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0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325篇
测绘学   246篇
大气科学   558篇
地球物理   507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312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48篇
自然地理   68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黄土物源研究对揭示第四纪以来东亚大气环流格局的演化和构造—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应用多种物源示踪方法对黄土物源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黄土物源时空差异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在综合分析黄土物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影响87Sr/86Sr值和 143Nd/144Nd 值组成及单颗粒碎屑锆石U-Pb年龄谱构成的因素角度,分析了第四纪黄土的物源及可能变化,获得以下认识: (1)第四纪黄土沉积物的87Sr/86Sr值变化幅度可达0.002 580~0.004 949,远远超出实验室分析测试误差(<0.000 018)或由Sr同位素衰变带来的影响(2.6 Ma时段小于0.000 026,1个冰期旋回小于0.000 001); 143Nd/144Nd 值亦发生了较显著变化(0.000 095~0.000 240),其变化幅度远大于实验室的分析测试误差(<0.000 010)及衰变导致的 143Nd/144Nd 值(<0.000 013)变化。因此,在黄土中检测到的Sr-Nd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应具有较明确的地质意义。(2)第四纪黄土沉积物中无论全岩还是主要粒径组分的87Sr/86Sr值和 143Nd/144Nd 值的变化都与气候代用指标变化不同步,难以从气候变化角度进行解释,可能更多地反映了源区的变化。(3)与Sr-Nd同位素示踪体系相比,单矿物或单颗粒的物源示踪体系对物源区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在追踪第四纪黄土沉积物源区时空差异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4)基于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对黄土物源的有限研究揭示黄土高原的黄土在地质历史时期可能发生了原始物源区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别是不同剖面都反映出了1.2 Ma前后黄土主要源区的变化,表明通过锆石U-Pb年龄谱研究黄土物源时空差异规律具有揭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耦合作用过程及历史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62.
张猛  曾永年 《遥感学报》2018,22(1):143-152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遥感估算与分析,有赖于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但目前中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受卫星回访周期及天气的影响,在中国南方地区难以获取连续时间序列的数据,从而影响了高精度的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技术与CASA模型估算高时空分辨率NPP的方法。首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即Landsat8 OLI数据与MODIS13Q1数据,采用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方法,获得了时间序列的Landsat8 OLI融合数据;然后,基于Landsat8 OLI时空融合数据,并采用CASA模型,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例,进行区域植被NPP的遥感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时间序列Landsat融合数据估算的30m分辨率的NPP具有良好的空间细节信息,且估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0.825,与实测NPP数据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63.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犯罪行为的聚类及热点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劫和入室盗窃犯罪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最长见的违法行为,而这两种违法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抢劫行为主要发生在市中心、CBD和商业中心的人群、商铺密集区域,而入室盗窃则多发生于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带。然而,想要防范这两种犯罪行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比对,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准确合理的警力部署。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警察局针对该市抢劫和入室盗窃犯罪行为高发的情况,需要针对具体分析结果对于警力进行部署,主要针对徒步巡逻和是否需要对住户进行入户警示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具体部署。本文中使用的分析方法为紧邻层空间聚类分析(NNH)和针对犯罪的空间和时间分析法(SPAC),分别对林肯市入室行窃和抢劫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尝试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以便给出更加科学的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964.
在分析道路交通数据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多粒度时空数据模型,对道路交通实体对象进行面向对象的抽象,进而对交通网络数据进行组织,设计了交通实体时空信息的整体构架,实现对道路交通时空数据的多粒度组织与管理。  相似文献   
965.
在时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时空量化的思想,将对象进行空间和时间的多粒度形式化表达,同时结合面向对象和基态修正模型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粒度的时空数据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的构建方法,实现对时空数据分层多粒度的组织与管理。  相似文献   
966.
