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0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测绘学   467篇
大气科学   292篇
地球物理   558篇
地质学   473篇
海洋学   200篇
天文学   416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星传感器的老化会使得原有的辐射定标参数文件(CPF)失效。最典型的当属Landsat-5卫星,该卫星自1984年发射以来,已经进行了多次CPF修正;而Landsat-7卫星的CPF也经过了数次修改,以保证辐射校正结果的准确性。以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例,分别以2003、2009年的CPF对它们进行辐射校正,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除ETM+的绿光波段外,TM、ETM+影像基于2009年CPF计算的各波段均值都要小于2003年。而这一变化也使得由此计算的指数产生差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间的差异可达0.48%,建筑用地指数(IBI)间的差异可达5.94%。  相似文献   
972.
以覆盖黄河口湿地区域的Radarsat-2 SAR全极化影像和Landsat-5 TM影像为例,将4种极化方式的SAR影像与TM影像分别进行融合,采用支持向量机对融合结果进行滨海湿地典型地物土地覆盖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分析不同极化方式的SAR影像与TM影像融合结果在滨海湿地地区的分类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与SAR影像融合的方法能够提高TM影像的分类精度,其中HV极化方式的SAR影像与TM影像的融合结果分类精度最高,最适用于滨海湿地土地覆盖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973.
青藏高原探空大气水汽偏差及订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汽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和降水的主要物质来源.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分布对区域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为了探讨探空观测的大气水汽总量(R)资料的可靠性,本文以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G)为参照标准,对拉萨(1999~2010年)和那曲(2003年)的R进行对比分析和偏差(R-G)订正.结果表明:近10多年拉萨站R比G明显偏小,偏小程度随使用不同的探空仪而异.GZZ-2型机械探空仪和GTS-1型电子探空仪多年平均的PW偏差分别为-8.8%和-3.9%,随机误差分别为17.6%和13.6%.近10多年PW偏差变化呈减少趋势,这与探空仪性能改进有关.分析发现,青藏高原PW偏差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夏季比冬季明显,1200 UTC比0000 UTC明显.拉萨站GZZ-2型和GTS-1型探空仪在1200 UTC多年平均的PW偏差分别为-15.8%和-7.3%,在0000 UTC分别为-1.6%和-0.4%.那曲站GZZ-2型探空仪在1200 UTC和0000 UTC的PW偏差分别为-12.4%和-0.3%.分析还表明,太阳辐射加热与气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是造成高原PW偏差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了高原PW偏差的订正方法,并以拉萨和那曲站为例进行PW偏差订正,订正后的PW系统偏差显著减少,随机误差也相应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974.
基于线结构光的3维目标测量与多分辨率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泉  王植  李宇光 《测绘学报》2006,35(4):371-378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高精度的3维模型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介绍一个利用线结构光扫描获取目标3维信息的测量系统.详细介绍整个系统的硬件组成和目标表面3维轮廓的获取过程。还提出一种适用于线结构光测量系统的标定方法。为了根据需要调整3维模型的分辨率和数据量,使用改进的边折叠三角网简化算法实现多分辨率3维建模。实验中对3维目标进行测量并给出可视化结果。  相似文献   
975.
测绘仪器精度的表示与检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俊志  张贵和 《测绘科学》2006,31(3):69-70,110
衡量测绘仪器品质高低的指标为测绘仪器的准确度或精度。本文针对相关测绘文献中混用准确度和精度的问题,论述了正确表述测绘仪器精度的方法。鉴于目前有关测绘文献部分名词表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建议测绘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统一标准,以利于测绘行业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文中还介绍了国际标准ISO 17123所建议的测绘仪器精度检定方法。  相似文献   
976.
利用2008年5月16日至2009年4月17日太湖地区多光谱旋转遮光辐射仪(multi—filter ro—tating shadow—band radiometer,简称MFRSR)的观测资料进行反演,得出415、500、615、675和870nm5个波段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简称AOD)及各季节浑浊度系数和波长指数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5个波段AOD的最大值分别为1.9、1.6、1.3、1.2和1.0;它们谱分布的半宽度分别为0.90、0.70、0.55、0.45和0.25;AOD频率分布极大值处所对应的AOD值分别为0.750、0.550、0.475、0.425和0.425。5个波段AOD的平均值在春季最大,夏季次之,除870nm外,均为冬季最小。浑浊度系数变化范围为0~1.25,其中大于0.2的占97%以上,大于0.4的占66%以上。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波长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3.0、0~2.8、0.2~2.0和0.2~2.0,表明太湖地区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且受人为源的影响显著。相对于秋冬季,春夏季有较大粒径的气溶胶粒子存在。  相似文献   
977.
双线偏振雷达差分传播相移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车载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 (C-band Polarimetric Doppler Radar on Wheel,CPDRW) 的外场试验,在统计分析降水、地物回波差分传播相移ΦDP数据的差别与信噪比关系等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方法。该方法通过ΦDP的异常波动并结合回波的强度ZH和速度Vr信息将地物回波信号分离出来,在降水估测或衰减订正等定量应用时将其剔除。对于气象回波则根据信噪比及零滞后互相关系数ρHV(0) 将ΦDP资料分为较好、较差和差3类。对于较好数据直接进行后续的预处理,对于较差数据先订正后处理,而对于差数据将其剔除以保证ΦDP资料的整体质量。经过大量资料的验证,该方法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气象信息的同时也保证了ΦDP资料的质量,并能估算出质量较高的差分传播相移率KDP资料。  相似文献   
978.
针对浮船坞标校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动态 GPS进行标校的新方法.该方法可连续获取被试设备位置信息,从中挑取与被试设备自身测量同历元的 GPS数据进行方位标数据解算,然后与设备测得的数据进行比对,可有效提高浮船坞标校精度.从而解决了动态标校的实时性、一致性和准确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79.
荧光示踪剂的干扰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在室内无光照条件下开展干扰实验,探究了荧光素钠、罗丹明和荧光增白剂三种示踪剂之间的干扰规律,并应用于野外地下水二元示踪试验实例,说明了校正荧光示踪仪检测浓度(ΔC)的方法。结果表明:(1)在实验室条件下,荧光素钠的抗干扰性最强,罗丹明次之,荧光增白剂易受到干扰产生检测浓度增大的假象,这种假象服从线性变化规律;(2)当使用罗丹明作为示踪剂时,ΔC钠=0.052C罗、ΔC白=0.012C罗;当使用荧光素钠时,ΔC罗=0.507C钠、ΔC白=0.323C钠。在野外开展二元示踪试验时,建议尽量选用相互之间干扰较小的罗丹明和荧光增白剂进行组合投放,或利用本实验得到的不同示踪剂之间的干扰规律对荧光示踪仪的检测浓度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980.
随着多金属矿产调查由浅部转向深部的发展,大功率激电中梯多金属找矿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大功率激电中梯在内蒙古黑山头矿调中的应用,对激电中梯的工作原理、工作方法、野外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进行了研究。解译出了8处激电异常,并圈定了隐伏极化异常区的范围,为进一步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