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3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61.
半参数模型在高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二次曲面与半参数模型以及最小二乘配置方程,介绍了基于二次曲面的半参数模型的方法,并用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较经典二次曲面的有效性。通过算例分析,得出该方法可应用于河道断面测量中。  相似文献   
362.
祁连山东段金塔河流域层状地貌时代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连山东段金塔河流域分布着两级夷平面(山顶面与主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多级河流阶地,它们是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产物。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简写为ESR)、热释光(Luminescgnce,简写为TL)、红外释光(Infra-red stimulated luminesomce,简写为IRSL)和^14C等绝对测年手段并结合区域对比的研究表明,该区山顶面形成于老第三纪,主夷平面形成于中新世至上新世,剥蚀面解体于1.4MaB.P.左右。其后金塔河流域发育5~6级阶地,形成时代大致为1.24MaB.P.、0.78Ma.B.P.、0.14MaB.P.、0.06MaB.P.、0.03MaB.P.和0.01MaB.P.。结合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发育特征以及邻区阶地的发育模式研究表明,它们应是构造隆升以及气候变化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63.
The Caspian Sea, the largest isolated lake in the world, witnessed drastic lake-level variations during the Quaternary. This restricted basin appears very sensitive to lake-level variations, due to important variations in regional evaporation,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The amplitude, frequency and drivers of these lake-level changes are still poorly documented and understood. Studying geological records of the Caspian Sea might be the key to better comprehend the complexity of these oscillations. The Hajigabul section documents sediment deposited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Kura Basin, a former embayment of the Caspian Sea. The 2035 m thick, well-exposed section was previously dated by magneto-biostratigraphic techniques and provides an excellent record of Early Pleistocene environmental, lake-level and climate changes. Within this succession, the 1050 m thick Apsheronian regional stage, between ca 2·1 Ma and 0·85 Ma, represents a particular time interval with 20 regressive sequences documented by sedimentary and palaeontological changes. Sequences are regressing from offshore to coastal, lagoonal or terrestrial settings and are bounded by abrupt flooding events. Sediment reveals a low energy, wave-dominated, reflective beach system. Wave baselines delimiting each facies association appear to be located at shallower bathymetries compared to the open ocean. Water depth estimations of the wave baselines allow reconstruction of a lake-level curve, recording oscillations of ca 40 m amplitude. Cyclostratigraphic analyses display lake-level frequency close to 41 kyr, pointing to allogenic forcing, dominated by obliquity cycles and suggesting a direct or indirect link with high-latitude climates and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a detailed lake-level curve for the Early Pleistocene Caspian Sea and constitutes a first step towards a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magnitude, occurrence and forcing mechanisms of Caspian Sea lake-level changes. Facies model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regarding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s of palaeocoastlines affected by repeated lake-level fluctuations may form good analogues for other (semi-)isolated basin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364.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   总被引:149,自引:13,他引:136  
鄂尔多斯盆地的发育时限为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为盆地的后期改造时期;盆地主体具克拉通内盆地特征;现今盆地为经过多期不同形式改造的残留盆地。该盆地叠加在早、晚古生代大型盆地之上,又属多重叠合型盆地。鄂尔多斯盆地集油气、煤和铀于一盆,多种能源矿产丰富。根据盆地及周缘地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事件,结合对盆地各区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研究认为,在盆地发育时期(T2—K1)至少发生了4期明显的构造变动,将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中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富县—延安期为盆地发育的两个鼎盛阶段,广泛接受沉积,湖盆宽阔,沉积范围为今残留盆地面积的2倍多;形成重要的含油和成煤岩系。这两个阶段被期间发生的区域抬升变动(J1)所分隔。抬升导致沉积间断,延长组顶部遭受强烈而不均匀的侵蚀下切,形成起伏较大的侵蚀地貌。延安期末盆地抬升变动不强烈,沉积间断和剥蚀延续时间短。随后又复沉降,进入盆地发育的第三阶段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沉积范围仍较广阔,但湖区面积明显减小。晚侏罗世构造变动强烈,在盆地西缘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带,在其东侧前渊局限堆积厚度不等的砾岩,盆地中东部地区遭受剥蚀改造;今黄河以西地区初显东隆西坳格局。在早白垩世阶段,沉积分布仍较广阔,不整合超覆在前期西缘冲断带和南、北边部隆起之上。在盆地演化的前三个阶段,沉积中心均分布在延安附近及其以东;而堆积中心则位于邻近物源的盆地西部,且不同阶段位置有别;直到早白垩世,盆地的沉积中心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才大体一致,主要位于盆地西部的中南段。早白垩世末,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大型盆地消亡;盆地开始进入后期改造时期。在晚白垩世以来的盆地后期改造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发生了以下重要地质事件:1盆地主体持续幕式、差异性整体抬升和强烈而不均匀的剥蚀,东部黄河附近被剥蚀的中生界厚度最大可达2000m;2盆地本部长期幕式整体的差异抬升和剥蚀,形成3期区域侵蚀-夷平面(E32—E12,E23和N21);3地块边部裂陷,周缘断陷盆地相继形成,接受巨厚沉积;4持续达2亿多年的东隆西降运动于中新世晚期(8MaBP)反转易位;东部开始沉降,广泛接受红黏土沉积;六盘山、地块西缘和西部相继隆升;标志着中国西部区域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影响更为重要;5分别在8MaBP和2.5MaBP,风成红黏土、黄土开始广泛堆积,先后形成红土准高原和黄土高原及黄土高原面;6黄河水系的发育、外流和侵蚀地貌的形成。根据各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和动力学环境的演变,将该区晚白垩世以来划分为5个演化阶段(K2—E1;E2-3;N1-21;N31—N2;Q)。这些地质事件的发生和构造变动,与周邻各构造域,特别是中国东、西部(含青藏高原)重大构造运动的复合、叠加及其与时彼此消长变化密切相关;其活动和改造,使中生代盆地的原始面貌大为改观。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生—成藏(矿)和定位的主要期次,与盆地中新生代演化和改造的阶段有明显的响应联系和密切的耦合关系。盆地演化末(晚)期及之后的整体差异隆升和区域剥蚀,对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和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365.
王昶  王旭 《测绘工程》2009,18(4):43-46
在调兵山地区,选择已用GPS定位技术求得大地高的76个已知点作为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数学模型建立大地水准面,模型包括二次曲面法和最小二乘配置法,这两种模型是在不分区拟合和分区拟合两种情况下进行的。通过实例发现,拟合点的选取及位置对拟合模型有很大影响,在平坦地区,采用不分区拟合时,二次曲面法和最小二乘配置法的模型所求的检验点高程异常的精度要好于分区拟合时的情况,二次曲面法比最小二乘配置法在求高程异常时精度要高,而在分区拟合和不分区拟合时都能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66.
基于二次曲面的拟合推估法在GPS高程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增利  黄腾  邓标 《测绘工程》2009,18(1):50-52
针对GPS水准拟合常用的多项式拟合模型、多面函数拟合模型和加权平均拟合模型存在的缺陷,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推估的方法提高拟合精度,并通过某工程实例比较和分析,认为该拟合方法比单一模型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强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7.
在闽中山地的穆阳溪流域上游区域广泛分布着海拔600 m左右、800 m左右和1 000~ 1 200 m三级残余古地形面.这些残余古地形面是闽中山区宝贵的土地资源.本文分析了该区域残余古地形面的地貌特点、成因及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