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31.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活动逐渐从现实空间延伸至网络空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的上网行为与现实空间的出行行为密不可分。当前个体出行行为预测建模较少考虑上网行为与出行行为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一种融合上网行为特征的手机用户停留行为预测模型,通过时空约束定义手机用户的停留行为,在考虑个体出行行为时空偏好的同时,融合手机用户使用的APP组合、上网流量、上网次数等上网行为特征以及天气信息等外部特征,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进行特征交叉,构建从特征到模型均具有高可解释性的手机用户停留行为预测模型。实验证明:本文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0.31%,且在融合上网行为特征、天气等外部因素后,比仅使用个体出行特征进行手机用户停留行为预测提升了12.08%。  相似文献   
332.
基于居民行为周期特征的城市空间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炜菁  王德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8):1106-1118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对城市存量空间的研究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基于居民行为活动的周期规律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进而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日益重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许多大数据的获取成为可能,并由于其低成本、即时、大样本等优势,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探究居民活动的空间周期变化特征,并基于空间的周期特征曲线,采用相似性传播聚类算法进行空间分类。研究表明,居民活动有平日一日周期和平日加周末二日周期,与人的作息规律相符合。市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及主要就业中心,昼夜波动和平日周末活动强度的差异都较为明显。空间分类结果显示,城市活动空间的组织既体现出个体充分的空间能动性,也反映出对土地使用类型以及设施建设、投入程度的耦合性。上海市内环内核心区混合多样的用地模式使得活动区内居民活动内容丰富,周期特征功能区边界模糊。研究成果可为未来的城市空间规划提供指导,为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布置、设施布局等优化提供决策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3.
洪皓  武刚  陈飞翔  陈玥璐 《测绘科学》2016,41(7):47-52,72
针对室内行人定位中累积误差发散及高程值缺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磁力计、加速度计、陀螺仪和气压计)的室内行人三维定位算法。该算法在使用行人航位推算获得二维定位信息的基础上,融合多传感器输出解算行人方位角,结合电子罗盘提出加权方位角以提高解算精度;通过传感器输出检测行人行为状态,结合虚拟地标点图层及其匹配算法,将行人的位置匹配到相应的特殊位置,重置行人初始位置以消除累积误差;使用基于气压计的差分气压测高法求解行人的高程值,从而获得行人三维定位信息。在智能手机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够提供准确、连续的二维定位信息,还能提高行人对楼层的分辨力,可为室内行人导航、跟踪等基于位置服务提供有效的定位信息。  相似文献   
334.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还处在初级阶段。要顺应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立足各城市实际,科学确定其发展方向与目标。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与路径包括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普惠化的智慧民生、完善精细化的智慧政务和智慧城管、发展高端化的智慧经济以及打造一批智慧城市示范区域等。  相似文献   
335.
Alan Wiig 《Urban geography》2016,37(4):535-553
Smart city initiatives have been adopted by cities worldwide, proposing forward-looking,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to urban problems big and small. These policies are indicative of a digitized urban condition, where social and economic exchange rely on globalize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governance strategies follow suit. Propelled through events such as IBM’s Smarter Cities Challenge, the smart city acts as a data-driven logic urban change where widespread benefit to a city and its residents is proposed, masking the utility of these policies to further entrepreneu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is article, I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the Digital On-Ramps initiative that emerged from IBM’s policy-consultation in Philadelphia. The initiative proposed a social media-style workforce education application (app) to train up to 500,000 low-literacy residents for jobs in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but even as the city’s mayor declared the project a success, it did not meet expectations. This essay argues that the rhetoric of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ve digital change works much more to “sell” a city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an to actually address urban inequalities.  相似文献   
336.
A new semiactive independently variable damper, SAIVD, is developed and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achieving response reductions in smart base isolated buildings in near fault earthquakes. The semiactive device consists of four linear visco‐elastic elements, commonly known as Kelvin–Voigt elements, arranged in a rhombus configuration. The magnitude of force in the semiactive device can be adjusted smoothly in real‐time by varying the angle of the visco‐elastic elements of the device or the aspect ratio of the rhombus configuration. Such a device is essentially linear, simple to construct, and does not present the difficultie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modelling and analysing nonlinear devices (e.g. friction devices). The smooth semiactive force variation eliminates the disadvantages associated with rapid switching devices.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verify the proposed analytical model of the device. A H control algorithm is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esponse of base isolated buildings with variable damping semiactive control systems in near fault earthquakes. The central idea of the control algorithm is to design a H controller for the structural system that serves as an ai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um control force in the semiactive device.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SAIVD device is compared to a variable friction device, recently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in a separate study, and several key aspects of performance are discussed regarding the use of the two devices for reducing the responses of smart base isolated buildings in near fault earthquak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37.
介绍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信息发布程序的主要功能,及开发程序所涉及的几项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在英文操作系统中显示中文、用计算机发送手机短信和震中地名自动识别等。  相似文献   
338.
随着新时期智能电网建设不断发展,电力资源管理呈现一体化、资源互享特点,电力部门不断加强与其他行业数据共享与交换,同时需形成一套从数据采集、编辑、成图、检查、入库、更新、共享与交换等一体化长期有效更新机制保证电力数据现势性。基于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网络、数据库等技术研发电力资源地理信息平台,实现不同终端用户对电力资源数据(输电、配电等)管理与应用,保证电力资源数据快速生产与建库,高效与国土、规划等部门数据共享,辅助相关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提升电网设施保护和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39.
以铁塔作为基础平台,利用其上搭载的相机或其他传感器进行近地面观测被称为塔基遥感。塔基遥感具有不易受到云层遮挡等自然因素影响、可以全天候实时获取视频信息的特点,可有效填补航空航天遥感与地面观测网络之间的尺度空缺,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面对大面积观测区域和复杂的任务目标时,塔基遥感的实际应用则受到复杂的地形及成像时空间分辨率的约束。如何评估其成像有效性成为未来塔基遥感平台优化建设的关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剖析了塔基遥感相机的成像特点和主要遮挡因素,构建起其实际覆盖范围分析方法。依托主要应用的空间分辨率需求建立分辨率分级体系,并结合实际覆盖范围和相机参数明确各项应用的可应用区域,据此评估塔基遥感视频数据有效性。以南京市江宁区“慧眼守土”塔基遥感视频监控系统为例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塔基遥感相机受到了周边地形及塔基自身的严重遮挡,5 km内平均覆盖率仅3.20%,塔基自身造成了47.66%视角被遮挡。具有极高、高等级分辨率需求的应用实际覆盖情况较为理想,但中、低等级分辨率应用的实际覆盖情况需要进一步优化。增加相机高度、提升相机变焦能力以及增设环形轨道可以有效对塔基遥感相机的应用有效性进行优化。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和结果可以为未来数据采集和各项实际应用提供支撑,成为系统评估及选址优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0.
钻探是直接获取地下实物资料和提供测量通道的唯一技术方法,科学钻探是人类解决所面临的资源、灾害、环境等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回顾了大陆科学钻探技术发展概况,通过对大陆科学钻探新技术发展动态前沿问题及发展路线进行调研,梳理总结了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面临的高温、高压、高地应力、井斜、取心等技术难题,并提出了以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绿色钻探技术为研究方向的发展路线图,为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进一步发展及组织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