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25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41.
欧美城市滨水区研究的新视角:政治生态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美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实践促进了滨水区研究的多维观察与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共识就是:在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城市滨水区的变化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现象,不仅涉及自然生态环境,更有着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的深刻内涵;同时,还反映着从社区、地方到国家、甚至全球尺度的社会政治变迁.因此,研究发生在滨水区范围内各种变化的同时需要关注更大尺度的一些因素.需要对发生在城市中的自然生产、社会网络关系模式及政治经济结构等进行重新审视.欧美学者基于政治生态学空间与社会关系、尺度的政治学等视角对城市滨水区变化的思考,无疑为城市滨水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42.
地区全球化的一种新模式——以广州狮岭镇皮具产业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化与地区化是两个相对的过程,其相互作用是通过两个重要的过程:全球地区化与地区的全球化,对全球地区化过程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对地区全球化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广州花都狮岭镇皮具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认为在贸易导向型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会展经济的"地区结构",这一结构形成了发展中国家自下而上的地区全球化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提出的意义在于对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不仅是生产领域的全球化,也包括流通与市场领域,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全球化需要一种系统的"地区结构",这是地区走向全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3.
朱弘  郭春兰 《地理学报》2009,64(8):967-977
福音村是指基督教传入后在中国乡村地区出现的一种过半村民为基督徒的特殊聚落。深圳的老福音村具有百年基督教会发展史,它们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农村一样,在改革开放后被推进了全球化的浪潮,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生产方式、聚落景观和村民的生活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在老福音村中,基督教对本地村民的影响已日渐式微,但在不断进入村内的外来人员中却出现"枯木逢春"的繁荣景象。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中,福音村落发生了诸多变化。研究以深圳市三祝里福音村为个案,通过分析20世纪初以来该村落基督教的动态发展过程,关注全球化在福音村基督教的兴衰浮沉中所扮演的角色,尝试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剖析全球化背景下福音村如何"老死",又如何获得"重生"的进程,以寻求本土化与全球化在村落演化中的响应。研究的开展是对国内相对薄弱之宗教地理和乡村地理之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同时,也对当前形势下我国乡村生活方式的调适和和谐社会组织形式的构建,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居民开展自由、健康的宗教信仰活动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4.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莉娅 《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
江苏是最近中国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样板之一。以江苏为例,从城市化制度变迁和创新、产业结构转换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角度出发,采用空间分析与经济供求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结合的方法,详细考察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和城市化动力机制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并总结了1990年代以来江苏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全球化已经成为对国家、地区和企业制定发展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预测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可能情景。中国的比较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优势仍将对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中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外资和外贸的发展将促进和强化中国的"T"型空间格局的形成。在这个"T"型空间骨架上将形成若干个以主要门户城市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146.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south China has experienced drama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since the late 1970s. Foreign investment, especially the capital from Hong Kong, has been one of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underlying the process.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diffus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a region also has important bearing on the balanced/unbalanced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issue remains unexamined and critical analysis is needed to unveil the spatial impa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activ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to examine the spatial diffus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The diffus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from the provincial capital, Guangzhou and two special economic zones near Hong Kong to surrounding areas is clearly identified. The diffus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of open-door policy in the region an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infrastructure. Four models of foreign investment are developed to explain the spatial incidence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reg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can shed light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apital.  相似文献   
147.
Paul Claval 《GeoJournal》2000,51(1-2):73-81
Capital cities reflect the na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states they control. Their functional role is higher in centralized systems, societies where the state is the source of all legitimacy, and countries using Continental Law. It is lower in federal systems, pillarized societies and countries, which are ruled according to a Common Law. The symbolic status of capital cities is higher when the state is the source of all legitimacy, lower in consociationalist societies. Theses processe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wo types of political capital cities and one type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capital cities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partial standardization of the functions and statuses of capital cities occurred later. The European Union is neither a state nor a super-state since its main responsibilities are still in the economic field, it lacks a huge administrative bureaucracy and does not have definitive territorial limits. The European Union has officially three capital cities, Strasbourg, Luxembourg and Brussels. The really important one is Brussels. Its functions are nevertheles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ational capital cities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uropean capital cities are thriving because most of them managed to become economic metropolises. The result is that the European Union has a complex and rapidly evolving system of capital cities.  相似文献   
148.
刘卫东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5,60(6):894-902
区域规划是大国进行空间管治不可或缺的层次和手段。随着跨区域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进一步市场化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变化,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开展区域规划在我国已经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新时期进行区域空间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型 (市场化) 等;通过阐述"点-轴系统"理论、全球化下的"城市区域"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分析了区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最后根据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的工作经验,讨论了进行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一些具体方法。作者提出,需要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并考虑有效可行的管治手段,以全球化视野和市场化思维考虑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149.
区域发展的“全球-地方”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毛熙彦  贺灿飞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449-1461
建立对外联系、利用外部资源有助于弥补区域发展新经济活动所面临的资源与技术缺口,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避免陷入路径锁定导致发展停滞甚至衰退。对外联系的建立势必与本地已有联系相互作用,表现为“全球-地方”之间多类型行为主体在特定空间支持与约束下的互动,涉及4个基本问题:发生条件、区域差异、互动内容与行为主体。梳理现有研究发现:① 本地与非本地要素的相似性或互补性决定了互动发生的可能性,本地能力则进一步决定互动发生的程度;② 互动对于优势地区和后进地区2类极端类型地区更为有效;③ 互动内容以知识、贸易、资本等要素为主,日益强调非本地劳动力和非本地制度的影响;④ 互动主体以企业为中心。近年来研究一方面强调企业家等个体作用,另一方面关注非经济主体的作用。整体而言,既有研究在区域发展中“全球-地方”互动的尺度结构、动态变化和行为主体等方面仍面临挑战。结合中国当前区域经济转型与主动全球化并行的发展现状,论文提出理解中国区域发展“全球-地方”互动的关键问题与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150.
In this article I draw attention to the galaxy of European buildings built over the last five centuries in Asia. I show how quickly and accurately European styles of the day were adopted in Asia, whether that style was Renaissance, Neoclassical, Gothic, Idiosyncratic Revivalist, or Modern. I argue that recent attention in Asia to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preservation is itself of European origin. Although I suggest in conclusion that this architectural galaxy is part of an overwhelmingly one‐sided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my primary focus remains on the buildings themselves as the residue of one culture diffusing across distant dom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