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7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644篇
测绘学   295篇
大气科学   923篇
地球物理   334篇
地质学   630篇
海洋学   276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7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We derive both 3-D and 2-D Fréchet sensitivity kernels for surface-wave group-delay and anelastic attenuation measurements. A finite-frequency group-delay exhibits 2-D off-ray sensitivity either to the local phase-velocity perturbation  δ c / c   or to its dispersion  ω(∂/∂ω)(δ c / c )  as well as to the local group-velocity perturbation  δ C / C   . This dual dependence makes the ray-theoretical inversion of measured group delays for 2-D maps of  δ C / C   a dubious procedure, unless the lateral variations in group velocity are extremely smooth.  相似文献   
872.
利用我国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以及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 (ECMWF) 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在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偏冷和偏暖阶段, 我国东部降水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雨带南北移动的变化, 并分析了与东部降水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 20世纪60—70年代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处于一个相对偏冷时期, 而80—90年代处于偏暖时期; 在这样的变暖背景下, 我国东部地区年总降水量呈现出“南涝北旱”异常特征, 与冷位相比较, 在暖位相阶段长江流域年总降水量明显增加, 而华北地区降水量减少, 其中长江流域降水的增加主要是由夏季降水增加引起的, 3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加也很重要, 北方的降水减少主要是由从盛夏到初秋的降水减少引起的。平均而言, 暖位相阶段我国南方强降水开始时间较早、结束较晚, 持续时间较长, 而北方强降水开始较晚, 持续时间较短。从春末到夏季, 冷位相时我国东部强降水带表现出从华南、经过长江流域向华北移动的特征, 而在暖位相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 从华南向华北移动的特征不明显。雨带的这种异常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有关, 在暖位相时夏季东亚大陆低压比冷位相时弱, 而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使夏季东亚副热带地区的西南风减弱, 梅雨锋加强, 导致雨带滞留在长江流域, 使长江流域降水增加、北方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873.
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GRAPES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1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2000年起, 先后在科技部“973”重大基础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和“十五”重点攻关项目“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技术创新研究”支持下, 主持承担了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全球/区域多尺度通用同化与数值预报系统GRAPES (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的研究开发, 围绕着资料同化、模式动力框架、物理过程、大型软件工程等核心技术开展了自主创新研究, 取得了非静力中尺度模式、三维变分资料同化、标准化、模块化、并行化模式程序软件等方面的突出成果, 部分成果已在业务上得到了应用, 显示了良好的技术性能和业务发展潜力。GRAPES系统是完全依靠中国科学家的力量自主研究发展的、先进的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该文简要介绍GRAPES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进展和初步应用, 以及未来发展的初步计划。  相似文献   
874.
875.
Empirical Global Relations Converting M S and m b to Moment Magnitud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xistence of several magnitude scales used by seismological center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compilation of earthquake catalogs by many authors have rendered globally valid relations connecting magnitude scales a necessity. This would allow the creation of a homogeneous global earthquake catalog, a useful tool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Of special interest is the definition of global relations converting different magnitude scales to the most reliable and useful scale of magnitude, the moment magnitude, M W.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a very large sample of data from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sources (ISC, NEIC, HRVD, etc.) has been collected and processed. The magnitude scales tested against M W are the surface wave magnitude, M S, the body wave magnitude, m b, and the local magnitude, M L. The moment magnitudes adopted have been taken from the CMT solutions of HRVD and USGS. The data set used in this study contains 20,407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all over the world during the time period 1.1.1976–31.5.2003, for which moment magnitudes are available. It is shown that well-defined relations hold between M W and m b and M S and that these relations can be reliably used for compiling homogeneous, with respect to magnitude, earthquake catalogs.  相似文献   
876.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由于截面几何性质的特殊性,在进行该类结构的抗震计算时,地震作用方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对异形柱截面和异形柱结构的计算结果分析,说明了无论是在异形柱框架结构中,还是一般结构中部分采用了异形柱,都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地震作用方向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77.
末次冰消期转暖的过程和机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末次冰消期全球气候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以及热带低纬度地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仍不明确。文章根据我国中低纬度地区的湖光岩玛珥湖、渭南黄土剖面和东海DGKS9603孔沉积物中的植硅体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研究了末次冰消期在这些地区的变化特点,并结合古里雅冰芯和南京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与南极BYRD冰芯、北极格陵兰GRIP冰芯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各地区转暖的时间并不同步,明显受印度洋季风或东南季风影响的古里雅、湖光岩地区是气候转暖较早的地区,格陵兰地区的快速转暖滞后于我国中低纬度转暖1.5~2.0ka以上。如何理解高纬度和热带低纬度地区气候转暖的差异性问题及其原因和机制有待于更多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研究和模型的检验。  相似文献   
878.
全球变化与中国东北样带(NECT)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是从机理上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实现预警、调节和减小全球变化不良影响 ,科学地规划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研究平台。在介绍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提出的背景与选定标准、中国东北样带的位置与特征的基础上 ,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中国东北样带的研究进展 :建立了用于模型发展和比较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中国东北样带数据集 ,从机理上初步探讨了全球变化对于森林、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可能影响 ,发展了用于古植被气候重建的植物种与表土花粉类型的定量关系模型、多尺度耦合的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和基于林窗原理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态模型 ,并对全球变化对中国东北样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估 ,进而针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财力有限的特点 ,提出未来中国东北样带研究拟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特色 ,围绕“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关键科学问题 ,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 ,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79.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可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宇  王馥棠 《气象学报》1998,56(3):369-376
利用随机天气模型,将大气环流模式预测的气候情景与水稻模式相链接,研究了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加倍,中国水稻主产区适宜水稻生长的日数将延长6~11d,积温增加220~330℃·d。积温的相对增长率由南向北呈增长趋势。水稻产量形成期低温天气出现频率将减少,而高温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若品种与播种、移栽期不变,水稻产量将下降;而若通过改变品种使作物生育期基本保持目前的状况,减产幅度将比品种不变时明显偏小,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增产。  相似文献   
880.
采用8031、8279、8255、ADC0809、2764、6264等芯片及温敏电阻、紫外辐射和总辐射探头等传感器组成一实用的紫外线试验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可定时采集温度等气象要素,定时打开与关闭辅助紫外灯,并可通过打印机输出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