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71篇
地质学   684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2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新疆阿希金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希金矿床含金石英脉具高阻、高极化、高密度特征,蚀变英安岩呈低阻、低极化、高密度和无磁性,构造破碎带为低阻、低密度特征。以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及大哈拉军山组部分岩性为背景场,并在二者接触部位陪衬出次一级高阻、高极化、微磁,较明显的低负自然电位;位于磁场负极值间的△Z值趋于零的过渡平台的出现;地表低的自然伽马射线;矿体沿一定位移方向ηs异常出现等,是寻找该类型矿床的重要物性标志。  相似文献   
82.
本文对中国松辽盆地白垩系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岩石进行了古地磁系统采样,采样地区主要在松辽盆地中部、北部的大庆油田主要勘探开发区及吉林东部营城煤矿煤田钻井。采样钻井分布在西起齐齐哈尔、白城,东至哈尔滨一带的广大区域内,共计22个钻孔。对其中900余块岩样进行了磁化率、剩磁强度测量(表1),并统计了白垩系各个岩段的平均磁化率(表2)。  相似文献   
83.
磁纬20°以下地区哨声多台宽带定向观测及其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大学哨声组与日本名古屋大学空电研究所合作于1988年1月在我国南方进行了哨声多台宽带定向测量。利用近两年研制的宽带数字化频率追踪定向分析系统,首次获得了磁纬20°以下地区哨声波出口区与偏振状态的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发现,在湛江附近(磁纬约10°N)存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哨声路径出口区,三台同时接收到的哨声大多从这同一出口区透射出来;有时存在两个出口区,一个仍位于湛江附近,另一个位于桂林和武昌之间;沿两条不同路径传播的同源哨声具有几乎相同的色散。本文所做的非导管射线追踪计算能比较满意地解释定向实验结果。另外,此次观测中还发现一些新的有意义的现象,如记录到近百例两跳、三跳及五跳回波等,这在低纬地区是非常少见的。  相似文献   
84.
浅议中国黄土磁化率的物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陆相黄土地层连续地记录了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基于中国黄土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具有可比性这一事实,磁化率作为一种气候替代性指标在黄土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磁化率的物理意义仍不清楚。本文作者对陕西榆林蔡家沟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风成沉积作了研究,指出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差异不仅与前人提出的碳酸盐淋失、空隙度变化、“就地”新生成磁性矿物等作用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有机质有重要关系。有机  相似文献   
85.
疏勒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三十年来,疏勒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绿色生产严重退化,湿地面积缩小,盐碱地,沙地迅速增加。通过不同时段的遥感解译,分析了不同生态景观的定量变化及成因。恶劣的地理环境加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利用量的不断增加是造成该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主要因素。保护地下水平衡和合理用水结构,实行水资源优化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86.
Five samples from historical lava flows on Mt. Etna, which had previously been used in a palaeointensity study, were examin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rock magnetic and microscopic techniques to elucidate the causes of failure of palaeointensity determination.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s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low-temperature susceptibility (LT-), Bitter pattern imaging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High-temperature susceptibility curves and hysteresis loops had been previously measured by Calvo et al. (2001). Of the five samples only one gave an accurate palaeointensity. This sample was deuterically oxidised and consisted of large exsolved ore grains. It was only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this sample either optically or magnetically from a similar sample by the LT- warming curves; the unsuccessful sample displayed alteration in the LT- warming curves, which was not readily observed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susceptibility curve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LT- curves before and after heating could be a more sensitive method of determining suitability for palaeointensity determination than previous rock magnetic pre-selec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87.
尽管角闪石在地壳中大量存在 ,但是蓝色钾 钠透闪石却是角闪石中的稀有品种。本文采用X射粉晶线衍射和晶胞参数计算 ,确定该矿物为蓝色的钾 钠透闪石 ,用电子探针 (EMPA)精确分析了它的化学成分 ,确定为钾 钠透闪石 ,而不是蓝色软玉 (即不是透闪石或阳起石 )。  相似文献   
88.
在单针进样器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三通流路同时进样,在线消解-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挥发酚及氰化物。实验结果表明,挥发酚浓度在0mg/L~0.2mg/L、氰化物浓度在0mg/L~0.5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在线气体扩散分离技术,提高了分析速度,每小时可完成12个~15个样品的分析。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5%,回收率在90.4%~108.5%之间。  相似文献   
89.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上侏罗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详细野外剖面测量基础上,对羌塘盆地东部中-上侏罗统剖面主要岩类的宏观特征(颜色和构造)、物质组分、结构及磁化率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区碎屑岩主要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岩类,磁化率值呈现低→高→低→高→低(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雪山组)的规律性变化。综合沉积特征显示雀莫错组和雪山组主要为河流相-河控三角洲相沉积,布曲组为碳酸盐缓坡相沉积为主,夏里组主要为潮坪-泻湖相沉积,索瓦组主要为混积陆棚-泻湖-潮坪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羌塘盆地古水深在下降的总趋势中呈现浅→深→浅→深→浅的升降旋回,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区域构造演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盆地沉积面貌。  相似文献   
90.
We describe in detail th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and textures of a large-scale landslide body that developed in the Betto-dani Valley in northern central Japan. We studied the shape-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clasts and clay flak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shear planes within the slip zone of the landslide. The slip has an average rate of 5–10 cm/year under the overburden pressure of approximately 1.6 MPa; these valu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proto-decollement zone of the Nankai accretionary prism in SW Japan. The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samples obtained from the slip zone reveals that the long axes of clay flakes define an imbricate structure. The slip was due to a long-term periodical creep, which occurs during the thaw seasons with an average slip rate of 0.16–0.32 μm/min. During the creep, the long axes of grains including clay flakes in the slip zone are developed from parallel to perpendicular to the slip direction. The observed textures provide a clue to elucidate the deformation textures and process in the decollement zone of the Nankai pr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