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4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389篇
测绘学   199篇
大气科学   192篇
地球物理   566篇
地质学   747篇
海洋学   354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2.
刘刚  徐士琦  廉毅 《气象学报》2019,77(2):303-314
基于阻塞高压(阻高)客观识别方法,利用1979-2016年夏季(6-8月)NCEP-Ⅰ、NCE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D类(130°-160°E)阻高为例,讨论其对6月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NCEP-Ⅰ和NCEP-Ⅱ再分析资料对阻高活动天数、发生频次及年代际变化的识别结果差异较小,而ERA-interim与前两种资料的结果差别较大。3种再分析资料下,夏季各类阻高活动天数均与500 hPa高度场存在相应的显著相关区,且形态相近。但前两种资料对于各类阻高的表征结果较为一致,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阻高面积和范围的表征偏小。6月D类阻高活动日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D类阻高活跃年,大气环流以经向型为主,东北地区低层低温、暖平流,高层高温、冷平流的结构指示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东北上空为异常低压环流控制,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6月东北地区出现低温多雨天气。鄂霍次克海地区是6月罗斯贝波的重要来源地之一,而6月D类阻高的形成可能与海-陆温差有关。   相似文献   
93.
对于基于射频识别的LANDMARC室内定位算法而言,该系统采用"k近邻"算法,通过选取k个与待测标签相邻且符合特定条件的参考标签,最后根据这些标签的位置结合权值估算出待测标签的坐标信息.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最近邻参考标签数的选取无指导原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针对这一问题,通过选取与待定位参考点最近邻的参考节点作为未知点,通过搜索法获得最优的邻近标签数k,在随后的未知节点的定位过程中,选取k个邻近标签进行定位.经过多次实验,最终得出结论,使用改进后的LANDMARC算法的性能要优于原来经典的LANDMARC算法,精确度提升了10%左右,同时避免了k值选取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94.
利用框架结构的整体振动模态信息进行局部损伤的判别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高阶模态逐渐被人们认识并用来进行局部物理参数识别并用来进行损伤判别。本文以弹性地基上独立基础的框架结构底层柱为研究对象,利用增加的质量块对柱子进行局部损伤的制造,利用脉冲锤击法和激振器扫频实验进行高阶模态对比测试,利用PolyMAX模态分析方法进行损伤前后高阶模态的识别,发现了“高灵敏度高阶模态”的存在。最后通过两端约束Euler梁的计算模型,通过高阶模态来识别物理参数以及地基参数,其中物理参数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5.
500kN 足尺磁流变液阻尼器设计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们制作的、目前出力居世界前列的500kN足尺MR阻尼器设计的关键技术、阻尼器的性能试验及力学模型的参数识别进行了研究。在对磁流变液材料的最大屈服剪应力、抗沉降稳定性以及磁滞响应时间等关键性能试验分析的基础上,确认该磁流变液的抗沉降稳定性和其他两项性能指标满足MR阻尼器的设计与工程应用要求。同时,对此500kN足尺MR阻尼器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内置式碟型弹簧蓄能器、磁场防漏设计以及引线保护等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此MR阻尼器性能的试验,依据阻尼最小二乘法,对MR阻尼器采用的修正的B ingham模型的参数进行了识别,得到了与试验结果吻合的MR阻尼器的力学模型。通过研究可知,高性能磁流变液材料的制备以及MR阻尼器设计的关键技术是大吨位足尺MR阻尼器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6.
Morlet 小波用于环境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从卷积和Parseval定理的角度推导了非正交小波变换系数的实用计算方法。在环境激励下以互相关函数代替系统的自由响应数据,给出了基于Morlet小波变换的频率、阻尼比的参数识别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振型识别技术。采用2层楼仿真算例和潮白河桥应用实例验证本算法,识别结果表明基于Morlet小波变换的模态参数识别技术能够有效地识别出环境激励下系统的模态参数。  相似文献   
97.
利用小波分析函数多尺度逼近方法,将剪切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时变的阻尼和刚度用尺度函数的线性组合表示,将时变参数的辨识问题转化为由已知的正交尺度函数和系统的输入输出来估计线性组合中的时不变系数问题,用最小二乘法对剪切型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时变的刚度和阻尼进行了有效的辨识。此方法无需事先假定系统参数的时变规律,在有噪声情况下可以用Tikhonov正则化方法减小识别方程的不适定性对识别结果的影响。数值算例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葵花8号”气象卫星资料,对2016年4—9月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出现的4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确立了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追踪方法及预报指标,并对2018年部分个例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1)利用卫星B13通道(10.4μm)亮温值TBB≤238 K或B08通道(6.2μm)与B13通道亮温差△TBB<0 K双阈值作为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可以准确识别出陇东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云团;(2)利用“逆向搜索法”、“面积重叠法”及对云团重心的计算,可以对强对流云团进行准确定位、追踪及移动路径外推预报;(3)建立的强对流天气落区判别指标对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及冰雹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9.
Hsin-Hung Chen   《Ocean Engineering》2008,35(10):983-994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a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ROV) is often based on the dynamic responses collected by its onboard sensors. However, for commercial ROVs, the required data for identification may not be available due to the absence of suitable sensors or limitations in accessing onboard sensor data.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a vision-based tracking system to measur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an ROV. The tracking system is independent of the ROV, and is able to localize an ROV to a high degree of precision by means of projective mapping.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tracking system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identification of a commercial ROV. A simplified nonlinear ROV dynamic model with six degrees of freedom (DOF) is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Uncoupled motions, including surge, sway, and yaw, are obtained from the ROV dynamic model, and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for each DOF.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are then estimated with numerical optimizations by comparing the measured ROV responses with the output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sion-based tracking system can accurately measure the transient and steady-state responses of an ROV. Additionally, the simulations of the ROV dynamic model, with the optimal parameter estimates, give results in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相似文献   
100.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onparametric system identification to a nonlinear maneuvering model for large tanker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 The three coupled maneuvering equations in this model for large tankers contain linear and nonlinear terms and instead of attempting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i.e. hydrodynamic derivatives) associated with nonlinear terms, all nonlinear terms are clubbed together to form one unknown time function per equation which are sought to be represented by the neural network coefficients. The time series used in training the network are obtained from simulated data of zigzag maneuvers and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se data. The neural network scheme adopted in this work has one middle or hidden layer of neurons and it employs the 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 Using the best choices for the number of hidden layer neurons, length of training data, convergence tolerance etc.,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neural network model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conclusions dra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