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40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2013年1月江苏雾霾天气持续和增强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梅  严文莲  张备  俞剑蔚  金小霞 《气象》2014,40(7):835-843
利用江苏省能见度监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要素资料、探空资料、NCEP(1°×1°)和CFSV2(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江苏雾霾持续性和13—14日大雾形成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平直的纬向环流,江苏位于地面高压底部偏东气流中,冷高压主体偏北,是1月发生持续雾霾天气的大背景。较弱的偏北经向风导致冷空气势力较弱,为1月江苏雾霾天气持续发生提供了近地层有利的稳定形势。(2)近地面相对湿度85%以上,风速小于3 m·s~(-1),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凌晨与夜间温度露点差小于3℃。这些条件的稳定为持续雾霾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气象因子。(3)地面辐射降温和弱冷平流共同作用引起的温度快速下降以及日出后潮湿地面蒸发增强对雾的加强起到一定的触发作用。近地面冷平流和混合层以上暖平流为本次雾增强提供了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近地面弱上升运动、中高层弱的下沉运动是14日凌晨雾快速加强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2.
赖芬芬  何立富 《气象》2014,40(2):253-260
2013年1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主体位于北极圈内,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小;南支槽平均位置大致位于80°E附近,同时,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位置偏西、偏北。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2.5 mm,较常年同期(18.8 mm)偏多19.7%。全国平均气温为3.6℃,较常年同期(2.9℃)偏高0.7℃。月内,我国出现3次冷空气过程和6次较强降水过程。东北地区出现了两次强降雪过程,部分地区出现暴雪到大暴雪;台风海燕给华南地区带来较大风雨影响;北方冬麦区及江南大部出现明显降水,干旱缓解;由于冷空气势力弱,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发,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相似文献   
113.
在全站仪野外检定过程中通常采用光照准模式,该模式对较远距离点测量时需要较好的气象条件的配合.近年来,我国秋冬季节普发的雾霾天气使得仪器野外测量时无法精确照准目标,使检定工作不能顺利完成.本文主要探讨了应用智能全站仪的ATR照准模式进行全站仪野外检定的可行性,通过选用不同型号的全站仪用光照准模式及ATR照准模式进行野外检定,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采用ATR照准模式进行野外检定可消除雾霾天气的不利影响,得到准确可靠地检定数据的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114.
温州地区雾霾气候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温州8个气象站点近40年的雾日和霾日统计资料,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了温州雾、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971—2008年期间,温州市区(平原)地区雾日数显著减少,洞头(海岛)地区雾日数缓慢减少,泰顺(高山)地区雾日数呈波动式缓慢增长,21世纪初有明显增多;温州地区霾日数,除泰顺(高山)地区缓慢增长外,总体呈快速增多趋势,增多开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21世纪初霾日数显著增加,其中永嘉和瑞安增加最快。温州雾日数冬春多,夏秋少;霾日数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同时,利用近年来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的空气质量预报产品,如空气污染指数(API),建立雾、霾预报方法。统计2004—2009年间的雾、霾与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并兼及晴雨天气条件,总结出包含晴雨、空气污染指数及雾、霾3要素的线性公式,作为预报雾、霾工具。经检验,效果较好,预报未来24 h雾、霾准确率达57%~66%。并通过编程实现计算机自动预报。  相似文献   
115.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a squall line initiated along a convergence zone in northeast China on 26 June 2014 were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 simulation was performed by a convection-permitting model with coarse and fine grids of 4 and 1.33 km, respectively,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validated against the observ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mulation adequately reproduced the life cycle of the squall line, which allowe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convective initiation in this case. The synoptic condition was favorable for convective initiation and the convection was triggered in a convergence zone, where a branch of dry and cold air and a branch of moist and warm air collided. The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was inhomogeneous and some cores of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existed in the convergence zone. These cores were the spots where water vapor converged intensely and the air there was forced to rise, creating favorable spots where the convection was initially triggered. A series of quasi-equally spaced vortices near the surface, which themselves were the result of horizontal shear instability, were accountable for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surface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These vortices rotated the moist air into their north and dry air into their south, thus creating more favorable spots for convective initiation in their north. After initiation, the updraft turned the horizontal vorticity into vertical vorticity in the mid-level. The vortices near the surface collaborated with the vorticity maxima in the mid-level and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ction by providing water vapor.  相似文献   
116.
