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The vulnerability of spawning aggregations to exploitation varies among fisheries as a result of differences in the population-density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is behaviour. However, vulnerability to fishing is also influenced by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fish and fisher behaviours. Focusing on a fishery for the rabbitfish Siganus sutor at Praslin Island, Seychelles, we examined how catch rate varied across spawning and non-spawning habitats in relation to in situ population-density changes and other factors known to influence catchability. Catch rates in spawning habitat were disproportionate to density changes, being only fourfold greater than catch rates in non-spawning habitat, despite the fact that spawning-aggregation formation involved nine- to thirteen-fold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density. Catch rates in spawning habitat were also highly variable across the spawning season (0–23.4 fish trap-hour?1). Current strength was of similar importance to density as a catch-rate predictor, with the highest catch rates in spawning habitats confined to months with the strongest currents.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density-dependent catchability, othe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atch rates must be examined to avoid overestimation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populations to aggregation fishing. The dynamics of catchability at spawning sites can limit the ability of fishers to predict and maximise returns based on increases in fish density.  相似文献   
172.
某飞机空中加油系统试飞的摄像测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叙述了某飞机空中加油系统试飞任务的目的、意义、测试对象和测试内容、测试原理、设备组成、具体的实施步骤、测试结果及精度分析等。其测试方法正确、测试结果满足任务要求,确保了该任务圆满完成,对今后其他类似的测试任务具有推广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3.
采用美国著名战略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方法,通过对身处媒体巨变中的广西气象台影视广告环境的竞争性进行分析,提出了竞争对策。  相似文献   
174.
利用摄像机构建数码城市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将多张数码影像镶嵌拼接成“虚拟单像”的方法,解决了摄像机数码影像分辨率不高的问题,实现了城市建筑物、主要装饰物和地面景物的三维模型重建,对已有地形图而无合适航空影像的地区构成了数码城市模型,取得了有益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5.
徐春生 《气象》1996,22(10):19-22
通过对传统的视频制作系统、磁带式数字制作系统和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系统优缺点的分析和对比,提出了省、地级如何选择天气预报制作系统设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6.
气象部门素来有通过视频会议进行天气会商的传统,但受限于技术条件,多年以来天气会商只能在气象部门内网环境中进行。为满足用户基于互联网接入天气会商的需要,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于2019年建设完成了气象云会商系统。该系统依托国产的互联网视频会议产品,采用专有云方式进行了部署,并实现了与气象部门已有的基于H.323协议视频会议系统的融合对接。通过在多个云会商系统间设置友好企业方式,不仅满足了气象部门系统分级和属地化管理的要求,也极大的提升了跨部门会商联动的简便性。本文对该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其在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及气象部门迎战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也提出了下一步云会商业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7.
视频拼接是图像拼接的外延,在场景监控、目标识别等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视频拼接算法多要求视频间具有较大重叠区域且特征点匹配过程中只顾及图像几何特征,当处理交通监控视频时,会因不同摄像头之间重叠区域极小或主光轴之间夹角较大而导致无法拼接或图像变形较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交通监控视频图像语义分割及其拼接方法。首先,利用边缘角度二阶差分直方图算法自动识别多视频交汇区域的正射影像,并将其作为拼接背景图像;然后,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对正射影像和视频图像进行语义分割,提取图像中的交通专题语义;最后,以交通专题语义作为约束进行特征点匹配,将各个交通监控视频匹配至背景正射影像,实现监控区域视频拼接。采用山东省某市实际视频数据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重叠区域较小的监控视频,本文方法可获得较好地拼接图像,同时可有效提高特征点匹配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78.
在中国控制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疫情扩散与蔓延的大量科学实践活动基础上,从人地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观点出发,提出了各种致病因子在人地互动过程中转移路径的逻辑模型,进而又提出了控制SARS疫情发展的人地互动逻辑模型。从后一个模型出发,把中国SARS疫情的发展规律归纳为5种传播模式,即异类病毒转移传播模式、家庭和社区接触传播模式、医院和门诊感染传播模式、市内随机扩散传播模式和飞点跳跃跨区传播模式。其中,跨区传播模式的影响最广泛、危害最巨大、控制起来最艰巨、复  相似文献   
179.
视频会议系统在地震应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将地震现场的图像与声音实时地传输到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采用了一套点对点的视频会议系统。地震现场配备一台卫星终端,并在电脑上加装了视频采集压缩卡和Picture Tel公司的视频会议系统卡,即组成一套简易便携可靠性高的现场图像传输系统。卫星终端提供64kbps的高速卫星通道,使用MPEG1压缩格式,配合数字摄像机将现场的震情、灾情与社情传输到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为政府做出切实有效的应急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0.
似图形图像序列压缩编码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远程炒股、远程教学和远程协同工作中的计算机屏幕共享问题,提出了一种对似图像序列进行无损压缩的编码方案。首先将似图形图像转化成索引图像,然后对索引图像序列进行帧间行程编码和自适应预测Huffman编码,最后再对码流进行LZ77编码。实验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压缩似图形图像序列,与一般的无损图像编码方案相比,明显地提高了图像的压缩效率,压缩比可达到80:1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