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433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33篇
海洋学   58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3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国际直接投资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引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资本投资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无论是对资本输出国还是对资本吸纳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无论是在资本输出还是资本流入中一直都占据重要地位,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投资存在逐渐加强的趋势。从国际资本投资的行业分布特征来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已经成为引发我国经济发展深刻变化的重要因素,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抓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会,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胡丹露 《测绘科学》2003,28(1):45-47
电子政务的运行模式必将促使国防动员、军队决策指挥 ,以及战场信息应用等环节发生相应的变化。建设电子政务将促进国防动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将创造条件实现政府对军队的信息支援 ,将有利于未来战争数字战场环境建设。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和“数字城市”、“数字省区”时 ,应结合国防动员和信息支援的问题从顶层构架 ,统盘考虑军事应用 ,同时制定法规和标准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大地测量基础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概述了我国大地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地球重力场等基础建设的基本情况、需求分析与任务建议。提出我国空间大地网应由连续运行参考站、一级网、二级网和三级网组成 ;一、二等水准网复测和高程基准再定义 ;为精化大地水准面 ,要补测重力点和加测GPS/水准点。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基准框架内改进与更新原有的大地坐标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的建设道路及解决原则。  相似文献   
15.
高坪-吉心段公路喀斯特工程地质综合勘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省高坪-吉心段的喀斯特地质勘察工作为例,探讨喀斯特地区公路工程地质综合勘察的基本方法。在喀斯特地区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技术、地质测绘、综合物探以及地质钻探等勘察手段,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勘探成果,能够较准确地查明可溶岩的分布、喀斯特形态类型、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以及喀斯特水的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等,并根据不同的喀斯特地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针对喀斯特工程地质问题合理运用综合工程勘察方法,能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可以适应喀斯特区公路建设的需要,并且供今后在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About 70% of its land area as mountains and plateaus,China is the largest mountain countryin the world.Thanks to its vast territory (9.6 million km2),outstanding relief and varied climates,China boasts extremely plenty of ecosystems and landscapes.From south to north,it traverses almostall the temporal zones from tropical rainforest in the southernmost to frigid-temperate needle-leavedforest in the northernmost; from east to west,it sees a gradual transition fro humid forest landscape toextremely arid desert landscape; vertical change of landscapes is most striking owing to the existenceof many high mountains (above 6000-7000 m,e.g.,the Himalayas,the Kunlun,the Tianshan,theHengduan,etc.) and plateaus,especially the immense Tibetan Plateau (averagely 4500 m above sealevel).All of this give rise to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ecosystems and landscape in China.Some ofthe ecosystems are endemic to China,e.g.,alpine desert and alpine steppe in the Tibetan Plateau.As aresult,China bears a great responsibility in the protection of global ecosystems and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7.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机遇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从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和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景两个侧面阐述了美国劳工部把地球空间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一起确定为新出现的和正在飞速发展中的三大最重要的技术的原因 ,并分别从时空信息获取、加工、管理和服务 4个方面对地球空间信息未来的技术发展作了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8.
以2000网为例,根据1991~2001年累积的GPS重复观测资料,利用GIPSY软件建立具有1115个测点的地壳运动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数值拟合法,模拟出2000网网点相对西安基准站的地壳形变改正值,并给出了效果图。  相似文献   
19.
20.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war memory at the Changi Chapel and Museum, a site honouring the many prisoners interned in Japanese-Occupied Singapore—especially at Changi—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the light of the global nature of ‘the Changi story’, and the predominantly transnational nature of its present in situ memorialisation, we first examine how the Singapore state has sought to ‘localise’ the site to make it equally appealing to Singaporeans, as a place where a sense of their ‘shared history’ may be invoked. We then explore the Singaporeans' views about the site and its reconfiguration as a national icon, arguing how the state's task of ‘localising’ the site has been a vexed process due to myriad factors such as ethnic and religious plurality, and the already foreign-centric bias of prevailing knowledge about Changi. Following that, we show how this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memory is also inflected by Australia's national remembrance of the same event. More broadly, we highlight the contested process of ‘localising’ such war memoryscapes as national iconography, suggesting how it may be more fruitful to conceive them as ‘international memoryscapes’, or places to which all individuals can relate regardless of race or national affili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