导致空气质量变差的天气,并非只有雾和霾,还有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为更好地掌握咸阳地区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从而为政府治污降霾提供有力依据,将气象观测中能见度小于10 km的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影响空气质量的天气,统一定义为“广义雾霾日”,并将其划分为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等级。通过研究发现,咸阳市区“广义雾霾日”与实际污染日数的相关性比普通雾霾日的相关性更好,能更好地反映空气质量的变化状况。咸阳市区能见度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对数负相关关系,即能见度越小空气质量越差,能见度越大空气质量越好,故“广义雾霾日”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咸阳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空间变化上,咸阳地区的“广义雾霾日”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兴平的最多,旬邑的最少。时间变化上,市区和旬邑“广义雾霾日”年际变化呈现减少的趋势,兴平的年际变化不明显,乾县的年际变化呈现增多的趋势。市区的“广义雾霾日”在10月至次年1月间较多,此期间恰好是市区风速较小、降水较少的时段;而“广义雾霾日”较少的时段内,市区的风速较高,降水较多。在“广义雾霾日”出现较多的时段内,重度等级日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7.
2013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月  何立富 《气象》2013,39(4):531-536
2013年1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极涡范围及强度较常年偏弱,中高纬环流呈三波型,欧亚大陆槽位于西西伯利亚,位置偏北,引导多股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月内中高纬环流形势调整较大,上旬以经向型环流为主,中下旬则转为纬向型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接近常年同期,东亚大槽位于西北太平洋西岸,较常年偏强,南支槽位于90°E附近,较常年略偏弱.2013年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5.2℃,略低于常年同期(-5.0℃).月内气温阶段性调整明显,上旬,较同期偏低3℃,下旬,较同期偏高1.7℃.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5 mm,较常年同期(13.2 mm)偏少50.8%.月内出现一次强冷空气过程,雾霾天气频繁,共出现3次较大范围雾霾过程.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北方局地遭受雪灾,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及四川南部等地气象干旱持续.  相似文献   
118.
姚作新  秦荣茂  任泉  吕鸣  何芳 《气象科技》2013,41(5):949-954
新疆气象局依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113-2010)中霾观测等级标准,开发的“雾霾天气自动判识业务系统”软件,具备自动识别雾、霾、晴等天气现象的功能,能24 h连续在线、实时、自动显示气象监测站PM2.5、气溶胶吸收特性等表征大气洁净状况的监测值,能为气象站观测员提供一个辅助判识雾、霾等天气状况的依据,能为预报员提供一个检验雾、霾等天气状况预报质量的在线实况依据.该软件系统已经在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自治区气象台等单位试运行,且运行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9.
南京北郊2011年春季气溶胶粒子的散射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京北郊2011年春季积分浊度仪的观测资料,结合PM2.5质量浓度、能见度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南京北郊春季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散射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和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气溶胶散射系数平均值为311.5±173.3 Mm-1,小时平均值出现频率最高的区间为100~200 Mm-1;散射系数的日变化特征明显,总体为早晚大,中午及午后小。散射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与能见度呈负相关关系。霾天气期间散射系数日平均值为700.5±341.4 Mm-1,最高值达到近1 900 Mm-1;结合地面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后向轨迹模式分析显示,霾期间气块主要来自南京南部和东南方向。  相似文献   
120.
无锡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过宇飞  刘端阳  周彬  夏健  吴莹  胡映红 《气象》2013,39(10):1314-1324
利用太湖北岸无锡气象局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80—2011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1991—2011年无锡市统计年鉴资料,对无锡市霾天气演变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锡市的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近5年来更加明显;霾日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连续10 d及以上霾过程都经历了地面均压场、〖JP2〗入海高压后部及地面倒槽3个连续天气过程。出现重度霾的地面天气形势为地面均压场型、冷锋前型、地面低压倒槽型3种类型。连续10 d以上的霾及重度霾,中低空气团的后向轨迹都出现了下沉运动,且气团经过地区为污染物浓度较高区域。工业污染物中的粉尘排放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霾日数增加的最大因素,2004年以后由于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以及汽车拥有量的逐年增加,霾日数仍然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