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249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287篇
地质学   153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为了解楼板空间作用对型钢混凝土(SRC)柱-钢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带有楼板和不带楼板的两跨三层SRC柱-钢梁框架,选取2组天然波和1组人工波对其进行弹塑性分析,对比2种框架结构的型钢应力分布、混凝土板损伤、层间相对位移角以及框架基底剪力,分析楼板在结构抗震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楼板可以有效增加框架抗侧刚度,最大可使层间位移角降低38.7%;同时可以减小核心区梁端塑性区域的面积,减缓型钢上翼缘应力发展速度;而且楼板的存在可使最大基底剪力提升60.7%,有利于减小结构损伤和提高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32.
复杂地貌形态多比例尺表达的二维小波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纪桃  王桥 《遥感学报》2003,7(2):93-97
针对复杂地貌形态的多比例尺表达中的等高线容易相交、地性特征描述困难和表达过程缺乏自适应等难题,提出了基于小波理论的复杂地貌形态的多比例尺表达模型,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3.
综合考虑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多源信息的数据特点,按照学科专题领域划分原则,同时兼顾GIS等信息技术在新兴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数据管理的多源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该体系遵循相关国际或国家基础信息标准及废物处置等行业标准,同时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兼顾GIS分析的思想,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满足核技术领域信息共享需求。  相似文献   
134.
因台风风暴潮的突发性、情景演变时间的连续性和路径的不确定性,导致应急决策者在应急救援中难以做出正确决策,针对这一现状,将“情景—应对”应用在台风风暴潮应急决策中。本文在分析台风风暴潮情景、情景要素的概念模型基础上,首先通过资料搜集、属性识别等方法提取关键情景要素,采用框架表示法构建情景;然后分析台风风暴潮情景演变规律及演变路径;其次通过动态贝叶斯网络法构建台风风暴潮动态情景网络;最后利用先验概率与条件概率计算情景状态概率,实现了台风风暴潮的关键情景推演。本文以2018年9月16日11时至17时山竹台风对广东省沿海城市影响为例,演示了台风风暴潮的情景推演流程及关键技术。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溃堤、海水倒灌、洪水、滑坡发生的概率分别为85%、81%、74%、54%,验证了情景推演在风暴潮中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5.
针对当前特征提取方法不能充分挖掘高光谱影像稀疏特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稀疏判别分析的高光谱影像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在线性判别分析的系数向量中引入稀疏正则项来捕获具有更强判别能力的特征,将高光谱影像映射至低维稀疏的子空间;然后,利用迭代优化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利用Salinas和Pavia University高光谱影像进行对比实验,所提方法与分类方法结合用于影像分类时,其分类精度优于其他方法,总体分类精度分别达到97.42%和97.64%。  相似文献   
136.
推荐系统是帮助互联网用户克服信息过剩的有效工具。在地学数据共享领域,较其他物品的内容属性,地学数据具有更加丰富的时空属性,这也给地学数据推荐带来挑战。针对地学数据的特点,为地学数据共享推荐服务开发了一种动态加权的混合过滤方法。该方法分别采用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过滤算法预测用户对数据的兴趣度,再以训练模型计算最优加权权重,计算最终预测评分。在数据获取阶段,通过用户访问日志数据,采用Jenks Natural Break算法分析用户访问记录获取用户的数据兴趣度。在基于内容过滤部分,通过数据的空间、时间及内容属性计算数据相似度,并以用户历史行为为依据计算用户兴趣。在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过滤中分别采用k-NN算法计算用户对未访问数据的预测评分,并进行加权求和。通过训练集,对理想权重值及用户的共同评价度(co-rating level)进行建模,拟合二者的关系。该模型被应用于混合过滤的权重调整,以获得最优的加权方程。测试结果显示,结合数据时空属性的混合过滤方法的准确度和召回率,较单一的协同过滤或基于内容过滤方法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7.
水稻是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中国超级杂交稻对孟印缅地区的水稻增产潜力,对于保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粮食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收集孟印缅地区气候、土壤、田间管理信息和农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籼型杂交稻F优498和丰两优4号的品种信息和区试数据,通过EPIC模型模拟了1996-2005年雨季孟印缅3国在不同情景下的超级稻生产潜力,并分析了孟印缅地区主要胁迫因子对超级稻单产潜力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中国超级杂交稻在孟印缅地区2000年的灌溉和施肥水平下单产潜力为10.22 t/ha,在充分灌溉且合理施肥的水平下单产潜力为11.33 t/ha。② 孟印缅地区雨季稻的增产空间达22771万t,水稻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印度的恒河平原东部、印度半岛东南沿海与缅甸的伊洛瓦底三角洲。③ 印度德干高原东北部、西南部和印度大平原西北部需要进一步完善灌溉设备以满足高产水稻用水,缅甸的中南部平原地区和印度的东北地区则需要增施氮肥以满足高产水稻用肥。  相似文献   
138.
This paper reviews formal approaches to representing spatial knowledge about qualitative direction. Unlike geometric direction information,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does not employ numerical values but relies on comparison.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is often regarded as suitable for capturing commonsense concepts and thus is relevant to human-centered interfaces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s. To establish a context for the work on qualitative direction, we prese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ative temporal and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from different scientific perspectives. We identify main focal areas of these representations of spatial direction and propose a taxonomy. In the light of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of fruitful research, we obtain a map of formal representations that reveal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research strands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39.
Map mashups, as a common way of presenting geospatial information on the Web, are generally created by spatially overlaying thematic information on top of various base maps. This simple overlay approach often raises geometric deficiencies due to geometric uncertainties in the data. This issue is particularly apparent in a multi-scale context because the thematic data seldom have synchronised level of detail with the base map.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develop, implement and evaluate a relative positioning approach based on shared geometries and relative coordinates to synchronise geometric representations for map mashups through several scales. To realise the relative positioning between datasets, we adopt a Linked Data–based technical framework in which the data are organised according to ontologies that a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GeoSPARQL vocabulary. A prototype system is develop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usability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ing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roach synchronises and integrates the geometries of thematic data and the base map effectively, and the thematic data are automatically tailored for multi-scale visualisation. The proposed framework can be used as a new way of modelling geospatial data on the Web, with merits in terms of both data visualisation and querying.  相似文献   
140.
尹铎  钱俊希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517-1528
本文基于表征与非表征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新区作为“家”的表征与实践过程。研究发现:针对康巴什新区,外部媒介与地方政府以表征手段建构了截然不同的“家”的意象。其中,BBC、Times等外媒将康巴什新区描绘成充满荒凉景观的“鬼城”和不健康的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而在地方政府的重构中,康巴什新区则充满了生态栖居必备的城市景观并成为了先进的城市文化空间。而作为“家”中的居住者,康巴什居民“家”的营建经历了从陌生到认同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转换与情感边界的构建。不同行动者共同塑造了康巴什新区多元的、充满矛盾意义的“家”的空间身份。本文旨在丰富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家”的地理学研究视角与类型,回应“鬼城”话语对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无家”的质疑,亦是城市新区社会文化研究的有益拓展与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