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2篇
  免费   347篇
  国内免费   416篇
测绘学   1509篇
大气科学   341篇
地球物理   587篇
地质学   593篇
海洋学   369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333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69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继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之后第3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进行GNSS相位数据处理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载波相位观测值突然出现整周数的跳变的现象称为周跳。周跳现象的发生将会严重影响后续的数据处理,因此,有必要在解算前完成周跳探测与修复工作。本文就北斗系统周跳探测与修复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先后介绍了高次差法、多普勒法、伪距载波相位组合法、电离层残差法、三频数据组合探测法等一系列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可分别应用于不同频段接收机、不同观测环境、不同数据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2.
GNSS坐标时间序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粗差,未剔除的粗差将会导致参数估计有偏。因此,粗差探测与剔除是GNSS坐标序列分析中一项重要的数据预处理工作。针对GNSS坐标时间序列特点,提出了一种将L1范数(L1-norm)估计与四分位距统计量IQR(interquartile range)组合的移动开窗粗差探测算法,称之为L1_Mod IQR。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首先利用L1范数估计得到较"真实"的残差,然后再对残差采用IQR统计量进行粗差探测。将L1_Mod IQR法与"3σ"法、基于最小二乘的τ检验法等粗差探测算法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进一步采用L1_Mod IQR算法对中国区域10个IGS站的高程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IGS站高程序列的粗差剔除率最小为0.1%,最大为2.6%。并且以WUHN站为例与SOPAC提供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OPAC提供的"Clean"数据仍含有大量的粗差,而L1_Mod IQR算法能够有效地剔除粗差。  相似文献   
103.
朱世恒  何晓庆  朱平 《气象科技》2016,44(6):902-906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冬、春两季多遭受冻雨灾害,自动气象站的风向风速传感器容易因冻结而无法正常工作。针对冻结故障的实时检测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ZQZ-TF型风传感器的故障自动检测装置。该装置通过检测风传感器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实现对传感器实时状态的监控。同时,结合具体的故障诊断算法,能够快速判断风传感器是否被冻结。系统的核心硬件电路、软件算法可分别集成在自动气象站风向风速数据采集电路和嵌入式软件中,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的特点。经验证,该装置能够实时检测风传感器冻结故障,且工作稳定,检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104.
As an important canopy structure indicator, leaf area index (LAI) proved to be of considerable implications for forest ecosystem and ecological studies, and efficient techniques for accurate LAI acquisitions have long been highlighted. Airborne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often termed as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ALS), once was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for this task but showed limited performance due to its low sampling density. Now, ALS systems exhibit more competing capacities such as high density and multi-return sampling, and hence, people began to ask the questions like—“can ALS now work better on the task of LAI prediction?” As a re-examina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LAI retrievals at the individual tree level based on high density and multi-return ALS, by directly consider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laser points lying within each tree crown instead of by proposing feature variables such as quantiles involving laser point distribution modes at the plot level. The examination was operated in the case of four tree species (i.e. Picea abies, Pinus sylvestris, Populus tremula and Quercus robur) in a mixed forest, with their LAI-related reference data collected by using static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TLS). In ligh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LS- and TLS-based LAI characterizations, the methods of voxelization of 3D scattered laser points, effective LAI (LAIe) that does not distinguish branches from canopies and unified cumulative LAI (ucLAI) that is often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crown leaf area densities (LADs) was used; the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LS- and TLS-derived LAIes were determined, and so did ucLAIs.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tree-level LAIes for the four tree species can b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used airborne LiDAR (R2 = 0.07, 0.26, 0.43 and 0.21, respectively) and their ucLAIs can also be derived. Overall, this study has validated the usage of the contemporary high density multi-return airborne LiDARs for LAIe and LAD profile retrievals at the individual tree level, and the contribution are of high potential for advancing forest ecosystem modeling and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05.
利用GNSS干涉信号振荡幅度反演土壤湿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牟田  张波  杨东凯  洪学宝  杨磊  宋曙辉 《测绘学报》2016,45(11):1293-1300
根据干涉效应和GNSS接收机信噪比估计方法,推导了利用GNSS干涉信号幅度进行土壤湿度反演的模型,建模过程考虑了天线增益、土壤介电常数和噪声的影响。提出了使用AMPD算法从含有噪声的归一化干涉功率曲线中提取干涉峰值与谷值,进而反演了土壤介电常数与土壤湿度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提取出来的干涉谷值进行反演性能比峰值好,相对稳定准确的卫星仰角范围为5°~25°,湿度大于0.06cm~3/cm~3时反演结果更为准确,标准差在0.01cm~3/cm~3左右波动。  相似文献   
106.
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具有明显的斑点噪声,在变化检测中,一般需要考虑空间邻域信息。本文结合SAR影像丰富的纹理信息,提出一种考虑空间邻域信息的高分辨率SAR影像非监督变化检测方法,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LCM)的32维纹理特征向量构造差异影像。通过最大化熵法自动选取阈值,对精度指标随窗口大小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到适合于变化检测的窗口为11×11。试验表明,本文方法优于马尔科夫随机场法,可以减小斑点噪声的影响,有效提高高分辨率SAR影像变化检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7.
皮英冬  杨博  李欣 《测绘学报》2016,45(12):1448-1454
分析了我国首颗静止轨道光学遥感卫星高分四号(GF4)特有的区域成像模式的几何特性,基于静止轨道成像基高比较小的几何特性提出一种利用平均高程面的区域网平差方法。该方法针对GF4卫星影像构建了基于有理多项式模型RFM的区域网平差模型,并在无控制条件下,对GF4卫星区域影像进行区域网平差处理,解决了GF4号区域影像由于定轨误差、定姿误差、大气折光以及镜头畸变等因素导致的拼接精度较低的问题。最后,通过两组真实数据试验对本文方法的精度及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分析了采用不同的误差补偿模型对于平差结果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陈敏  朱庆  朱军  徐柱  黄澜心 《测绘学报》2016,45(2):178-185
提出了一种基于亮度空间和相位一致性理论的多光谱遥感影像特征点检测算法。首先利用参数自适应的灰度变换函数建立影像亮度空间;然后结合相位一致性方法在影像亮度空间进行候选特征点检测,并将候选特征点映射到原始影像上进行非极大值抑制;最后在尺度空间计算特征点的特征尺度值。本文方法有效结合了亮度空间特征检测和相位一致性特征检测的优势,对多光谱遥感影像的辐射变化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试验结果证明,与传统特征点检测算法相比,本文方法在特征重复率和重复特征数量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9.
GNSS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变形监测工作中,但GNSS监测数据中会有缺失值、噪声等误差的存在,对预测结果造成影响。引入改进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变形预测,并考虑该模型的自适应性和容错性,分别采用三次样条插值法、小波滤波法和拉依达准则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缺失值填补、去噪和粗差剔除等预处理。并利用实际监测数据进行短期预报分析,对比原始监测数据和预处理后的监测数据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预处理后的监测数据的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0.
在利用部分最小二乘原理进行粗差定值定位时,模型的法方程矩阵可能存在病态性,使得到的粗差定值定位结果不可靠。文中针对观测数据包含多个粗差且法方程病态问题,利用岭估计处理病态问题,建立部分最小二乘岭估计的粗差定值定位方法,给出粗差搜索步骤,利用迭代算法实现多个粗差的定值和定位。通过模拟算例分析部分最小二乘法、部分最小二乘岭估计在粗差搜索方面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粗差处理方法,推广现有的误差理论,证明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