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7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563篇
测绘学   406篇
大气科学   396篇
地球物理   403篇
地质学   1678篇
海洋学   233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86篇
自然地理   35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内蒙东风金矿勘查地球化学特征与深部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风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赤峰-朝阳金矿化集中区中部老哈河拗断带内的局部断块隆起中。矿化类型主要是少硫化物的蚀变岩型。矿脉中Hg、Ba、As、Sb、(As Hg)/(Mo Pb)、(Hg/Mo)100、F2因子得分值等参数的高值和Mo、Co、Ni、Fl因子得分值等参数的低值存在是矿体上部或前缘标志。反之,则是矿体下部或无矿的标志。根据上述标志,8^#脉63800-64200线之间的十中段以下深部可能有新的工业矿化存在;8^#脉63700线附近的金矿体的勘探重点应放在六、七中段;2^#脉的工业矿化在64000线以西向三中段以下有进一步延深,但由于被主成矿期后的断所切,其深部的规模不大。  相似文献   
992.
频率波数域预测和减去法压制多次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压制与海面有关的地震勘探多次反射波的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均以波动方程为基础。当地震子波已知时,可在频率波数域中通过子波反褶积方法消除与海水表面有关的多次波;在未知子波的情况下,可依据消除后波场能量最小为准则,求出一滤波因子,用它去标定估计的多次波,然后从地震记录中减去预测的多次波,达到压制它们的目的。为了降低维数,x、y的二维空间坐标用柱坐标的径向距离代替,其波数通过汉克尔变换求得。  相似文献   
993.
概念性水文模型多目标参数自动优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张洪刚  郭生练  刘攀  彭定志 《水文》2002,22(1):12-16
以三水源新安江模型为例,研究探讨了概念性水文模型多目标参数自动优选方法。目标函数综合考虑了水量平衡、确定性系数、洪峰和枯水流量过程。通过对目标函数的不同组合方式,分别率定模型参数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表明,多目标参数自动优选方法综合考虑了水文过程的各种要素,优于传统的单目标优选结果,具有较高的模拟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994.
新疆于田普鲁-阿羌石炭纪裂谷地质特征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疆于田普鲁—阿羌石炭纪裂谷 ,发育于塔里木板块晚古生代被动陆缘之上。裂谷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即早石炭世裂谷形成发展阶段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裂谷敛合阶段 ,形成发展阶段主要为双峰式火山岩建造 ,敛合期以钙碱性安山岩、基性玄武岩为主间夹灰岩、砂砾岩等。该裂谷为塔里木南缘晚古生代活动带的一部分。活动带内大量火山岩浆活动为以铜为主的多金属成矿提供良好条件 ,同时深大断裂活动使金刚石成矿成为可能。对该活动带的深入研究不仅对古特提斯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指导找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5.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EIYU FRONT SYSTEM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A new subtropical front near the periphery of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isfound,which is never revealed in previous studies.The coupling of the subtropical front andMeiyu front forms a Meiyu front system (MFS) and is the most direct synoptic system for theMeiyu precipitation along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RYR) in China.In thispaper.The detailed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cloud features of the MFS in 1998 and 1999 areanalyzed,which manifests that the MFS is an objective phenomenon over the period of Meiyu alongMRYR and the Southwest Japan.Generally.the subtropical front is mainly located between 850hPa and 500 hPa.The moist southwest monsoon is transported in the passageway between theMeiyu front and the subtropical front.The vertical motion ascends in the passageway and descendson both sides of the MFS.forming the MFS's secondary circulation.A lower TBB band indicatedthat obvious convective activities are also located in the passageway of MFS.The horizontal windof MFS is vertically asymmetric.  相似文献   
996.
