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89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王海江  苏景轩  苗长虹  袁占良 《地理科学》2021,41(11):1907-1916
通过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旅游出行大数据,应用基于O-D联系的ArcGIS空间分析和Gephi网络分析,深入挖掘旅游数字足迹所蕴涵的“位空间”与“流空间”信息,全景式解析中国旅游出行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结构特征。研究显示,全国旅游出行的总体空间分布呈现出“菱形”空间架构。全国旅游出行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显著,国家主要中心城市及城市群在旅游出行方面拥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据旅游出行强度指标,并综合考虑地理区位、空间联系、职能定位等因素,将中心城市按旅游出行能力划分为国家综合中心、国家门户中心、区域中心、省域中心、地方中心5个等级体系,旅游出行的城市等级规模递增特征极其明显。大数据显示,全国旅游出行的适宜距离为600~2 000 km,最佳出行距离为1 200 km,人均旅游出行距离为1 060 km,不同等级中心城市旅游出行随着空间距离增加总体上呈现波动衰减特征。旅游联系网络分析显示,在区域尺度上,全国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重庆为核心的4个旅游社团联系网络,区域旅游出行“各自为政”,而大空间尺度上旅游出行是“全国一盘棋”。研究通过划分不同空间距离区段,对中心城市旅游出行分布规律及其社团结构进行多尺度、分层次的扫描式空间解构,从而实现更加精准和细致的空间刻画与结构图谱展现。  相似文献   
622.
黄世鑫  蔡云楠 《热带地理》2021,41(2):256-264
基于知网1996—2019年的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对中国城镇开发边界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系统梳理研究动态和发展脉络。结果表明,中国开发边界研究逐渐繁荣,学者彼此间合作呈现“整体分散,局部紧密”的局面,相关研究机构合作不足,研究热点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并受政策导向影响明显。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和时区图谱,将中国开发边界研究划分为理论初探、认识深化、划定探索、划管结合4个阶段,反映了中国开发边界研究经历了从控制城市蔓延、保护耕地、保障生态安全到塑造美丽国土、控制城市形态、促进城市转型、兼顾平等发展权以及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最后从生态补偿机制、边界划定精度、多样化的管控模式、边界试行期制度、人的需求5个方面提出城镇开发边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23.
Route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for many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open and complex environments. The maritime domain is a relevant example of such environments where dynamic phenomena and navigation constraints generate difficult route finding problems. This paper develops a spatial data structure that supports the search for an optimal route between two locations while minimizing a cost function. Although various search algorithms have been proposed so far (e.g. breadth-first search, bidirectional breadth-first search, Dijkstra’s algorithm, A*, etc.),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bidirectional dynamic routing algorithm which is based on hexagonal meshes and an iterative deepening A* (IDA*) algorithm, and a front to front strategy using a dynamic graph that facilitates data accessibility. The whole approach is applied to the context of maritime naviga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navigation hazards and restricted areas. The algorithm developed searches for optimal routes while minimizing distance and computational time.  相似文献   
624.
以往地质工作中野外工作和图件编制往往脱节,大大降低了报告编制的效率。近些年涌现的快速绘制图件的方法均不具备普遍适用性。该文利用MEMapGIS软件实现由地质人员在野外快速绘制槽探素描图和钻孔柱状图等图件。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图件绘制效率,同时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降低了人员成本。  相似文献   
625.
城市建筑群网格模式的图论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巩现勇  武芳 《测绘学报》2014,43(9):960-968
建筑群空间分布模式体现了城市的物质形式及其与社会经济功能之间的关系,反应了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对于制图综合和多尺度表达等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图论的建筑群网格模式识别方法。首先分析研究了网格模式的认知特征和定义。然后利用Delaunay三角网构建建筑群的邻近关系,生成邻近图;从Gestalt视觉准则出发,基于三角剖分模型建立视觉距离;考虑直线模式的直线性、紧凑性等约束条件识别出交叉的多连通直线模式。最后对直线模式建立相交图和方向关系图,通过求解极大完全子图、连接、相交和后期修建等图运算,实现网格模式的识别。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识别出明显网格模式,其识别结果符合人类空间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626.
针对海量地形数据实时渲染,本文采用开源跨平台三维渲染引擎OSG(Open Scene Graph)技术,设计了一种海量地形快速渲染方案。文中对场景结构的组织和管理、LOD调度等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分析了生成IVE三维模型的分页LOD层次结构,提出了一种海量地形快速渲染的实现方法。试验结果实现了海量地形数据的实时加载、距离坡度测量、多种场景漫游方式以及水淹分析等功能,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7.
陈超 《测绘工程》2014,23(12):52-55
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中的基础问题。研究利用GMM构造T链的可行性,并探索一种可以兼顾精度与速度的确定GMM中K值的方法,结合GMM和Graph Cuts理论完成了对不同图像的分割实验。实验表明,文中的分割方法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628.
李钦  游雄  李科  王玮琦 《测绘学报》2021,50(1):117-131
物体空间关系指的是物体在欧氏空间中的邻近关系,根据图像中包含物体的邻近关系解决图像匹配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对比机制训练物体块特征提取网络,构建物体块深度特征,该特征可以有效匹配不同图像中的相同物体块;其次,基于已有的先验图像数据推理表达图像中物体的空间邻近关系,构建场景物体空间邻近图;进而基于该空间邻近图计算场景图像对的空间邻近度,完成图像空间关系匹配。试验表明不匹配图像间的空间邻近度一般为0,而匹配图像间的空间邻近度一般大于0,本文空间关系匹配涉及多个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更强的稳健性,其匹配效果明显优于对比试验中的其他方法,可以高效稳定地完成图像匹配任务。  相似文献   
629.
梁勇奇  杨瑞霞  谢一涵  王普  杨岸霖  李薇 《遥感学报》2021,25(12):2441-2459
全球世界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数据是遗产价值认知和保护的基础,更是大数据时代遗产研究、展示以及可持续利用的依据。本文基于网络和地球大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空间分析、领域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了包括领域知识图谱5万个节点,94万条三元组的全球世界文化遗产知识图谱,支持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节点关系查询以及图结构表达。基于知识图谱,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特征、文化延续性、土地覆被状态以及遗产与城市、社区的空间关系特征分析。研究表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沿着山脉、水系分布的特点,因此可参考地理单元,形成区域特色的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体系,促进以区域为整体的遗产可持续发展;通过文化的延续性分析可以发现遗产所具有的特定历史文化时代属性,揭示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多样性,为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新的切入点;遗产和城市与社区的空间关系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90年—2000年的匀速靠近期,2000年—2015年的放缓靠近期和2015年—2018年的加速逼近期,因此未来需要持续关注城市和遗产空间关系变化对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0.
Markov chains have frequently been applied to match the probable routes with a set of GPS trip data that a pilot vehicle is emitting over a specific graph road network. This class of map- matching (MM) algorithms presently demonstrates and involve statistical and ad-hoc measures to drive the Markov chain transitional probabilities in picking the best route combinations constrained over the graph road network. In this study, we have devised an adaptive scheme to modify the Markov Chain (MC) kernel window as we move along the GPS samples to reduce the mistakes that can happen by the use of narrower MC widths. The measure for temporarily increasing the MC window width is chosen to be the ratio between the geodesic distance of current route to the actual geodesic distance between each pair of GPS samples. This adaptive use of MC has shown to have hardened the results significantly with tolerable computational cost increase. The details of the overall algorithm are depicted by the example routes extracted from various vehicle trips and the results are shown to validate the usefulness of the algorithm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