地区AOD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夏两季AOD明显高于秋冬两季。华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夏季由于较高的相对湿度,AOD最大可达0.8以上。而在华东南部地区,夏季受到降水的影响,AOD维持在0.2~0.4之间。FMF季节变化趋势与AOD不同,夏季最大达到0.58,春季最小仅为0.26。AI平均值在冬季最大高达0.63,夏季最小,为0.27。PSCF分析显示华东地区AOD主要源区以局地排放为主,同时也存在由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周边省市近距离输送影响;AI以局地和北方远距离输送为主,同时也受到河南、湖北等周边省市近距离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微波Ⅲ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射是太阳微波爆发中两个主要的精细结构,由于微波段比长波段的情况更复杂,单从形态上很难区分。1994 年Islike & Benz 给出13GHz 频带上的各类爆发分类定义,本文参考了其中关于微波Ⅲ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射的分类,分析北京天文台2 .63 .8GHz 频带上观测到的微波尖峰辐射的精细结构,发现该定义有局限性,重新定义了本波段上的微波Ⅲ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射,并讨论了这种分类定义与设备时间分辨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按照中国气象局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MICAPS预报人机交互系统为工作平台的思路.建立了包括气候背景、预报思路、天气会商、预报制作和管理5个模块的江西省新一代中短期预报业务流程,并重点介绍了数据转换、综合图定义、参数修改、网络改造等有关的本地化工作,以及包括天气形势描述、要素预报的人机交互修改、全省实况描述的预报制作和预报产品自动或半自动生成技术。  相似文献   
69.
官厅水库秋季悬浮颗粒物和CDOM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霞  郭子祺  田野  谢飞  秦静欣 《湖泊科学》2013,25(6):883-891
利用2012年9月5日在官厅水库采集的水体吸收系数数据,对总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色素颗粒物、非色素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官厅水库的颗粒物吸收以浮游植物色素吸收为主,总颗粒物吸收光谱与浮游藻类吸收光谱相似;非色素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吸收系数随波长的增大接近指数规律衰减;ad(440)、ad(675)与CChl.a呈显著相关,表明官厅水库秋季的非色素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浮游藻类降解产物,陆源性输入较少;a ph(440)、a ph(675)与CChl.a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但其比吸收系数较为恒定,与CChl.a基本无关;不同采样点的不同组分吸收系数对总吸收系数的贡献不同,大致有4种表现类型.在富营养程度较高的妫库区,浮游植物色素是水体光谱吸收的主导因子;在富营养程度较低的中库区,颗粒物与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共同主导水体光谱吸收.  相似文献   
70.
A reliable estimation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gravel‐bed streams is important for various practical engineering and biological studies (e.g., channel stability design, bed degradation/aggradation, restoration of spawning habitat). In the present work, we report original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nvestigating the transport of gravel particles at low bed shear stresses. The laboratory tests were conducted under unsteady flow conditions inducing low bed shear stresses, with detailed monitoring of the bed topography using a laser scanner. Effects of bed surface arrangements were documented by testing loose and packed bed configurations. Effects of fine sediments were examined by testing beds with sand, artificial fine sand or cohesive silt infiltrated in the gravel matrix.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revealed that the transport of gravel particles depends upon the bed arrangement, the bed material properties (e.g., size and shape, consolidation index, permeability)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fine sediments within the surface layer of moving grains. This concentr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fine particles within the gravel matrix (i.e., bottom‐up infiltration or bridging) and their transport mode (i.e., bedload or suspended load). Compared to loose beds, the mobility of gravel is reduced for packed beds and for beds clogged from the bottom up with cohesive fine sediments; in both cases, the bed shear stress for gravel entrainment increases by about 12%.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bility of gravel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bed shear stress for particle motion decreasing up to 40%) for beds clogged at the surface by non‐cohesive sand particles.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