利用ESDA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Matlab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1995-2012年中国各地区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事件呈先动态增长后逐渐下降的趋势,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事件是主要事故类型;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高频风险区域亦在逐渐减少,东南沿海及四川、湖南等中西部区仍有局部集聚的态势;1995-2000年中国的环境污染事件总体呈随机分布状态,2001年后则开始呈现集聚的特征;Moran散点图表明,局部的空间集聚先增强后减弱,环境污染事件近年来集中在泛长三角地区,高高地区为江浙沪;环境污染事件的重心转移方向主要为西南和东北,两个快速转移时期分别为1998-2001和2004-2007年,这与区域的产业转移和高负荷的污染排放压力有关;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与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控制、经济发展阶段及环境治理投入、环境监管能力、空间效应等因素有关。空间效应主要体现在空间邻近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未来应注重环境污染事故的区域联防联控,制定若干跨界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及环境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相似文献   
967.
2001-2012年新疆融雪型洪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2001-2012年新疆区域内发生的融雪型洪水资料,分析研究了近12 a新疆融雪型洪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融雪型洪水与前一年10月至当年3月新疆全站总累计降水量大小相关,降水量大的年份,对应的融雪型洪水发生次数也多;冬末至夏季融雪型洪水在北疆地区基本上是从西向东、从南向北的先后顺序出现,而在南疆地区的融雪洪水基本上是从西向东、从北向南先后顺序出现.新疆融雪型洪水主要集中出现在春夏季,其中,北疆地区在3月,南疆地区在7月发生较多;伊犁河谷、昌吉、阿勒泰、和田等地区及青河、乌鲁木齐、阿克陶、民丰等市县是新疆融雪型洪水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968.
利用Landsat TM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验证GLASS反照率产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 Products System(GLASS)反照率产品基于Angular Bin(AB)算法,仅使用单一观测角度的地表或大气层顶反射率数据就能较为准确地反演地表宽波段反照率,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以反映降雪、融雪、收割等状况下地表反照率的快速变化。遵循"一检两恰"的验证流程对这一反照率产品进行验证,首先使用FLUXNET站点验证数据对AB算法反演的Landsat Thematic Mapper(TM)高分辨地表反照率数据进行验证,再将TM高分辨反照率聚合到GLASS像元尺度对GLASS反照率产品进行验证。挑选FLUXNET的5个站点,筛选无云条件下的TM高分辨率影像,共获得103组有效验证数据。验证结果表明,GLASS反照率产品具有较高的精度,总体误差约为0.0163,可以满足大多数应用的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969.
The task of selecting and scaling an appropriate set of ground motion record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llenges facing practitioners in conducting dynamic response history analyses for seismic design and risk assess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integrated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evaluation of selected ground motion scaling methods for linear‐elastic building frame structures. The experimental study is based on the shake table testing of small‐scale frame models with four different fundamental periods under ground motion sets that have been scaled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The test results are then analytically extended to a wider range of structural propertie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caling methods in reducing the dispersion and increasing the accuracy in the seismic displacement demands of linear‐elastic structures, also considering biased selection of ground motion subsets. For scaling methods that are based on a design estimate of the fundamental period of the structure, effects of possible errors in the estimated period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scaling methods can occur if the fundamental period is not estimated with reasonable certainty.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70.
Book Review     
Abstract

The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 (IUH) of a watershed is the result of one instantaneous unit of rainfall excess distributed uniformly over the watershed. Although the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n remain relatively constant, the variable characteristics of storms cause variations in the shape of the resulting hydrographs. It is, therefore, inadequate to use one typical IUH to represent the hydrological response generated from any specific storm. In this study, a variable IUH was derived that directly reflects the time-varying rainfall intensity during storms. The rainfall intensity used to generate the variable IUH at time t is the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occurring from the time t—T c to t in which T c is the watershed time of concentration. Hydrological records from three watersheds in Taiwan we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tter simulations can be obtained by using the proposed model than by using the conventional unit hydrograph method, especially for concentrated rainstorm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