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0篇
  免费   687篇
  国内免费   1023篇
测绘学   2439篇
大气科学   1656篇
地球物理   562篇
地质学   806篇
海洋学   340篇
天文学   103篇
综合类   519篇
自然地理   3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87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312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355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383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1.
玉米淀粉废水回收及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调节等电位点—超过滤组合技术对玉米淀粉废水的资源回收和处理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等电位点,可回收粗蛋白用作家禽饲料,同时废水中的CODcr、TSS和BOD5去除率分别可达48.8%、49.6%和27.2%以上,减轻了后续超过滤处理压力;通过超过滤进一步处理,出水COD、TSS和BOD去除率分别达91.3%、92.5%和95.1%。  相似文献   
112.
西藏高原西、中、东的分段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进  马宗晋 《地质学报》2004,78(2):218-227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由几条近东西向的块体先后拼贴而成,大型的东西向构造是高原内部最明显的构造特征。然而根据最近所获得的有关西藏高原以及附近地区的重力场、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性、水平位移速度场以及地质等资料,发现整个西藏高原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两条重要的南北向或近南北向构造和一些小型的南北向构造,它们将西藏高原划分为西、中、东三个有各自构造特点的部分;西侧的南北向构造沿84°~85°E延伸,东侧的近南北向构造位于92°~94°E之间。这两个构造带在上述的多种地球物理资料中均有良好的显示,是重要的重力异常变异带、重要的热结构边界带、重要的地震活动带,也是明显的地貌陡变带,等等。高原西部地形崎岖,剥蚀最深,布格重力异常最高,目前向北北西方向运动;中部地区地表平坦,发育众多的南北向地堑裂谷,东西向伸展活动最明显,海拔最高,集中分布了7座超过8000m的高峰,目前向北东东方向运动;而东部地区地形也比较崎岖,发育许多目前仍在强烈活动的走滑断层,在这些断层之间,地块相对转动,目前向北东甚至南东方向运动。造成西藏高原东西分段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笔者等倾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的印度板块在横向上也是西、中、东分段的,印度  相似文献   
113.
When comparing solutions for the propagation of SH waves in plane parallel layered elastic and viscoelastic (anelastic) media,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that becomes apparent is that in the elastic case the location of the saddle points required to obtain a high frequency approximation are located on the real p axis. This is true of the branch points also. In a viscoelastic medium this is not typical. The saddle point corresponding to an arrival lies in the first quadrant of the complex p-plane as do the branch points. Additionally, in the elastic case the saddle point and branch points lie on a straight line drawn through the origin (the positive real axis in the complex p-plane), while in the viscoelastic case this is generally not the case and the saddle point and branch points lie in such a manner as to indicate the degree of their complex values.In this paper simple SH reflected and transmitted particle displacement arrivals due to a point torque source at the surface in a viscoelastic medium composed of a layer over a half space will be considered. The path of steepest descent defining the saddle point in the first quadrant will be parameterized in terms of a real variable and the high frequency solutions and intermediate analytic results obtained will be used to formulate more specific constraints and observations regarding saddle point location relative to branch point locations in the complex p-plane.As saddle point determination for an arrival is, in general, the solution of a non-linear equation in two unknowns (the real and imaginary parts of the complex saddle point p 0), which must be solved numerically, the use of analytical methods for investigating this problem type is somewhat limited.Numerical experimentation using well documented solution methods, such as Newton's method, was undertaken and some observations were made. Although fairly basic, they did provide for the design of algorithms for the computation of synthetic traces that displayed more efficient convergence and accuracy than those previously employed. This was the primary motivation for this work and the results from the SH problem may be used with minimal modifications to address the more complicated subject of coupled P-SV wave propagation in viscoelastic media.Another reason for revisiting a problem that has received some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was to approach it in a fairly comprehensive manner so that a number of specific observations may be made regarding the location of the saddle point in the complex p-plane and to incorporate these into computer software. These have been found to result in more efficient algorithms for the SH wave propagation and a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the comparable software in the P-SV problem.  相似文献   
114.
