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0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878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178篇
地质学   224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一种新的基于Gabor小波的非监督纹理分割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Gabor小波的非监督纹理分割方法,与传统Gabor方法相比,该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分割的过程中利用了纹理尺度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像素之间的空间约束关系。为了克服增加特征所带来的"维数灾难"问题,用独立分量分析(ICA)进行特征的整合。采用Brodatz测试集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2.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城市用地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QuickBird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惠州市的城市用地信息提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高分辨率影像而言,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该技术进行城市用地信息提取是可行的,而且精度高、速度快.  相似文献   
993.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交通信息采集和传输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交通信息与路网空间信息的匹配和融合问题却依然严重,使得大量的实时路况信息难以得到有效应用,成为制约城市路网管理和出行服务的技术瓶颈,直接影响车载导航系统、公众出行信息平台、物流运输系统等位置服务(LBS)与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的服务水平。鉴此,本文探讨了城市路网信息融合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关键技术,包括线性参考系统与空间信息融合、时空动态分段和多级动态分段、多模式交通网络构建技术和动态连通关系自动生成等技术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94.
根据海面X波段雷达回波图像数据的时空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去噪方法。该方法利用线检测对雷达图像中的射线状噪声进行分离,然后针对这种特殊的噪声形式提出一种阈值分割的方法,最后在极坐标下针对噪声点进行插值修复。实验表明,与传统的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等方法相比,新方法无论在主观视觉还是信噪比方面,都有了一定改进,图像保留了更多的细节信息,具有较好的去噪效果。  相似文献   
995.
由于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固有斑点噪声的强烈影响,某些对于光学图像有很好效果的目标提取区域分割方法,但是对于SAR图像来说,效果不很好,针对水体目标的亮度及形状分布特征,不作阈值分割处理,而采用序列非线性滤波处理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SAR影像水体目标的自动提取识别。  相似文献   
996.
面向对象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道路信息的提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遥感影像的道路信息提取是构建及更新地理空间数据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丰富的地物细节信息和突出的结构、纹理信息的特点,采用一种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影像道路信息提取。首先,利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割技术得到道路均值对象,然后挖掘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描述道路的光谱特征、几何特征及纹理特征,构建道路对象的知识库,实现了城郊重要道路信息的提取。与最大似然法相比,提取结果充分利用道路形状和纹理信息,能克服光谱特征的噪声现象,提取道路准确率高,为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道路信息提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7.
目前对岩溶湿地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其他湿地类型,缺乏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岩溶湿地植被高精度识别的研究,但岩溶湿地同其他湿地类型一样,湿地面积退化严重,亟待需要解决。因此,本文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湿地退化较为严重的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的部分核心区域作为研究区,以DJI大疆御Mavic Pro无人机航摄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泛化能力强、分类精度高的面向对象随机森林算法实现了会仙岩溶湿地植被的高精度分类,探究无人机可见光影像和面向对象随机森林算法在岩溶湿地植被识别中的适用性,为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于岩溶湿地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技术参考。首先,在eCognition Developer9.0中利用多尺度迭代分割算法对影像图层进行分割;然后,基于以往在进行面向对象分类研究的经验来指导我们进行特征选择,充分考虑了影像的光谱和纹理特征、植被指数、无人机遥感数据派生的研究区数字地表模型(DSM)和几何特征;最后,在RStudio中实现了随机森林算法参数的调优、模型的构建以及分类。结果显示,面向对象随机森林算法对会仙湿地植被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在95%置信区间内总体精度为86.75%,Kappa系数为0.83。在单一典型岩溶湿地植被识别精度中,狗牙根-白茅-水龙植被群丛的用户精度在90%以上,生产者精度高于80%,竹子-马甲子-桂花生产者精度高于80%,但是用户精度较低,仅为70.59%。  相似文献   
998.
