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0篇
  免费   944篇
  国内免费   1187篇
测绘学   468篇
大气科学   1576篇
地球物理   1346篇
地质学   920篇
海洋学   973篇
天文学   97篇
综合类   489篇
自然地理   81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87篇
  2008年   256篇
  2007年   332篇
  2006年   325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本文研究了声波对某些海洋生物的影响与作用。实验表明,适当的声波剂量对海洋生物的作用所产生的声学生物效应是积极的,可促使生物体向有利的方向产生变异,而强度过大的声波对海洋生物有效伤甚至致死的效应。  相似文献   
92.
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1998年5~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观测发现,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但在南海东北部尤其是吕宋海峡附近,表层和次表层水明显受到西太平洋水的影响.季风暴发以后,南海北部表面温度有显著升高,升幅由西向东递减,而南海中部和南部表面温度基本没变,这使得南海北部东西向温度梯度和整个海盆南北向温度梯度均减小.北部断面表层盐度普遍由34以上降低到34以下,混合层均有所发展,是季风暴发后降水和风力加剧的结果.观测期间黑潮水跨越吕宋海峡的迹象明显但变化剧烈.4~5月,黑潮次表层水除在吕宋海峡中北部出现外,在吕宋岛以西亦有发现,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从吕宋海峡南端沿岸向西进而向南进入南海.6~7月,次表层高盐核在吕宋海峡中北部有极大发展,但在吕宋岛以西却明显萎缩;虽然看上去黑潮水以更强的流速进、出南海,但对南海腹地动力热力结构的影响未必更大.一个超过34.55的表层高盐水体于巴拉望附近被发现,似与通过巴拉望两侧水道入侵南海的西太平洋水有关.  相似文献   
93.
南海北部海区上层水体平均声速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所收集到的南海北部海区的温度、盐度和深度历史资料进行了声速的计算、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上层水体的平均声速场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表层声速的平面分布显示出沿岸水与外海水强弱交替变化的特征,声速等值线的走向几乎与岸线平行,等声速线的值自近岸向外海增加,大陆架外缘海区声速的水平梯度较大;下层声速的分布以环流和水体共同作用的形式出现,50m层声速平面分布的趋势除冬季与表层稍为相似外,其余季节与表层有明显的差别,春、夏季节50m层声速自西向东增加,而秋季与其表层分布相反,自近岸向外海减小;声速的垂直分布受海水升温与降温的影响显著,春、夏季表层海水升温,海表声速最大,声速自海表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秋、冬季表层附近水层降温,声速稍偏低,普遍出现正梯度现象,最大声速移至表层以下的水层,这个深度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随海区的不同而不同.该海区的平均声速有年波动现象,表层波幅最大,随深度的增加波幅变小,至100m水层其波动的位相几乎与表层相反.  相似文献   
94.
卢小平 《测绘学报》2008,37(2):0-249
大气折射延迟是空间大地测量中的一个主要误差源。本文严格地给出了中性大气路径弯曲改正的原理性公式。通过对各种因素量级的分析,在亚毫米量级的精度上给出了一个以视天顶距正切和正割乘积为参数的级数展开模型。新模型在球对称大气模型下,级数展开模型的精度达到了毫米量级,理论上可以展开到任意阶次,且可允许观测高度角小到5°。  相似文献   
95.
林宣明 《福建地质》2008,27(1):57-72
对煤炭资源勘查资源量与客观物质量之间差值的误差理论探讨,提出误差由真值误差、系统误差和离差3个基本部分组成,其中真值误差是不可消除的观测误差、系统误差是控制网度所决定的准确度标准、而离差是由地质构造及矿床形态的多解性产生的资源量波动。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一个关于误差的数学模型,最后应用误差理论对现行勘查工作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避免错误及减少误差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96.
三种电离层延迟多频修正算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离层延迟多频修正算法在修正电离层延迟的同时会放大观测噪声等伪距误差的影响。分析了电离层延迟双频修正、三频一阶修正和三频二阶修正三种修正算法及观测噪声的影响。以Galileo系统的四个载波频率为例,对不同频率组合下三种修正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电离层延迟多频修正中,并不是观测量的频点数越多或修正掉的高阶项越多修正精度越高,还与观测伪距噪声的大小以及采用的修正方法有关。为多频测距系统的电离层延迟修正算法和最佳频率组合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7.
讨论了单频精密单点定位的解算方法与思路,编写了单频精密动态单点定位的程序,实现了事后动态单频精密单点定位.  相似文献   
98.
A new method for modeling the ionospheric delay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data is proposed, called the ionospheric eclipse factor method (IEFM). It is based on establishing a concept referred to as the ionospheric eclipse factor (IEF) λ of the ionospheric pierce point (IPP) and the IEF’s influence factor (IFF) . The IEF can be used to make a relatively precise distinction between ionospheric daytime and nighttime, whereas the IFF is advantageous for describing the IEF’s variations with day, month, season and year, associated with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of the ionosphere. By combining λ and with the local time t of IPP, the IEFM has the ability to precisely distinguish between ionospheric daytime and nighttime, as well as efficiently combine them during different seasons or months over a year at the IPP. The IEFM-based ionospheric delay estimates are validated by combining an absolute positioning mode with several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models or algorithms, using GPS data at an international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service (IGS) station (WTZ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EFM may further improve ionospheric delay modeling using GPS data.  相似文献   
99.
广饶县河流污染带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与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由于接纳上游和境内工业、生活污废水,淄河、阳河、织女河三条河流大部分时间水质为劣V类,沿河两测形成2km左右的浅层地下水污染带。对污染带内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污染程度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河流两岸浅层地下水水质由以优良或良好为主变为以较差或极差为主,污染和微污染的地下水井占81.2%,石油类、亚硝酸盐氮、氨氮、挥发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污染参数超标率均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100.
The group time delay (GTD) formulae of quasi-total reflection of inhomogeneous P-polarized electromagnetic waves (P-PEW, whose electric field parallels to the plane of incidence), caused by the Goos–Hänchen effect, is derived by the phase shift of the wave. A numerical example where the frequency equals to 1 GHz is given. The curves of calculat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discontinuous points at the critical angle of phase shift vector, the critical angle of attenuation vector and 90. When the angle of incidence is equal to one of these three angles, the GTD will become infinite,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will propagate along the interface. The GTD will be very large, when the angle of incidence is close to one of these three ang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ritical angles and the conductivity and permittivity of the two strata, and that the GTD h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angle of incidence. Thes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lithology of the strata and to delimit the interfaces of strata more effectivel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research may prove useful in electromagnetic logging analysis and, perhaps, in the design of logging instru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