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471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结合笔者在中南大学为期9年的遥感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在该课程教学方面的学习态度和课程认识方面的现状,提出在教学过程初期加强学生对遥感历史文化及名人传记的学习,在课程教学期间自己查询专业应用前景及专业最新动态新闻,在上课期间主动向老师提问3种方法,以考核方式计入学生平时成绩,以期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为后续遥感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该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超越往届学生,实践结果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2.
近年来,旨在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衔接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开启了我国高校测绘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测绘类专业认证的核心是使毕业生的能力达成度目标必须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各项要求。课程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基本单元,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达成起着基本的支撑作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作为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有关工程测绘数据处理基本能力的根本保证。本文结合贵州大学办学实际,讨论了测绘专业认证背景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03.
以"地球科学概论"课程角色及测绘类专业特征为基础,分析并给出了测绘类专业发展能够拓展"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的3个实例,进而对测绘类专业"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能够为相关专业开展该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针对测量仪器不断发展和革新的实际情况,总结了近5年来"测量仪器学"课程开设的效果和社会评价。基于测量仪器已全面进入电子智能时代,提出了针对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改革,改进得到了优化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课程考核提出了合理的评判方法,并对课程配套相关条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最后对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5.
"GIS程序设计"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GIS开发也是目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文中结合工程实践,通过校园地理信息系统、森林火灾扩散模拟分析与决策系统、小组答辩自选专题地理信息系统3个从简单到复杂的GIS项目,运用递进式的项目教学方法和团队协作、课上实践、课上提问、课内外答疑、课后作业、编写项目文档等措施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6.
GIS软件应用集中实践教学包括GIS软件应用实习、GIS开发实习、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利用Arc GIS软件来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制图、空间分析和二次开发的能力,是GIS专业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应用创新型大学该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GIS软件应用集中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采用了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共建双师指导团队、定期交流等举措对高校GIS专业的GIS软件应用集中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7.
The purpose of this short article is to offer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Larsen and Harrington's ambitious and stimulating review article. It does so by drawing a distin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discussing how progression metaphors for describing the latter can distort the moral purpose of the former. My response to the provocation offered by the review article is to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urge yet more research effort on developing a learning progression for place and instead focus on what is required to teach about place effectively. This would need to be driven by clear teaching goals rather than some technical learning progression.  相似文献   
108.
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的服务面,认为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既不同于土木工程人才那样要求对土木工程技术掌握得很专深,又不同于一般管理人才那样对工程技术知识要求不高。工程测量作为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中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导向技术。文中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应当注重工程测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测量实践教学内容应以用图与施工测量为重点的观点。探讨了新形势下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9.
陈本富 《北京测绘》2007,(1):60-62,50
结合《测量平差基础》教学体验,总结了学生感觉学习难度较大的主要方面,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基本概念、理论的教学等相应解决办法。指出加强相关知识间的综合联系,突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认识与领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0.
A reliable estimation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gravel‐bed streams is important for various practical engineering and biological studies (e.g., channel stability design, bed degradation/aggradation, restoration of spawning habitat). In the present work, we report original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nvestigating the transport of gravel particles at low bed shear stresses. The laboratory tests were conducted under unsteady flow conditions inducing low bed shear stresses, with detailed monitoring of the bed topography using a laser scanner. Effects of bed surface arrangements were documented by testing loose and packed bed configurations. Effects of fine sediments were examined by testing beds with sand, artificial fine sand or cohesive silt infiltrated in the gravel matrix.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revealed that the transport of gravel particles depends upon the bed arrangement, the bed material properties (e.g., size and shape, consolidation index, permeability)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fine sediments within the surface layer of moving grains. This concentr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fine particles within the gravel matrix (i.e., bottom‐up infiltration or bridging) and their transport mode (i.e., bedload or suspended load). Compared to loose beds, the mobility of gravel is reduced for packed beds and for beds clogged from the bottom up with cohesive fine sediments; in both cases, the bed shear stress for gravel entrainment increases by about 12%.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bility of gravel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bed shear stress for particle motion decreasing up to 40%) for beds clogged at the surface by non‐cohesive sand particles.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