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An application of genetic programming (GP)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s) in hydrology is proposed, showing how these two techniques can work toge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delling the effect of rain on the runoff flow in a typical urban basin. The ability of GP to include the physical basis of a problem and even to analyse the results is discussed, and a case study is included as an example. We propose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by using an ANN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daily flow due to human activity of the citizens and the use of GP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flow rate resulting from the rain. Finally, it is shown that the methodology can be used to solve similar problems by combining both techniqu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2.
按照地理学科发展趋势,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将由定量描述转入动态模拟。目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呈现多元化。论文系统梳理了其中4类常见的动态模拟模型,包括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以及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复合模型。主要结论如下:系统动力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复杂系统、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单要素耦合的动态模拟之中,但存在空间解释不足以及忽视系统自适应性等问题;人工智能算法(ANN和BN)在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系统或不确定性系统模拟中具有显著优势,并被应用于城市扩张、环境变化、资源需求以及生态脆弱性的识别之中,但应用面相对狭窄且限制条件偏多;土地利用变化模型(CLUE/CLUE-S、CA和MAS)局限于从土地城镇化视角模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复合模型实现了各模型之间的优势互补,已成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的发展趋势。今后,应从技术和理论2个层面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并加强对微观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73.
许振浩  马文  李术才  林鹏  梁锋  许广璐  李珊  韩涛  石恒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82019-2022082019
岩性识别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工作。传统的岩性识别方法过于依赖经验和地质专业知识积累,不仅耗时长、专业性强,还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导致准确率不理想。笔者等首先回顾了传统的岩性识别方法,之后总结了最新涌现的智能化识别方法,最后详细介绍了基于岩石图像、镜下图像、图像与元素信息融合等的智能识别方法。基于岩石图像的识别方法对于文中的岩石识别准确率可达90%以上,基于图像与元素融合的岩性识别方法可以缓解图像相似度高、风化破坏表观特征等因素对识别准确度的影响。笔者等认为当前岩性智能化识别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无法满足工程需求。综合各类数据源的优势,利用机器学习深度挖掘岩石元素、矿物、光谱和表观特征间的内在关联性,有利于突破单源信息的局限性,实现岩性快速准确识别。  相似文献   
74.
75.
秦岭  傅稻镰  张海 《第四纪研究》2010,30(2):245-261
遗址资源域分析(Site Catchment Analysis)已被广泛应用于对史前经济和人类行为模式的研究中,有别于西方普遍采用的“遗址外”(off-site)研究模式,本文提倡一种以“遗址内”(on-site)为核心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遗址所见大植物遗存,结合古环境研究成果,模拟复原当时的植被分布,进而讨论遗址资源域及其反映的生业经济特点。第一个案例是长江下游的田螺山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6900~6500cal.aB.P.),分析表明: 早期的水稻栽培活动是长期伴生于采集经济模式中的;  当时的采集经济具有广域性、专门性、季节性和强调储存性等特点;  这一时期聚落的选址会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在步行一天的活动半径便可获得大部分植物资源,但也有一些资源分布于12小时半径之外,必须短期露营(可能与狩猎同时进行)方可获取。第二个案例是中原地区的颍河上游,分析以袁桥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聚落(6000cal.aB.P.): 尽管 2~3 小时的步行范围内就有条件获取各类野生植物资源,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已经集中在更小空间范围内的作物栽培上。遗址资源域缩小、对小范围景观进行改造、聚落间产生土地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社会关系问题——这些构成了农业聚落资源域的一般特点。比较两个案例,农业聚落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种景观环境上发生的变化。遗址资源域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早期农业社会的产生、发展及不同生业社会与周边景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6.
紫金山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江 《地质与勘探》2001,37(2):17-22
紫金山铜金矿床具有“上金下铜”的垂直分带特征,近矿围岩存在一套中低温热液蚀变,金矿与强硅化关系密切,铜矿与硅化一明矾石化关系密切,下部伴生金的铜矿床属岩浆期后中低温高硫热液型矿床,上部金矿床属岩浆期后中低温-低温高硫热液-氧化次生富集叠加型矿床。  相似文献   
77.
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behaviour of human genome is developed to efficiently provide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optimizing the use of space technology in surveying networks design. The developed approach attempts to apply the successful self-organizing principles based upon the biological evolu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 mimics the phenomena of natural selection observed in nature to achieve its goals by continuously adopting a population of candidate solutions and improving its performance over successive generations. The goal of adaptation is to find the best solution that optimizes the design of a surveying network based on the use of satellite observations. This network can be defined as a set of stations, co-ordinated by a series of sessions formed by placing receivers on the stations. The problem is to search for the best order for observing these sessions to give the best observation schedule at minimum cost. The obtained results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eveloped technique in term of solution quality and computational efforts.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in formed me that his address is likely to change soon. Please contact me, leick@spatial.maine.edu for the latest on this change.  相似文献   
78.
人工神经网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预报业务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民学  陈必云 《气象科学》1998,18(4):396-402
本文应用常规500hpa资料,结合具有较稠密、高分辨的“TOVS”资料(卫星信息资料),分析、归纳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幅度北移、南蓝(120°E脊线)的经验规则,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具有最优下降因子的BP算法。在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方面设计了神经网络的前处理功能,将众多的单因子经基于专家系统的前处理模块,归纳的规则,作为网络的输入端,经网络学习、训练、迭代获得了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高的历史拟合率,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预报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79.
该文论述了自来水厂各生产工艺流程的信号采集与控制的基本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80.
煤与瓦斯突出预报的模糊聚类相似分析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因素多数是定性的或是模糊相似,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煤炭与瓦斯突出程度进行分析,建立模糊模式;应用模糊相似选择原理进行评价,以模糊模式为评价对象,以待预报样本为参考对象,根据模糊模式与以待预报样本的相似程度进行预测预报。哪一模式与预报样本最相近,等待预报样本即属于那一突出类型。采用模糊聚类及模糊相似原理2种方法结合分析预测,不仅克服了模糊聚类单一分析方法的不确定性,使定性预报转为定量预报,而且提高了预报效果的准确程度。实例分析表明,这是预报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