王世新  梁广林 《新疆地质》2002,20(4):360-363
新疆中天山东段的卡瓦布拉克地区,在早古生代具有裂陷槽性质。上奥陶统白顶山组发育于该裂陷槽初始拉张-闭合阶段,具特殊沉积特征。通过对该组的沉积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讨论了其沉积环境及沉积构造背景,认为该组底砾岩、底砂岩为近源或原地滑塌堆积和洪积物,具裂陷槽初期强烈拉张阶段磨拉石建造特点,浅海相岩屑砂岩碎屑物来源为活动性较强的中天山地块,所夹玄武岩为大陆板内碱性玄武岩。  相似文献   
997.
地域分异特征对区域研究与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骆高远 《山地学报》2002,20(6):765-768
区域研究与开发,是地理工作者服务于社会的立足点。而搞好区域研究与开发,是以掌握区域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和形成原因为前提的。本文从地域分异规律和自然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着手,提出掌握区域特征及其及布规律的方法,并总结区域研究的思路和步骤,对搞好区域研究与开发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8.
Permafrost and periglacial geomorphology are absent from the science curriculum in most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is an unfortunate situation given the recent increases i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 northern latitudes and high-mountain areas, and the interesting examples of basic scientific principles found in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periglacial geomorphology and permafrost. In 1997 and 1998, a University of Delaware research group studying permafrost and periglacial geomorphology in northern Alaska participated in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 (NSF) Teachers Experiencing the Antarctic and Arctic (TEA) Program. In each of these years, a high school teacher and a student traveled as part of the research team to the North Slope of Alaska. They learned about the landscape, collected active-layer thickness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nd assisted in data analysis. Results from studies of active-layer thickness variability and ground temperature contributed to a series of long-term observ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Since their expeditions, the teachers have shared their experiences with their classrooms and communities in several ways, including public lectures and the Internet. Classroom activities ar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through the TEA web site (http://tea.rice.edu). This experience may heighten public awareness of permafrost and contribute to it becoming a useful part of the secondary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999.
东莞工业行业特征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的研究普遍偏重对工业结构进行全面分析,而相对较少对行业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状况,从工业行业结构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东莞工业行业发展特征,空间分布特征,旨在探讨开放条件下,外资带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发展轨迹,为我国区域发展提供一种思路,从1985到1999年,东莞工为行业结构变化显著,主导行业向新兴行业转移且集中程度提高,仍以制造业为主,电子业突出,行业地位位不高;行业总体分布较分散。主要行业有一定的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李宇  孟丹  叶海鹏  张宁  郑吉  李飞  董锁成 《地理研究》2021,40(11):2967-2985
本研究以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和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通过决策融合遥感解译方法、多元离散回归模型、质心迁移、扇形分析法等,重点考察了伊尔库茨克(Irkutsk)、新西伯利亚(Novosibirsk)、叶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分别在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城市不透水面的扩张特征,探讨了不同城市扩张的自然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作用与驱动机制。首先不同城市的扩张方向、强度、速度、模式上存在显著时空差异,三个城市分别呈现“快速增长-增长-慢速增长”“增长-增长-慢速增长”“慢速增长-增长-慢速增长”发展趋势,其中叶卡捷琳堡扩张强度最高。而城市新增不透水面的扩张类型以蔓延式和跳跃式扩张为主,填充式扩张所占比重较小。其次典型城市扩张主要发展方向不同,伊尔库茨克城市扩张特征由南北发展向转为放射状发展,新西伯利亚由东西向发展向正西方向发展,叶卡捷琳堡城市扩张特征由放射状发展向西南方向发展,其发展方向与其自然、区位以及社会因素有关,其中自然因素和区位因素是俄罗斯三类典型城市扩张的主导因素。最后文章阐述不同类型的俄罗斯城市其发展方向与城市发展潜力,为其同类型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管理依据。伊尔库茨克借助丰富旅游资源重视城市内旅游产业发展,新西伯利亚由于历史问题,对城市内外部交通网络布局提出更高标准规划,叶卡捷琳堡作为俄罗斯国内较发达城市,可加强和周边城市联系形成具有联动作用的城市群。对中国东北地区同类型城市发展规划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包括加强发展紧凑城市、注重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周边城市联动、发展旅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