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4篇
  免费   721篇
  国内免费   809篇
测绘学   647篇
大气科学   571篇
地球物理   1438篇
地质学   1862篇
海洋学   909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370篇
自然地理   84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332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91.
利用水位资料反演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小龙  刘耀炜  晏锐 《地震》2011,31(2):42-49
本文选取华北地区观测条件较好的63口水位观测井资料, 运用小波分析法去除各井水位资料中的短期高频信息, 提取出能反映水位多年动态变化的趋势信息, 并利用各井水位趋势变化数据反演出华北地区多年构造应力场变化图像, 结合其它水文资料, 探讨了华北地区近年来的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2.
付文光  罗小满  孙春阳 《岩土力学》2012,33(Z1):156-160
现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存在着一些争议。规范中规定适用范围可为岩石基坑,但很多条款是针对边坡工程的,对基坑工程不适用,建议适用范围不要扩大到基坑;规定临时性边坡使用年限为2年,已不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建议提高为5年;几个术语定义不准确,宜重新定义;适用边坡高度及边坡安全等级已不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建议适当调整;滑塌区范围估算公式意义不大且有缺陷,建议取消;对坡率法适用范围限制过于严格,建议放宽;查坡率表设计法已过时,建议取消;规定锚杆基本试验时可将锚固段长度减短,但这样得到的极限粘结强度值偏高,将导致工程设计不安全,不能减短;锚杆验收试验标准不明确且应用困难,建议按相关原则重新编写等等。这些意见供规范修编时参考。  相似文献   
993.
针对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综合评价法的不足,应用信息熵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充分利用有序分隔概念,建立了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选择TDS、COD、总Fe、总Mn、Cl-、SO42-、NO2-、F-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法对开封南郊垃圾场浅层地下水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法所得的评价结果水质明显优于综合评价法所得的结果;研究区内各样本的评价指标中,SO42-和NO2-的权重最大,Cl-、COD、总Fe和F-的权重次之,TDS和总Mn的权重最小;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水在研究区内的分布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1.7%、2.5%、26.7%、12.2%和56.9%;浅层地下水质的空间分布在研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规律,以靠近垃圾场的L01井和G54井为中心水质最差,为Ⅴ类水,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水质逐渐好转,依次分布Ⅳ类水和Ⅲ类水。Ⅲ类水的分布向研究区的东部和北部偏移,而在研究区的南部多分布Ⅰ类和Ⅱ类水,水质优良。  相似文献   
994.
农户层面农村宅基地流转研究进展与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户层面研究对解析人地关系特别是农户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凸显的优越性与实践性收到学界的广泛推崇,成为当前学者研究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本文对国内外农户层面农村宅基地流转研究进行了归纳与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对宅基地流转的讨论对象与研究热点差异明显,研究方法与视角等也略有差异。国外学者对宅基地流转研究的关注度尚不多,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 年代以前,研究多基于农户层面的问卷调查展开,偏重对流转过程中农户流转行为,流转区位选择,流转与逆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展开;国内学者对宅基地流转的关注日益提升,研究内容涉及流转中农户权益保障的政策讨论,农户心理与行为响应分析,农户需求与收益分配研究,流转政策实施评价等方面,研究以经济地理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以探求农户需求与保障农户权益为出发点展开讨论,大量运用调查数据展开实证讨论。今后研究应加强对流转过程中各个主体需求的讨论,并注重对农户生存与经济、社会与精神等需求层面关注,加强地理空间信息与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的研究,加强对农户模型与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系统运用与校验。  相似文献   
995.
IPCC-AR4以来华南沿海海平面变化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自IPCC-AR4(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华南沿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的新进展,结果显示:1)7 100-3 500 cal a BP时期华南沿海的海平面较今高1.5~2.5 m;2)1970-2010年的海平面上升率为2.5 mm/a,高于同时期全球平均上升率2.1 mm/a,原因与西太平洋暖池直接影响有关;3)采用新的全球冰川均衡调整(GIA)模型分析得出,华南沿海各验潮站的GIA效应值为-0.18~-0.30 mm/a;4)实施“海平面观测与影响评价标准”(HY/T134-2  相似文献   
996.
永安地震台数字化SWY-Ⅱ水位仪观测概况与仪器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安地震台数字化SWY-Ⅱ水位仪为中国地震局台站背景场项目观测仪器,通过对永安台数字化SWY-Ⅱ水位仪运行两年来观测概况的介绍,总结日常观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仪器故障,并探讨解决仪器问题的经验办法,提高仪器维护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97.
黄骅埕古1井自2007年进行模拟静水位观测以来,曾出现多次水位异常变化,本项目通过对埕古1井水位资料与该井所处的地质构造和环渤海地区地震活动综合分析,认为该井的水位异常变化与环渤海地区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联系,埕古1井所处的部位是该地区的一个应力敏感点。  相似文献   
998.
999.
1985-2013年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黑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研究水系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非常关键. 基于甘肃河西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动态、水文气象、土地利用和灌溉统计数据, 研究了1985-2013年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 地表水的不合理分配和耕地的扩展导致了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地下水位的剧烈变化. 1985-2004年区域地下水位以下降为主; 2005-2013年呈现下降和回升两极发展趋势, 冲洪积扇群带地下水最大下降达17.41 m, 而黑河干流沿岸地下水位最大回升了3.3 m, 地下水埋深普遍增加了1.0~3.0 m. 尽管地下水位在2005-2013年表现出回升趋势, 但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系统处于严重负均衡状态, 制定合理的“生态分水”方案和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1000.
吴珂  陈国浩  蔡鹏  李兵  张翠翠  赵娴 《冰川冻土》2015,37(4):1087-1093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水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水位变化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对预测湖面水位意义重大. 利用1981-2013年山东西南部南四湖水位和沿湖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月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 风速、 降水和蒸发量等资料, 分析了近33 a来南四湖水位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近33 a南四湖水位升高趋势显著, 平均每10 a升高0.46 m; 水位变化整体分两个阶段, 1989年以前为下降态势, 1989年以后为上升态势, 1994年是水位升高的突变时间点; 平均最高水位出现在3月为33.04 m, 最低出现在12月为32.03 m. 各气象要素对南四湖水位的影响呈明显的季节性, 降水量是影响年水位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 年降水量每增加100 mm, 水位升高0.21 m, 夏季降水量对水位的影响更为显著; 蒸发量在夏、 秋季与水位呈极显著负相关; 水位在夏季与风速、 在冬季与相对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