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33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224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郑家-王庄地区沙一段粘土矿物特征及对储层敏感性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营凹陷郑家—王庄地区沙一段砂岩储集层中蕴藏大量稠油油藏,但开发过程中粘土矿物的敏感性严重制约了该油类藏的有效开发。定向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沙一段砂岩储层中粘土矿物组成类型为伊/蒙无序间层矿物(S/I)、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其中以伊/蒙无序间层矿物的相对含量居多。这就决定了研究区储层敏感性以水敏性为主,其余敏感性无或较弱。据定向X射线衍射谱图上S/I主峰d值大小,进一步识别出钙型S/I、钠型S/I及钙钠过渡型S/I。扫描电镜观察表明,S/I具有丝状、网状和蜂窝状三种形态,且大都包裹在岩石骨架颗粒的表面作为孔隙衬里而存在。阳离子交换容量和膨胀率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与样品中S/I含量和层间阳离子类型相关。膨胀率和阳离子交换量与S/I含量都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在S/I中蒙皂石层含量相当的情况下,钠型S/I的膨胀率和阳离子交换量值偏大,钙型偏小,钙钠过渡型居中。此外,粘土总量以及S/I产状对储层损害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针对“空间数据是否要建立拓扑关系并在数据库中显式地存储记录”一直是G IS领域争论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融合拓扑关系数据模型和面向实体数据模型,进而在分析和总结现有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4层空间数据模型。对模型作了4个层次划分:几何对象、基本和复杂要素、分层与分区以及多尺度表达。模型具有3个特点,即多尺度描述地理空间;能描述不同要素层、不同区之间的关系;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要素层拓扑关系。最后给出了模型在自主开发的地理数据库管理平台Geoinfo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3.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几何特征的误差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几何特征的误差模型。基于面表示的三维GIS的特征被分为点、线段及线,该模型给出这些特征的一种误差描述,即围绕着这些几何特征的量测值的一个范围。  相似文献   
44.
牛庄洼陷烃源岩体的几何学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方吼 《沉积学报》1998,16(1):87-91
油气资源评价,应该从以构造单元为评价单元,走向以蕴含于构造单元内的生成油气的地质体为单元。界定生成油气的烃源岩体,要综合应用地质、有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学科从三维空间上来进行。本文以牛庄洼陷为例,具体地使用岩心、测井曲线、古生物化石、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地震剖面等资料,描述了沙四上亚段的低熟及成熟烃源岩的几何形态,以及它们在生成演化上的相互联接。  相似文献   
45.
肖序刚 《矿物学报》1998,18(4):496-508
本文提出一个既具有五次旋转的20面体点群(Ih,5m3)也显示由5个共轭立方格子表征的三维平移周期性的几何构型──正12面体框架构型(RDFC)所对20面体相原子结构进行了诠释,同时也诠释了1981年发现的20面体相(Ⅰ相)的电子衍射图(EDPs)和高分辨电子显微象。  相似文献   
46.
本文研究了模拟线性地质构造具有普遍意义的有限延深薄板状体ΔT的解析信号强度与其几何参数之间的超定方程关系,运用奇异值分解和广义逆技术求解超定方程,获得了高精度的理论反演方法,同时给出了定性解释板状体产状的辅助方法。对阿尔金地区隐伏断裂形态的反演结果,为西藏地体的“北推东移”提供了定量化的地球物理解释证据。文章还勾画了阿尔金与塔里木的深部界线。  相似文献   
47.
已有的道路网匹配方法需要一定的人为干预和控制,仍无法实现匹配自动化,而且对于具有一定尺度差异的数据而言,受不相关道路对象的影响,匹配结果中会存在较多的误匹配。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顾及几何特征和拓扑连续性的由粗匹配到精匹配的分层匹配策略。粗匹配阶段,利用短边中位数Hausdorff距离计算匹配对象的相似度,再以道路网弧段端点的近邻分析结果作为匹配阈值,判断匹配对象是否为同名实体;精匹配阶段,将粗匹配阶段评价结果中离散的同名实体构建为完整的道路Stroke,即以追踪的方式剔除误匹配和添加漏匹配。利用宿城区不同尺度的道路网对所提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匹配效果,能够实现匹配自动化。  相似文献   
48.
介绍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卫星图像镶嵌处理技术流程,对其中的技术难点,如去条带处理、几何校正、图像拼接及色彩平衡等进行了重点探讨并提出解决办法。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将两幅多光谱影像进行了镶嵌处理,得到了一幅覆盖整个研究区的新影像,镶嵌影像色彩丰富、层次感好、信息量大。  相似文献   
49.
林萌 《中国煤炭地质》2010,(11):18-21,41
借鉴油气藏数值模拟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单一松软煤层的瓦斯抽采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单一松软煤层特点,提出了单一松软煤层的几何模型技术——单直径球型孔隙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煤层瓦斯抽采的地质和数理模型,并根据网格差分方法推导出数值解。以实际生产数据对新模型及其数值解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指导单一松软煤层瓦斯抽采工艺的确定。  相似文献   
5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geometric algebra-based model for topological relation computation. This computational model is composed of three major components: the Grassmann structure preserving hierarchical multivector-tree representation (MVTree), multidimensional unified operators for intersection relation computation, and the judgement rules for assembling the intersections into topological relations. With this model, the intersecti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dimensional objects (nodes at different levels) are computed using the Tree Meet operator. The meet operation between two arbitrary objects is accomplished by transforming the computation into the meet product between each pair of MVTree nodes, which produces a series of intersection relations in the form of MVTree. This intersection tree is then processed through a set of judgement rules to determine the topo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two objects in the hierarchy. Case studies of topo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two triangles in 3D space are employed to illustrate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new model, the topological relations can be computed in a simple way without referring to dimension. This dimensionless way of computing topological relations from geographic data is significant given the increased dimensionalit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