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7篇
  免费   419篇
  国内免费   610篇
测绘学   803篇
大气科学   635篇
地球物理   798篇
地质学   1007篇
海洋学   411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284篇
自然地理   74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城乡一体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是建设高效的能源经济体系、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性途径。因此城乡一体化对能源效率的效应分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测度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能源效率值,并分析其时空上的分异特征,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3个维度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价城乡一体化水平,以此为基础运用Moran's I指数确定了能源效率、城乡一体化水平及其他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最后运用混合地理加权回归估计城乡一体化及3个控制变量的回归参数值并作空间效应分析。得出结论:① 从空间相关性分析来看,长江经济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对能源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对能源效率有正向影响,而技术进步则在一定条件下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关系;② 从回归系数的估计值来看,城乡一体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要小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而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最小;③ 城乡一体化水平对能源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随着能源效率的上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其影响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向西呈现出递增的特征;④ 长江经济带的能源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基于此,对长江经济带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2.
基于贵阳、威宁两个无线电探空站2014~2016年的气象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贵州整体、局地及季节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模型,并分析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贵州整体Tm模型精度高于Bevis模型、全国模型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模型;建立贵州局地、季节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改善Tm的精度;相较于Bevis模型,局地Tm模型反演的PWV精度更高,与实际降水吻合更好。  相似文献   
943.
提出一种求解不等式约束秩亏平差问题的新算法,该算法将先验信息表示为不等式形式,并与秩亏平差模型构成不等式约束秩亏平差模型。结合Karush-Kuhn-Tucker条件可将该模型转化为线性互补问题,然后利用Lemke算法求解,克服了秩亏网中必要起算数据不足的问题,能保证解的唯一性。最后,模拟附先验信息的秩亏的GPS观测网,并结合多种经典的秩亏平差方法,验证了Lemke算法在处理不等式约束秩亏问题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4.
Indicator Kriging without Order Relation Violation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Indicator kriging (IK) is a spatial interpolation technique aimed at estimating the conditional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 (ccdf) of a variable at an unsampled location. Obtained results form a discrete approximation to this ccdf, and its corresponding discret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cpdf) should be a vector, where each component gives the probability of an occurrence of a class. Therefore, this vector must have positive components summing up to one, like in a composition in the simplex. This suggests a simplicial approach to IK, based on the algebraic-geometric structure of this sample space: simplicial IK actually works with log-odds. Interpolated log-odds can afterwards be easily re-expressed as the desired cpdf or ccdf. An alternative but equivalent approach may also be based on log-likelihoods. Both versions of the method avoid by construction all conventional IK standard drawbacks: estimates are always within the (0,1) interval and present no order-relation problems (either with kriging or co-kriging). Even the modeling of indicator structural functions is clarified.  相似文献   
945.
Data-driven prospectivity mapping can be undermined by dissimilarity in multivariate spatial data signatures of deposit-type locations. Most cases of data-driven prospectivity mapping, however, make use of training sets of randomly selected deposit-type locations with the implicit assumption that they are coherent (i.e., with similar multivariate spatial data signatures).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quality of data-driven prospectivity mapping can be improved by using a training set of coherent deposit-type locations. Analysis and selection of coherent deposit-type locations was performed via logistic regression, by using multiple sets of deposit occurrence favourability scores of univariate geoscience spatial data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binary deposit occurrence scores as dependent variable. The set of coherent deposit-type locations and three sets of randomly selected deposit-type locations were each used in data-driven prospectivity mapping via application of evidential belief functions. The prospectivity map based on the training set of coherent deposit-type locations resulted in lower uncertainty, better goodness-of-fit to the training set, and better predictive capacity against a cross-validation set of economic deposits of the type sought. This study shows that explicit selection of training set of coherent deposit-type locations should be applied in data-driven prospectivity mapping.  相似文献   
946.
田峰  李虎 《测绘学报》2017,46(7):891-899
星载高分辨率光学图像与SAR图像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物高度提取,但光学图像存在缺少相关卫星参数的情况,而SAR图像则存在散射特征不完整以及提取效率低等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联合高分辨率星载光学与SAR图像的城市大面积建筑物高度快速提取方法。首先,结合支持向量机(SVM)和形态学阴影指数(MSI)快速提取光学图像中的阴影并自动测量阴影长度;之后选择多个合适样本,基于模型匹配法从SAR图像中提取高度;最后将高度与阴影长度作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来提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该方法将不同卫星系统的数据和特征相结合,互相弥补各自缺陷,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47.
受到成像规律性差,背景纹理复杂及强烈噪声的影响,直线检测方法通常难以适应遥感影像处理的需求。有鉴于此,论文提出一种具有视觉显著性的遥感影像主特征线检测方法。论文首先论证了利用已提取直线为基元,基于格式塔法则构建主特征线的可行性;其次对直线在主特征线上的复杂投影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给出了主特征线的定义;接着建立了主特征线累计权重矩阵及直线统计矩阵,依据格式塔原则分析直线权重分布规律,以此构建了直线的权重模型,同时探讨不同直线在同一主特征线上权重分配规律;最后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具体的算法步骤。通过多幅含有强烈噪声的光学与SAR遥感卫星影像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聚类算法,论文算法能够在杂乱无序的直线集中提取较为清晰的主特征线,并且实验效果基本符合人工视觉感知,便于机器对遥感影像的清晰理解。  相似文献   
948.
摘要:基于1964-2016年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日照时数资料,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北部农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日照时数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年日照时数平均每10a递减95.5h,1998年后日照时数急剧减少,连续19a均呈负距平。(2)3-10月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11月至次年2月日照时数显著减少。(3)4—10月大田作物生长季光照条件稳定,冬季设施农业生产季11月至次年3月的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寡照日数增多,光照不足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生产。(4)近53a雾日增加、低能见度发生频率增大、低云量增多、冬季降雪量增加等是造成米东区日照时数剧烈减少的主要气象原因,米东区和主城区相比,局地气候特征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49.
李国平  宋昌耀  孙瑀 《地理科学》2017,37(12):1785-1794
利用中国县域建制镇数据,研究了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了就业岗位对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影响。主要结论是: 中国县域小城镇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尤其是哈大沿线、成渝地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省份。2009~2014年,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密度普遍上升,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比重在胡焕庸线两侧基本保持着稳定状态。中国县域小城镇非农就业岗位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大致吻合,且集聚程度更高。中国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常住人口的集聚。随着县域小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就业岗位对小城镇常住人口集聚的影响逐渐降低,且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数量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将超过第二产业。分区域看,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的人口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相似文献   
950.
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Geo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② 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③ 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且粮食生产朝低碳有机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