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6篇
  免费   691篇
  国内免费   1006篇
测绘学   218篇
大气科学   1124篇
地球物理   738篇
地质学   1669篇
海洋学   429篇
天文学   970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47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991.
根据核堆内构件检测的需求,设计研发了一款超小型无人遥控潜水器(ROV)。从总体、结构、电控等方面,论述了该潜水器面临的问题和设计特点。着重论述了核环境下系统器件材料的耐辐照要求,并对关键器件进行了耐辐照性试验,结果表明所选器件能够满足辐照环境下的应用要求。最后给出了系统的水池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2.
利用1985年1月~2009年7月月平均海表面温度(SST)和代表局地对流的对外长波辐射(OLR)资料,讨论中国南海海表面温度与局地对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气候平均意义下,南海对流增强所需的SST阈值为27℃,即当SST低于27℃时,南海OLR值高于240 W/m2,并且随SST的升高变化不大;SST超过27℃后,随着SST的升高,OLR迅速减小,对流强度不断增强。与一般热带海洋不同之处在于SST超过29.5℃后对流仍加强。冬季风阶段(10月~次年4月)SST值较低,对流受到抑制,即使在3、4月SST高于27℃时对流强度仍较弱;5月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月,SST较4月仅升高1℃,但对流强度显著增强;夏季风阶段(6~9月)南海的高温暖水使对流在平均意义上维持高值,但对流的变化与局地SST变化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3.
紫外线照射使精子遗传物质失活,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雌核发育二倍体。用强度为2561μW/(cm2.s)的紫外线(254 nm)照射不同时间的精子与正常卵子受精。结果发现随照射时间的增加,卵裂率、早期胚胎存活率和小耳幼虫发生率逐渐降低,照射30 s时小耳幼虫发生率降为0。受精后35 min,显微镜下观察到有20%~30%受精卵排出第1极体时,用浓度0.5μg/mL的CB持续处理受精卵20 min,诱导出刺参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发育速度低于正常二倍体。微卫星分析表明,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成功率为93.3%。  相似文献   
994.
Summertime observations of surface radiation budget, energy balance and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 meteorology were made on an arid valley floor planted with Haloxylon aphyllum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in central Iran. The surface microclimate is characterized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arid regions and the role of ‘desert greening’ on surface fluxes is considered. A high surface albedo (0.265) and large longwave radiation loss produced relatively low net radiation. Energy partitioning was dominated by sensible and ground heat fluxes with opposing diurnal asymmetry governed by strong diurnal variability in eddy diffusivity. The Bowen ratio was 2.53, which fell inside the range of other vegetated arid surfaces. Surface temperature gradients were strong both in the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 and in the substrate, with consistent lapse conditions by day and inversions at night. The wind regime included a moderate daytime regional wind which displayed Coriolis turning and weaker nocturnal slope flows.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1 mm dy−1) was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The diurnal pattern of AET indicates strong stomatal control. The desert greening effect of Haloxylon plantations provided atmospheric water and reduced sensible heat flux by up to 40%.  相似文献   
995.
996.
基于辐射的潜在蒸散量估算方法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气候区4个站的历史数据,选取8种基于辐射的PET估算方法,以FAO56-PM法计算的PET作为参考值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20 cm蒸发皿蒸发量对所有方法在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其结果表明,采用初始参数时,Hargreaves法在不同气候区估算的逐月以及多年月平均PET误差均较小,其它方法则产生较大误差.校...  相似文献   
997.
 全球气候变暖给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绿洲热场的变化严重影响绿洲的生态稳定性,利用遥感卫星影像来监测热场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采用Landsat7 ETM+热红外波段定量反演晴空状态下干旱区典型绿洲地表真实温度,运用影像叠加分析、直方图比对、缓冲区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剖面线分析方法,分析其热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绿洲热场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性,Moran’s I值为0.5489,z检验值为48.44,同时呈现出显著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 就全局而言,热场分布规律为水体温度<耕地温度<林草地温度<城镇温度<裸地温度<盐碱地温度,均温分别为21.65 ℃、27.86 ℃、35.59 ℃、36.52 ℃、40.06 ℃、42.07 ℃; 就局部而言,盐碱地温度低于周边裸地温度,盐碱地平均温度比周边300 m、900 m、1 500 m缓冲区裸地的均温分别低0.59 ℃、0.44 ℃、0.26 ℃。水体、城镇、盐碱地、裸地的温度波动较小,热力景观单一,热场分布均匀,而耕地和林草地的温度梯度大,热力景观复杂多样,热场分布极不均匀。绿洲荒漠交错带的面积较大,它可以降低荒漠对绿洲的热力侵蚀,对保护绿洲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热带气旋(TC)快速增强(RI)对我国影响大且预报难度较大,在常规观测资料稀少的海洋上,卫星探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RI TC内部结构变化的有效信息,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TC强度的变化规律.文中总结了静止轨道及极地轨道卫星上搭载的可见/红外扫描仪、微波成像仪、降水测量雷达、风场测量仪器、闪电成像仪和云雷达资料在TC RI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发展小卫星星座及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加强RI TC内部的降水、云微物理和风场等重要信息的时间演变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进一步研究TC RI的物理机制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9.
萘及烷基萘是原油和沉积有机质的重要组成。目前对于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随有机质成熟作用加深的演变特征鲜见报道。本研究选取松辽盆地杜601井嫩一段低熟黑色泥岩进行热压模拟生烃实验,采用两步柱色谱层析技术分离烷基萘化合物使其达到稳定碳同位素的在线准确测定,从而厘定有机质不同成熟阶段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布面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模拟实验温度点排出的一甲基萘(MNs)和二甲基萘(DMNs)各异构体具有相对一致的稳定碳同位素值,分别介于–29.5‰~–29.3‰和–30.9‰~–30.5‰之间,这可能与生烃过程中干酪根的非均一性裂解有关;三甲基萘(TMNs)各异构体之间稳定碳同位素值差异较大,介于–36.8‰~–31.1‰之间,这可能与生源效应有关;其中,1,2,5-TMN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偏轻,介于–36.8‰~–35.6‰之间,可能是细菌来源的藿类化合物降解及其芳构化的产物。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质热演化作用的加深,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介于0.8‰~1.4‰之间,基本在仪器测试误差范围之内,反映成熟作用所导致的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动力学分馏较小。因此,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可以成为油-源和油-油对比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000.
The development of a thin peat layer over metamorphic rock during the last cold stage in the Louisa and Melaleuca Plains and at Birch's Inlet, Tasmania, has recently been reported.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a numerical model on permafrost growth and decay, which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thin layer of permafrost for this particular depositional setting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old stage in Tasmania. The increase i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eat sediments under frozen conditions results in a preferred penetration of the cold winter wave (in comparison to the summer wave) into the subsurface.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calculations suggest the development of a several metres‐thick permafrost layer, even under slightly positiv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