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4篇
  免费   1852篇
  国内免费   1996篇
测绘学   365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479篇
地质学   8675篇
海洋学   250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723篇
自然地理   260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366篇
  2020年   348篇
  2019年   391篇
  2018年   267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404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609篇
  2013年   430篇
  2012年   540篇
  2011年   527篇
  2010年   528篇
  2009年   535篇
  2008年   458篇
  2007年   563篇
  2006年   503篇
  2005年   437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96篇
  2000年   230篇
  1999年   249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71.
贺兰拗拉谷北段奥陶系等深流沉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采用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贺兰拗拉谷北段桌子山剖面奥陶纪地层的沉积相特征及沉积环境的垂向变化和横向迁移规律。以桌子山剖面奥陶系沉积相研究为基础,采用Fischer图解法,求取了其可容空间的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相模式,识别出了典型的碳酸盐等深流沉积,建立了贺兰拗拉谷北段奥陶系层序地层学模式,为拗拉谷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各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应列为该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段。  相似文献   
72.
在山西省重点地区固体废弃物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试样试验,分析研究了固体废弃物对土壤、大气、水环境的污染,探讨了对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及利用,为研究矿山生态环境地质研究提供参考,同时积累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7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质灾害是灾害危险性对承灾体易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减灾应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降低其易损性入手,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人们难以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那么降低地质灾害易损性就成为减灾的重要措施,因此进行灾害易损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选取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密度等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估。由于各指标因子在地质灾害易损性中的作用具有模糊性,因此运用模糊模型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将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程度总体较高。易损度较高的地区应强化减灾意识、调整人口结构以及加大防灾投入,以降低本地区的地质灾害易损性。  相似文献   
74.
江源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处于长白山西麓,行政管辖隶属于吉林省白山市,具有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加剧了区内地质灾害的形成,地质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和潜在威胁。本文对该县的地质环境作了详尽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内的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它们的发展规律,同时对该县进行了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最后结合当地经济条件与地质灾害现状,给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5.
从构建铁路地质环境多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人手,针对目前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空间多源信息管理的不足,以ArcGIS软件为应用平台,以VBA为开发工具,采用定制ArcMap的方法进行二次开发。对铁路地质环境涉及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构建基于GIS的铁路地质环境多源信息管理系统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6.
汶川5月12日8.0级地震在构造上起因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以每年约5 cm的速度聚敛,并因此而引起青藏高原的地壳物质向四川盆地及中国东南大陆运移.主震震源及余震活动集中于以龙门山为中轴的一条长约350 km、宽约100 km的地震活动带.震源深度一般分布丁地壳脆性-韧性转换边界以上约10~20 km区间的地壳震源层之中,属浅源构造地震.主要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构造运动方式密切相关,以其地壳厚度向西急剧加厚、重力梯度带、高波速比(Vp/Vs~2.2)等深部异常及逆冲断层兼具走滑性质的地质构造为特征.在震源辐射、路径传播和场地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并比较了岩石和土壤条件下的地震响应谱,特别强调了土壤条件下的场地放大效应;同时对与地震安全性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地质灾害、地震频谱设计、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及中、长期至短期地震预报等进行了探讨;特别提供了一个由加权平均计算、以岩石条件下震波衰减模式为基础的地震频谱设计参考实例.地震构造与动力学研究可融人工程地质与环境工程等学科发展.经历汶川地震考验的一些新近设计和建设的工程项目可为今后改进工程建筑规范与标准提供重要而有益的参考.地震预报是当今一大难题,但需探索研究,不可懈怠.地震减灾与预防足目前比较切合实际的安全举措.  相似文献   
77.
从海岸地带的地理地质环境入手,针对燃煤电站工程的特点,就工程建设中的几个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分析探讨了其成因、特点和对工程建设的制约与影响程度.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8.
高地震区公路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土一结构相互作用理论,对高地震区一实际重大工程的公路隧道洞口段结构进行了抗震计算,得到了衬砌结构各控制点的位移、加速度及内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人工合成地震波条件下,衬砌墙脚、拱腰为抗震薄弱位置;结构的加速度波形与输入波形相似;这些结果为抗震设计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79.
内蒙古敖包吐萤石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总结了敖包吐萤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并通过萤石的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研究,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成矿物质来源。敖包吐萤石矿床产出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与燕山中期花岗岩的接触带,为单一萤石矿床。萤石矿石的稀土元素的含量(∑REE)变化范围为(8.04~30.04)×10-6,平均为19.42×10-6;轻重稀土LREE/HREE值0.24~0.65,平均0.52;LaN/YbN为0.07~0.62,平均0.26;δEu为0.42~0.90,平均0.60,具Eu负异常和明显重稀土富集的特征。岩矿石的Nd同位素研究表明,萤石矿石的εNd(t)都表现为很大的负值,以成矿主期年龄138Ma计算的εNd(138Ma)为-7.30~-30.55,具有古陆壳的演化特征,暗示其成矿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壳源物质。在Moller的Tb/La-Tb/Ca成因判别图解中,敖包吐矿床的萤石的结晶作用表现为重新活化的趋势,反映流体具有混源的特征,既有热液成因,又有沉积成因。二叠世的海相火山活动通过海底喷气和喷流的作用形成了初始矿源层,而燕山中期花岗岩浆的侵位与结晶分异,又对初始矿源层的活化和富集提供了流体和热能的来源。成矿流体在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后在大石寨组的构造薄弱破碎的的部位沉淀析出,形成敖包吐萤石矿床。  相似文献   
80.
The pre-Alpine structural and ge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th German Basin have been revealed on the basis of a very dense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 grid. The study area is situated in the coastal Mecklenburg Bay (Germany), part of the southwestern Baltic Sea. From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North German Basin to the northern basin margin in the Grimmen High area a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maps show the evolution from the base Zechstein to the Lower Jurassic. We present a map of basement faults affecting the pre-Zechstein. The pre-Alpin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region has been determined from digital mapping of post-Permian key horizons traced on the processed seismic time sections.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 German Basin can be separated into four distinct periods in the Rerik study area. During Late Permian and Early Triassic evaporites and clastics were deposited. Salt movement was initiated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the Middle Triassic Muschelkalk. Salt pillows, which were previously unmapped in the study area,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creation of smaller subsidence centers and angular unconformities in the Late Triassic Keuper, especially in the vicinity of the fault-bounded Grimmen High. In this area, partly Lower Jurassic sediments overlie the Keuper unconformably. The change from extension to compression in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remobilized the salt, leading to a major unconformity marked at the base of the Late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