大豆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油料作物,是中国进口的大宗农产品,对其种植区的精准识别是决策制定、种植结构调整基础,对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entinel-2作为数据源,利用多层神经网络方法与对大豆进行提取,并与随机森林、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进行对比,发现F1-Socre指标显示多层神经网络的分类精度最高,为93.53%,其次为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将神经网络分类结果与SLIC面向对象分割聚合之后,结果既忽略了同一地块的微小差别,又区分出了不同地块的作物差异,很好的体现了大豆的分布。Sentinel-2数据是进行大尺度大豆种植监测的绝佳数据源,大豆与玉米等其他作物在第二个红边波段的反射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多层神经网络方法在图像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色,结合图像分割算法精度可达到95.51%,可以满足大豆种植面积监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9.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高原丘陵盆地区山药植株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旋翼无人机采集特色作物山药种植区影像,针对山药种植时间和管护水平差异导致的植株生长差异化特征,通过筛选红绿比值指数(RGRI)、过绿指数(ExG)和过绿减过红指数(ExG-ExR)等颜色指数获取山药植株最优颜色指数计算方法;以高斯高通滤波(GHPF)增强和保留山药植株高频信息,抑制杂草、玉米植株的噪声;结合田间测量山药植株数据,通过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对图像滤波增强后的影像进行灰度分割和提取山药植株信息。结果表明:1)样区总体提取精度为91.14%,样区A、B、C的提取精度分别为90.94%、91.96%、90.81%,精度验证完整性为93.16%;2)随着山药植株多株连体生长复杂程度的增强,过绿指数具有的土壤与植被的分离性仍优于红绿比值指数和过绿减过红指数;3)使用高斯高通滤波能够有效消除杂草、玉米植株的影响,减小山药植株多株连接生长所产生的干扰;4)高斯高通滤波卷积核大小79×79适用于不同时相和不同生长情况的山药植株影像处理,针对不同的山药植株生长情况和不同时相的可见光影像,需调整灰度分割的阈值参数t,单株山药植株面积S由田间测量确定。该方法以快速灵活、低成本的方式识别和计算不同生长状态的山药植株数目,适用于喀斯特山区的精准农业监测研究和现代农业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000.
The Celtic Sea basins lie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between Ireland and northwest France and consist of a series of ENE–WSW trending elongate basins that extend from St George’s Channel Basin in the east to the Fastnet Basin in the west. The basins, which contain Triassic to Neogen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evolved through a complex geological history that includes multiple Mesozoic rift stages and later Cenozoic inversion. The Mizen Basin represents the NW termination of the Celtic Sea basins and consists of two NE–SW-trending half-grabens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the reactivation of Palaeozoic (Caledonian, Lower Carboniferous and Variscan) faults. The faults bounding the Mizen Basin were active as normal faults from Early Triassic to Late Cretaceous times. Most of the fault displacement took place during Berriasian to Hauterivian (Early Cretaceous) times, with a NW–SE direction of extension. A later phase of Aptian to Cenomanian (Early to Late Cretaceous) N–S-oriented extension gave rise to E–W-striking minor normal faults and reactivation of the pre-existing basin bounding faults that propagated upwards as left-stepping arrays of segmented normal faults. In common with most of the Celtic Sea basins, the Mizen Basin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major erosion, attributed to tectonic uplift, during the Paleocene. Approximately N–S Alpine regional compression-causing basin inversion is dated as Middle Eocene to Miocene by a well-preserved syn-inversion stratigraphy. Reverse reactivation of the basin bounding faults was broadly synchronous with the formation of a set of near-orthogonal NW–SE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s so that compression was partitioned onto two fault sets, the geometrical configuration of which is partly inherited from Palaeozoic basement structure. The segmented character of the fault forming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Mizen Basin was preserved during Alpine inversion so that Cenozoic reverse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 on syn-inversion horizons mirrors the earlier extensional displacements. Segmentation of normal faults therefore controls the geometry and location of inversion structures, including inversion anticlines and the back rotation of earlier relay ram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