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79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提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质工作部署原则,应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突出海岸带,以环境地质工作为重点,以综合研究为主,增强成果实用性。具体实施内容为1∶10万地质调查评价、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调查、地质环境监测和综合研究等,并就组织实施提出了保障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2.
43.
近期广东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来自缅甸的蓝色翡翠样品,该样品目前未见相关报道。为了确定其定名,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对样品进行分析,表明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硬玉,质量分数约97.1%,检测鉴定结论为翡翠。为了对蓝色翡翠呈色机制进行研究,通过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测试,表明可见光区480nm以后逐渐增强的吸收带是其产生蓝色的原因;采用电子探针进行化学成分测试,表明蓝色的成因与钒离子有关。根据3d过渡金属离子的晶体场理论和翡翠晶体场理论的研究,可以推测:由于翡翠结构中M1位的Al3+被过渡金属离子钒(V4+)替代,目l起八面体结构畸变而导致蓝色的产生,因此,蓝色是过渡金属离子钒(v4+)产生的原生色。  相似文献   
44.
Activated carbons prepared from sunflower seed hull have been used as adsorbents for the removal of acid blue 15 (AB‐15) from aqueous solution. Batch adsorption technique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f various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e. g., temperature, adsorbent dosage, pH,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 and contact time o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AB‐15 removal were found to be pH = 3, adsorbent dosage = 3 g/L and equilibrium time = 4 h at 30°C. The adsorption of AB‐15 onto the adsorbent was found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dosage. It was found from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t the Langmuir isotherm fits the data better than the Freundlich and Temkin isotherms.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Qm (at 30°C) was calculated for SF1, SF2, and SF3 as 75, 125 and 110 mg g–1 of adsorbent,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adsorption follows pseudo‐second order kinetics.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such as ΔG°, ΔH°, and ΔS° were also evaluated. The activated carbons prepared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 SEM and BET analysis.  相似文献   
45.
几种海洋蓝藻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Synechococcus bacillaris,Oscillatoria lud,Schizothrix calcicola,Spirulina platensis等4各海洋蓝藻的生长条件的研究表明,除S.platensis外,其他3种蓝藻在“f/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外源生长因子对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S.bacillaris适应较高光强,其温度和pH最适范围较窄,S.calcicola  相似文献   
46.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  相似文献   
47.
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获得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 CRY-DASH基因(SjCRYDASH)全长序列,结构分析发现,其ORF区长1779 bp,编码592个氨基酸。进行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其与其他藻类和高等植物间存在两个重要辅基MTHF和FAD结合的保守域。通过不同光质照射诱导海带幼孢子体,发现蓝光、白光诱导1h后,均能使SjCRY-DASH转录水平上升,且SjCRY-DASH对蓝光的响应更强烈。本研究结果为研究大型褐藻-海带CRY-DASH受光诱导调控功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8.
The effect of rotation on the observed colours of star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possible cause for the blue straggler phenomenon in clusters listed by Mermilliod (1982). It appears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definitely not real in the case of the late B and early A spectral type blue stragglers that are intrinsic slow rotators. Among clusters containing the early B type blue straggl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anomalous position of the stragglers in NGC 6633, NGC 6475 and NGC 2516 cannot be accounted for by rotation effects alone. on leave from Assumption College, Changanacherry, Kerala.  相似文献   
49.
以亚铁氰化钾为单源前驱体,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超声辅助均匀沉淀法,制备了普鲁士蓝/活性炭复合材料(PB/AC)。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PB/AC的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立方体结构的PB微晶均匀地分布在活性炭表面。研究考察了PB/AC对水溶液中铯离子(Cs~+)的吸附和脱附性能。在pH=7、45℃和180 min条件下,PB/AC对Cs~+的最大吸附量为49.17 mg/g;在pH=2、45℃和240 min条件下,Cs~+的脱附率可达88.5%。  相似文献   
50.
2003年5月将Karl and Tien(1992)提出的Mg(OH)2共沉淀方法应用于东海赤潮高发区水体中磷酸盐的调查。本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测限为0.004μmol/L。将该方法与传统的磷钼兰方法进行对比,常规磷钼兰法高于共沉淀法。说明水体中可能存在大量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的磷化合物,且其不能被Mg(OH)2共沉淀,如1-磷酸核糖。此时,共沉淀法的测定值更接近水体中真实的正磷酸盐含量。共沉淀法可为赤潮爆发过程中低磷阶段的样品分析提供较可靠数据。用共沉淀法提供的测定数据分析赤潮爆发过程中水体中磷酸盐的变化,长江口磷酸盐总的分布趋势是沿岸含量较高,向外海逐渐递减。赤潮爆发过程中,随着赤潮藻类增殖,水体中磷酸盐被大量消耗,表层磷酸盐浓度迅速降低;赤潮消亡阶段,表层水体磷酸盐浓度逐渐回升,而底层由于藻类死亡后逐渐沉降磷酸盐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