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湖南省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方式、类型、机制、分布及危害状况,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为规范人类活动,减少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和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以及人类活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概述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以甘肃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反思了地质灾害防治理念的不足。从地质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视角,构建了区域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评价框架和地质安全评价体系。基本结论是:应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惯性思维,将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有机结合,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更有效地达到减轻地质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3.
在甘肃省甘谷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分析研究, 选取了历史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水文条件、植被条件、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 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判方法, 基于GIS技术平台, 对甘谷县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综合评价, 并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最终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极低危险区4个等级, 其中, 高危险区面积为393.19 km2, 占总面积的25.01%, 中危险区面积为544.04 km2, 占总面积的34.61%, 低危险区面积为324.69 km2, 占总面积的20.65%, 极低危险区面积为310.08 km2, 占总面积的19.73%.   相似文献   
44.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白龙江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主要城镇环境工程地质勘查及历次地质调查数据为基础, 分析了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白龙江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选定了坡度、岩性、地震、河流、降水等评价因子,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法组合赋权的方式确定评价因子的综合权重, 最后利用GIS的叠加、以及重分类功能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结果表明: 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人口相对密集的城镇(河谷)一带, 地质灾害分布相对密集, 危险性较大. 而以农牧业为主的中、高山区地质灾害分布相对稀疏, 危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45.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地质灾害现象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浅地层剖面、旁扫声纳剖面及测深资料对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质灾害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三角洲不同的形成时期对应发育不同的地质灾害现象:①在现行河口地区,高浓度泥沙下潜海底形成了黄河口独特的浊流现象,河口泥沙的快速堆积和欠固结导致河口三角洲叶瓣以台阶状滑塌陡坎的形式向海尖灭;②由于河口物源断绝和受到冬季北风或偏北风作用,海底滑坡、冲蚀构造等大型地质灾害现象在老河口废弃三角洲叶瓣北侧大量发育;③埕北地区与孤东地区情况较为相似,经过长时间改造之后多种灾害地质现象大量分布,且在水深5~10 m的三角洲陡坡上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46.
李松 《甘肃地质》2022,(1):63-71
甘肃省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的地质灾害防灾形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已成为热门学科,是防灾减灾的一项有力的非工程措施。针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和理论研究较多,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流程,而对于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次以宕昌县城关镇而信滑坡为例,利用已有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体系,阐述了大比例尺下的单体滑坡灾害的风险评价过程,得出了相应受险区的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47.
石玲  王涛  辛鹏 《地质力学学报》2013,19(4):351-363
根据近7年来陕西省宝鸡市12区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总结宝鸡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性。研究结果显示,宝鸡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4类,总体发育特征具有群发性、突发性、周期性和链生性。其中,滑坡和崩塌数量多、危害大,泥石流相对发育较少,不稳定斜坡多与崩塌相伴生,大多发展为崩塌灾害。每年汛期在强降雨作用下,都可能诱发表层小型滑坡和崩塌,特别是城镇居民房前屋后的小型黄土滑坡和崩塌,以及山区公路切坡导致的残坡积层滑坡崩塌频繁发生,是宝鸡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8.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山区.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结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多,危害大,各类型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具有诸多共性和一定规律,同时又呈现出各自差异性特征和独特规律.  相似文献   
49.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传正  陈红旗  韩冰  陈辉 《地质通报》2010,29(1):147-156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是一种涉及因素多、技术含量高、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和社会影响大的危机事件管理行为,也是一种跨阶段、高要求、大集成、快反应和求实效的非常规防灾减灾行动。针对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为了探索减小地质风险和在风险下生存的途径,必须创建一个有灾害意识、有充分准备的政府或社区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技术体系包括人才团队、技术装备、理论方法等方面。人才团队要求科学技术素养深厚,工作高效实用;技术装备要求简单、快速并有效;理论方法追求支撑防灾减灾决策的"满意解"或"有用解"。技术支撑具体针对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和"灾情应急"2种类型,前者突出预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的防灾方法,后者重在成因分析与减灾行动。工作程序上划分为响应启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会商定性、防控论证、决策指挥、实施检验和总结完善8个阶段。技术路线包括地质环境信息获取、分析研判、预测预警、模拟仿真、技术方案论证、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6个步骤。为了促进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感性判断走向理性量化,尽快提升和加强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立足于国家层面的决策需求初步提出了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科学技术工作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0.
许强  张一凡  陈伟 《地质通报》2010,29(5):729-738
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四川省丹巴县城为重点研究案例,对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针对西南山区城镇的特点,提出了地质灾害承灾体的调查方法,构建了地质灾害易损性大比例尺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介绍了利用ILWIS软件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技术方法。易损性评价结果表明,丹巴县城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学校、居民小区等人口集中、物质经济价值大的地段。研究区内具有极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0.2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6.48%,具有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25~0.50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3.21%,具有中等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50~0.7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0.29%,而具有高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75~1之间)的承灾体面积仅占0.0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