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7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41.
塔吉克斯坦区系位置特殊、物种独特丰富,研究其植物区系特点对于进一步全面了解中亚植物资源现状、起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搜集、野外调查和标本查阅,对塔吉克斯坦种子植物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塔吉克斯坦境内共有种子植物4 115种,隶属于110科864属,种子植物丰富、种类分布表现出多数种集中于少数科属中,同时单种及寡种科属多的两端分布的特点;植物区系主要表现为温带性质,但也受到热带植物区系的深远影响,区系成分复杂、过渡特征明显,特有属少。特有成分在种级水平上分化明显,种子植物区系性质表现出与所处自然地理条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4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32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32种藜科植物的萌发特性(萌发率、萌发开始时间、平均萌发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进行研究,以探讨藜科植物的不同萌发对策及其生态适应意义。结果表明,32种植物萌发率呈双峰型,其中萌发率大于80%,或小于20%的种占大多数;萌发开始时间呈单峰型,28种植物在1~3 d内开始萌发;平均萌发时间也呈单峰型,平均萌发时间小于5 d的植物21种,最大的为杂配藜(23.7 d);萌发持续时间种间差异较大,其中15种植物萌发持续时间小于15 d,10种植物持续时间在15~30 d,5种植物大于30 d。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2种植物可划分为4种萌发类型:爆发型、过渡型、缓萌型和低萌型。以上结果揭示出32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策略不尽相同,表现为机会主义萌发策略、下注萌发策略和谨慎萌发策略,这与植物所处土壤盐渍化程度存在差异有关。此外,Log尺度下32种藜科植物种子大小及其变异范围较小(10-2~101),暗示多数藜科植物多为小种子,其容易沿缝隙进入土壤形成短暂或永久种子库,这也是沙漠植物生存策略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43.
以采自山东荣成褚岛桑沟湾南岸成熟的大叶藻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胚乳成分及胚的解剖结构,并初步了解了大叶藻种子的萌发过程。结果表明,大叶藻种子是单子叶有胚乳的种子,呈暗褐色,椭圆形或长圆形,种皮革质且有17~20条纵肋,胚乳丰厚坚硬,胚乳细胞被淀粉粒充满;胚弯曲,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子叶U形棒状,其弯曲部有一裂缝,胚芽位于裂缝处,胚轴较短,其下是两个对生的胚根,有中央维管束贯穿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在子叶出土萌发的植物类型中,大叶藻种子萌发过程是罕见的。萌发初期,子叶优先生长突破种皮而长出地面,此后胚根才开始生长并产生不定根。对大叶藻种子结构和萌发过程的研究,为探讨大叶藻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的限制因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4.
米志英  张宏俊  高永 《中国沙漠》2011,31(5):1238-1241
沙柳种子的萌发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沙土含水量较低时沙柳种子可以萌发,但沙土含水量低于2%时不能萌发;干旱胁迫使沙柳实生苗发芽率降低;盐分可明显抑制沙柳种子萌发,同时抑制沙柳实生苗的茎生长;沙柳种子适宜的覆沙厚度是1.0~4.0 mm,当覆沙达到7 mm时种子出苗受到抑制;沙柳最适宜的发芽温度是25 ℃,当温度升到40 ℃时发芽率明显下降,而当降到10 ℃时种子发芽率也明显下降,达到5 ℃时沙柳种子尽管能发芽,但无茎生长。  相似文献   
345.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比研究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玉米叶片光合作用与锌含量和碳酸酐酶活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 岩溶区施加有机肥的土壤有效锌和玉米叶片锌含量均高于非岩溶区,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玉米叶片的锌含量分别为47. 85mg /kg 和43. 35 mg /kg ;岩溶区玉米叶片的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作用也高于非岩溶区,岩溶区的碳酸酐酶活性平均为5. 622U,非岩溶区的碳酸酐酶活性平均为3. 485U;碳酸酐酶活性随玉米叶片的锌含量增加而提高,而玉米光合作用效率随碳酸酐酶活性增加而提高,反映了土壤锌含量对玉米叶片锌含量、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346.
