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40篇
  免费   3724篇
  国内免费   4229篇
测绘学   6178篇
大气科学   2539篇
地球物理   3218篇
地质学   11239篇
海洋学   3364篇
天文学   260篇
综合类   2264篇
自然地理   5831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670篇
  2021年   847篇
  2020年   801篇
  2019年   1011篇
  2018年   772篇
  2017年   1055篇
  2016年   1027篇
  2015年   1183篇
  2014年   1444篇
  2013年   1653篇
  2012年   1717篇
  2011年   1734篇
  2010年   1464篇
  2009年   1850篇
  2008年   1787篇
  2007年   1998篇
  2006年   1948篇
  2005年   1730篇
  2004年   1562篇
  2003年   1492篇
  2002年   1296篇
  2001年   972篇
  2000年   818篇
  1999年   688篇
  1998年   517篇
  1997年   463篇
  1996年   417篇
  1995年   333篇
  1994年   279篇
  1993年   237篇
  1992年   216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149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4篇
  1877年   2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51.
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分析了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梅雨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①梅雨量的大小与梅雨期的长短和出梅日期的早晚为显著的正相关;②梅雨的主要周期为3 a、6 a和8 a,它们分别与低纬100 hPa高度场、热带系统以及全球陆地温度的变化有关;③控制入梅、出梅和梅雨期6 a左右周期的气候因素是相同的,而3 a左右的周期可能受到不同气候因素的影响;④长江中下游梅雨在近116年期间,经历了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952.
文中重点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最新发展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R42L9)与一全球海洋环流模式(T63L30)耦合形成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气候系统模式(GOALS/LASG)新版本已积分30 a的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年际变化及其纬向传播、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与其他洋面SST变化之间的遥相关关系、赤道太平洋浅表层海温的年际变化特征等研究内容.结果表明,COALS模式模拟出了赤道太平洋SST异常出现不规则的年际变化特点;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的向西传播过程;赤道太平洋混合层海温变化由西向东、由深层向浅层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模拟出了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与赤道西太平洋以及与西南太平洋海温之间的反相关关系,与南印度洋和副热带大西洋SST之间的正遥相关关系等实际观测现象.但COALS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对赤道东、中太平洋SST异常的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偏小,没能模拟出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变化比赤道中太平洋强的特点;赤道太平洋SST从东向西的传播速度明显比实际观测慢得多,但混合层海温极值变化由西向东的传播速度明显比实际情况快得多;没能模拟出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同西北太平洋SST的负相关和北印度洋海温变化的正相关现象,因此也影响了对南亚、东南亚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953.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激烈对流降水出现在其东面。因此孟加拉湾东部至中印半岛西部是亚洲季风最早爆发的地区。同时也指出盛夏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加热所激发的同相环流嵌套在欧亚大陆尺度的热力环流中 ,从而加强了东亚的夏季风 ,加剧了中西亚的干旱 ;并通过其所激发的波动对夏季东亚的气候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文中还比较了夏季南亚高压的伊朗模态和青藏模态性质的异同及其对亚洲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54.
A nationwide multidate GIS database was generated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quantification and spa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land use/cover changes (LUCC) in Mexico. Existing cartography on land use/cover at a 1:250,000 scale was revised to select compatible inputs regarding the scale, the classification scheme and the mapping method. Digital maps from three different dates (the late 1970s, 1993 and 2000) were revised, evaluated, corrected and integrated into a GIS databa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atabase, an attempt was made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the digitalisation procedure and to detect and correct unlikely changes due to thematic errors in the maps. Digital maps were overlaid in order to generate LUCC maps, transition matrices and to calculate rates of conversion. Based upon this database, rates of deforestation between 1976 and 2000 were evaluated as 0.25 and 0.76% per year for temperate and tropical forest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55.
介绍利用屏幕截取技术制作人降作业炮点四周环境坐标示意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6.
介绍了后遥感应用技术提出的背景及技术构成,阐述了该技术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地质成果。实践表明,在地质勘查领域,后遥感应用技术比单一遥感技术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和更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57.
高密度电法中的"异常扩展效应"及归位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兵  张兴安  李有青 《物探与化探》2004,28(4):349-351,376
对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异常扩展效应问题进行了较深人的分析;提出了利用相关分析进行归位计算的方法。通过对球体及板状体的Pole-Pole、Wanner-alpha装置的异常归位计算,表明该方法对复杂异常的解释具有效果。  相似文献   
958.
柴达木盆地北缘"沙柳河岩群"的重新启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柴北缘变质基底岩系中的表壳岩包含了岩石组合、沉积建造、变质程度和地质时代不同的两套岩石组合。其中,分布在柴达木地块的沙柳河、鱼卡河等地的以大理岩、石英岩和含石榴石英片岩为主含榴辉岩透镜体的表壳岩系,时代限定在1.0~1.3Ga,与分布在欧龙布鲁克微陆块的全吉山、德令哈等地形成时代大约2.3~2.4Ga的达肯大坂岩群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以斜长角闪岩、石榴石英片岩和黑云变粒岩为主,并具有较强的钾质混合岩化。由于前者岩石组合清楚,沉积建造特征明显,构造意义独特,且有一定的区域分布性和可比性,所以具备建立新的岩群的条件。根据定名优先的原则,决定重新启用沙柳河岩群。  相似文献   
959.
曲流河、辫状河储层在我国的陆相盆地中广泛分布。由于曲流河相沉积砂体的单层薄、横向变化;辫状河相沉积的砂体迁移快、垂向加积等特点,增加了在勘探过程中对其分辨的难度。因此,对地震资料曲流河、辫状河油气储层的识别与预测,必须综合多种与其相关的地质资料,结合地震数据体中给出的信息来判断分析,以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0.
山东胜利油田车镇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研究一直是油气地质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以大量的岩心、薄片观察为基础 ,对研究区的岩石学特征进行描述 ,进而提出研究区 5种主要的储渗空间类型 :溶蚀孔隙型、溶蚀孔洞型、大型洞穴、风化裂隙型以及构造裂隙型储渗空间。通过研究认为 ,这 5种储渗空间构成了研究区的 5类储层 :风化裂隙型储层、构造裂隙型储层、裂隙孔洞型储层、溶蚀孔洞型储层以及洞穴型储层 ,其中以风化裂隙型储层、裂隙—孔洞型储层以及溶蚀孔洞型储层为主。结合钻井、录井、测井、试井资料 ,对 5类储层的特征进行总结 ,从而进一步对潜山储层发育作出评价 ,将研究区储层发育带分为 3类 ,提出车镇地区下古潜山储层主要沿北东—南西方向呈条带状规律展布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