杨引明  姚祖庆 《气象》2004,30(11):8-13
对近两年来5~8月中国东部地区120多个测站雨量观测资料和对应4400多幅GMS-5四个通道云图的研究发现:红外亮温的时间、空间变率、红外和水汽通道亮温差等云图衍生资料对消除卷云,弥补夜间缺少可见光云图的不足起到明显作用。从而,应用双判据双重MOS多元回归法建立四通道云图因子、衍生因子与降水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进行6小时分级降水估计。为了进一步消除厚卷云和特殊地形的影响,提出使用逐日实时资料自动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估计降水量,从而对双判据双重MOS多元回归法估计结果进行校正。上海中心气象台的业务使用表明,总体估计的准确率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115.
用混合和扩散云室对大气冰核浓度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绍忠  王祥国  游来光  皮家雄 《气象》2004,30(12):39-43
继1963年用混合云室对春季冰核浓度观测之后,1994~1996年,在同季节、同地点用混合和静力扩散云室又做了同步观测。对取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了凝华核浓度在不同天气背景下占总冰核浓度的百分比,两种云室测值的对应关系;分析了扩散云室的容积效应及冰核浓度随气压、能见度等气象因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6.
青海对流云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文 《气象科技》2004,32(5):343-347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三维对流云模式和2002年青海省河南县秋季外场试验取得的资料,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该地区秋季对流云降水主要为冷云降水,暖雨过程不易启动。降雨主要是由于霰落入暖层融化,雨水的蒸发是雨水减少的主要机制。霰在降水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霰的生成又与冰晶密切相关。冰晶是霰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霰生长的主要因素。初始的霰粒主要由冰霰自动转化生成,而较少由雨滴冻结生成。霰胚通过收集过冷云水和冰晶与霰的碰并又促进了霰的进一步生长。冰晶的生成主要是由于自然冰核的核化,因此,自然冰核的数浓度对整个降水过程都有影响。霰是云中过冷水消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7.
北疆降雹云团按其卫星云图特征分为对流性和系统性两大类,又将对流性降雹云团按尺度大小分为雷暴云和对流云,系统性降雹云团按所处位置分为冷云核、云系云区和云系边缘。据此方法对1998-2001年4-9月期间北疆出现310个降雹云团进行归类分析。北疆降雹云团以对流性云团为主,它们尺度小、形状不规则、云顶亮温较高。主要出现在北疆西部和北疆沿天山中段。各类降雹云团在各地区的出现机率不同。  相似文献   
118.
119.
北京市春夏季大气气溶胶的单颗粒分析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集了北京市2000年春夏季大气气溶胶样品5个,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技术分析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约2500个。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期间,矿物尘是最主要的颗粒物种类,非沙尘期间,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检出矿物尘和含硫颗粒物。夏季随着颗粒物污染的加重,含硫颗粒物的数目百分数增加。是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特征。重点讨论了Ca-S颗粒、K-S颗粒和Ca-K-S颗粒三类典型含硫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特征。数目可观的Ca-K-S颗粒以及其他硫酸盐颗粒的生成与相对湿度和云量等气象条件相关,这些颗粒物可能是云中过程的产物。减少SO2排放,减少含硫颗粒物,对于控制北京市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0.
新疆博格达山分段及深浅构造转换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表明 ,天山及邻区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热衰减状态 ,博格达山新生代再造山具有“冷隆升”性 ,盆山边界断裂多限于上地壳内 ,而非直通中地壳低速体甚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造山带内的韧性剪切带是在古生代形成的 ,而不是再造山期的断裂 ,它对造山带隆升及盆山耦合无贡献 ,博格达山的隆升为复式背斜构造所支持。博格达山与准东的关系为背斜北翼与盆地平缓基底构成的挠曲构造 ,而不是被深大断裂分隔的断块。博格达山具有独特鲜明的分段性 ,造山带的两个弧形构造与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构成独特的“斜方对称”分布样式。以板条观点为指导 ,从盆山单元的平面配置关系和深浅构造转换关系入手 ,探讨了博格达山板内造山阶段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段性的成因 ,构建了盆山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