退化沙质草地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对封育的响应机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植物种和植物功能类群两个水平系统探讨退化沙质草地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对短期封育管理响应机理的研究尚不多。以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退化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样方法对禁牧6 a的封育区及与其相邻的自由放牧草地的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物群落的物种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草本植物群落被区分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非禾本科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3个主要功能类群。利用测定数据,分析研究了短期禁牧封育对土壤种子库和地上群落不同植物种和各植物功能类群的生态恢复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是:①短期封育显著促进了退化沙质草地植被的生态恢复,但发现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对禁牧的响应模式和机理存在明显差异,短期禁牧使土壤种子库中所有3个植物功能类群的密度均得到显著提高,而仅提高了地上植被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和多年生植物两个类群的密度;相反,禁牧显著提高了地上植被所有3个功能类群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仅提高了土壤种子库中多年生植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②短期禁牧显著增加了地上植物群落组成中可食和优良牧草的比例,提高了草地的经济利用价值。主要结论是:短期禁牧封育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退化沙质草地植被多样性、生产力及对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草地品质进行优化调控和改良的重要草地管理手段。研究建议,今后应重点开展不同禁牧时间下对退化沙质草地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多样性、生产力及其物种组成变化影响的长期生态学控制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47.
颗粒模型的不确定性(颗粒形状、大小及空间分布等)严重影响岩石(体)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基于UDEC软件中的Voronoi颗粒模型,提出了两种Trigon颗粒模型的建立方法并通过软件自带的FISH语言实现。同时,深入分析了单轴压缩条件下颗粒形状、迭代次数(颗粒大小)和随机种子数(颗粒空间分布)对煤岩试样宏观力学行为及其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迭代次数和随机种子数对煤岩单轴抗压强度及其变形特性的影响与颗粒形状相关:对于Trigon颗粒模型,两者影响程度相当;对于Voronoi颗粒模型,随机种子数的影响明显大于迭代次数。煤岩试样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类型、数量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受颗粒形状的影响,而受迭代次数和随机种子数的影响不大。岩石试样的破坏模式同时受颗粒形状、迭代次数和随机种子数的影响。因此,真实考虑岩石(体)组成物质的颗粒形状、大小及其空间分布,可有效提高颗粒模型数值模拟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348.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群落演替系列的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选择了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漂筏苔草-鸭绿苔草(Carex jaluensis)-小叶章以及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小叶章-山杨(Poptdus davidiana)3个群落空间演替系列,按群落类型挖取土壤种子库样本,采用连续萌发的方法鉴定可萌发种子库的植物种类并统计种子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地上部分的植物成分。结果表明,各演替系列在0~10cm土层内种子密度为433.3~2066.6粒/m^2;10~20cm土层种子密度为33.0~1375.0粒/m^2。表层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数及种子密度均大于深层土壤。随着生境中水分梯度递减,演替系列内的地上植物成分与对应的土壤种子库植物成分的相似性系数(CJ)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数则呈现增加趋势。演替系列内不同群落类型间以及同一群落内不同样本间的种子库物种数和种子密度差异较大,种子库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同一演替系列内相邻群落的种子库具有数量不等的共有种,种子库的空间更替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49.
狗尾草和虫实是科尔沁沙地两种常见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沙地恢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固定样方法对自然条件下两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地恢复不同阶段虫实和狗尾草萌发数量随季节和样地的变化而变化,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显示出强烈的降雨依赖性,并且虫实和狗尾草种子当年可萌发数量都随沙地固定程度增加而逐渐增大。从4月到8月,各月虫实种子萌发比例依次降低,但大多数狗尾草种子在5月到6月才开始萌发。虫实和狗尾草种子呈现出分批萌发的策略。虫实和狗尾草主要分4批出苗,相对虫实而言,狗尾草出苗对降雨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狗尾草萌发所需的温度较虫实高。虫实和狗尾草的存活曲线均属于C型曲线,是较为典型的r对策者。  相似文献   
350.
4- 以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21种常见植物繁殖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繁殖体之间重量差别很大.单粒重最小的是多花柽柳(0.019 8 mg),最大的是沙枣(131.387 2 mg);(2)繁殖体三维(长、宽、高)的方差最小的是胀果甘草(0.022),方差最大的是蒲公英0.145.菊科、禾本科、茄科和荚竹桃科植物繁殖体均偏离圆球形较大(方差>0.05);(3)柽柳科、杨柳科、菊科和夹竹桃科均具有附属物,这些形态特征有利于物种的扩散和定居;(4)有7种植物的繁殖体重量小于1 mg,且比较接近圆球形(方差小于0.09),有利于形成持久土壤种子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