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5篇
  免费   1041篇
  国内免费   1436篇
测绘学   3710篇
大气科学   885篇
地球物理   1187篇
地质学   3053篇
海洋学   1054篇
天文学   162篇
综合类   843篇
自然地理   142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404篇
  2021年   480篇
  2020年   489篇
  2019年   501篇
  2018年   349篇
  2017年   493篇
  2016年   500篇
  2015年   510篇
  2014年   514篇
  2013年   673篇
  2012年   544篇
  2011年   548篇
  2010年   457篇
  2009年   548篇
  2008年   589篇
  2007年   611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486篇
  2004年   465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343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211篇
  1997年   191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微烃渗漏遥感探测的机理主要是建立在烃类微渗漏异常地球化学表征和形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依据Schum acher(1996)和Saunders等(1999)提出的烃类微渗漏异常地球化学原理和模型,以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东部为研究区,以多光谱遥感和航空放射性遥感为探测手段,分别利用氧化铁指数(TM3/TM1)、亚铁指数(TM5/TM4)和黏土化指数(TM5/TM7)来识别Fe3 氧化物、Fe2 氧化物和有机质、黏土化和碳酸盐化的相对富集区,同时用矿物组合图像来增强显示上述信息。综合亚铁指数(TM5/TM4)分割图像、矿物组合图像、航放铀、钍、钾信息及钍归一化铀指数等信息,提取了研究区微烃渗漏地段。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两条Fe2 氧化物和有机质相对富集区带。一条为与库布齐沙漠走向近于一致的北部近东西向带,它与石油部门发现和描述的油气渗漏区域基本一致。另一条为泊海子—准召—新庙不连续的北西向带,它的北界与泊海子—准召断裂展布基本一致。在垂直中部北西向微烃渗漏带的剖面上,清晰显示亚铁指数(Fe2 )、航放测量铀(U)、钍归一化铀(Ud)为正异常;氧化铁指数(Fe3 )、航放测量总道值(Tc)和钾(K)、钍归一化(Kd)为负异常的特点。研究认为地表还原带是由油气微渗漏形成的,推测受断裂、裂隙带控制的、主要由油气微渗漏形成的还原带对东胜铀矿带形成聚集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2.
 遥感技术在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7月13日,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千将坪村发生特大型滑坡灾害后,利用先进的数字遥感技术,结合滑坡前 后的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地形图资料和野外所测的GPS控制点,制作出研究区滑坡前后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同时采用合理的图 像处理技术,获得了滑坡前后正射影像图。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滑坡,详细的对比解译滑坡前后的影像,分别 对滑体的滑动方向、距离和堆积体面积进行了定量计算,结合勘查资料估算出其体积约为1 500万方,综合地质学、灾害学原理和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等科学分析了千将坪滑坡的形成条件,认为千将坪在“7.13”滑坡之前为一特大型顺层古滑坡,而“7.13”滑坡 是古滑坡的大规模复活,三峡库区蓄水和降雨综合作用是促使滑坡复活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993.
《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在地理学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文俊 《现代测绘》2007,30(6):45-48
针对地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当前遥感图像处理的教学现状,提出了遥感图像处理课程在地理专业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框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并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做了重点介绍,最后论述了该课程在地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取得一些教改成果。  相似文献   
994.
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特别是热敏直接制版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是印刷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某种程度上说,CTP技术推动了数码打样技术的发展,数码打样设备成了CTP系统必需配备的关键设备。针对CTP技术和数码打技术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介绍与讨论,进一步对数码打样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另外,在CTP环境下,比较细致地分析和讨论了如何输出数码打样来模拟胶印效果,通过多次数码打样实验、数据分析与校正,最终数码打样与胶印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995.
阐述了基于遥感分类进行植被覆盖度提取的方法,分析了直接利用关系模型提取植被覆盖度的缺点,遥感分类可获得不同类型地物,此后关系模型分别提取,解决了直接利用关系模型提取中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996.
基于RS和GIS的大庆市湿地景观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2,1996,2001和2003年4期遥感影像,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2-2003年间大庆市湿地动态变化及成因,并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大庆湿地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①2003年大庆湿地总面积为4255.30 km2,相比1992年减少了413.35 km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显著,共减少了480.56 km2;②未来10年内大庆各湿地面积占大庆市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湖泊:7.862 3%、沼泽:8.633 7%、河流:0.823 3%、滩地:1.558 7%、水田:2.754 7%、库塘:0.317 4%.  相似文献   
997.
基于CART集成学习的城市不透水层百分比遥感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ETM^+遥感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CART集成学习的ISP遥感亚像元估算方法,将Boosting重采样技术引入CART分析中,用于提高ISP估算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ISP估算性能优于传统的单一CART学习算法,从ETM^+影像中估算的ISP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1,平均偏差为11.16%。  相似文献   
998.
"04·8"山东远距离台风暴雨成因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MM5,对由台风"艾利"和西风带冷空气相互作用造成的2004年8月26—28日山东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暴雨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艾利"台风外围的急流带在华东沿海到山东南部地区产生深厚的湿层和强水汽辐合,从而导致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干冷空气从高层入侵使降水区对流不稳定增强,并使不饱和湿空气达到饱和,对降水具有增幅作用;低层正涡度和辐合作用的加强,导致中尺度低涡的形成和暴雨中心的产生。  相似文献   
999.
焦作市的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并有不完全同步的特性,10℃以上活动积温为4653~4960℃.d,降水量为548.8~590.5 mm,主要分布在4-10月,日照时数2107.5~2444.9 h。近40 a热量资源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的热量资源明显多于前30 a,水分变化不明显,日照时数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A microscale three-dimensional (3-D) urban energy balance model, Temperatures of Urban Facets in 3-D (TUF-3D),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urban surface temperatures for a variety of surface geometries and properties, weather conditions, and solar angles. The surface is composed of plane-parallel facets: roofs, walls, and streets, which ar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identical square patches, resulting in a 3-D raster-type model geometry. The model code is structured into radiation, conduction and convection sub-models. The radiation sub-model uses the radiosity approach and accounts for multiple reflections and shading of direct solar radiation. Conduction is solved by finite differencing of the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 and convection is modelled by empirically relating patch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to the momentum forcing and the building morphology. The radiation and conduction sub-models are tested individually against measurements, and the complete model is tested against full-scale urban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nergy balance observations. Modelled surface temperatures perform well at both the facet-average and the sub-facet scales given the precision of the observations and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model inputs. The model has several potential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 calculation of radiative load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effective thermal anisotropy (when combined with a sensor-view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