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158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247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51.
垂直指向法标定是双偏振雷达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标定有效方法的一种,可以订正ZDR测量误差,提高雷达数据的质量。本文基于双发双收模式的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系统,通过分析雷达硬件系统和垂直指向法标定的数据,诊断了观测数值的一些质量问题,初步判断是方位旋转关节损坏而导致ZDR的数值在某一固定区域上出现较大偏差。更换新的方位旋转关节后,对比处理问题前后的垂直指向标定数据证明能有效解决此问题。最后,经过多次试验分析表明,当垂直指向法标定在回波强度为25.5~30.5dB之间的中等范围稳定的层状云降水情况下使用时,其标定的数据能有效订正系统ZDR偏移量。  相似文献   
152.
陈中钰  徐晓莉 《气象科技》2018,46(3):462-467
基于L波段探空综合观测的逐秒数据制定了秒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对每次探空综合观测结束后的秒级数据文件进行大段数据缺失检查、瞬时值检查、施放点订正检查、放球时间订正检查、高度差检查、气温变率检查、气压变率检查、相对湿度变率检查、仰角变率检查、方位角变率检查、斜距变率检查、升速检查、终止点检查和僵值检查。通过该方法对四川2016年探空秒级数据文件进行质量控制,发现该质量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检查出L波段探空综合观测秒数据的错误。质控结果表明:通过高度差检查的放球次数仅有1105次,通过斜距变率检查的放球次数有2221次,方位角变率检查、气温变率检查、仰角变率检查有六至七成的通过率,施放点订正检查、放球时间订正检查、湿度变率检查有近九成的通过率,剩余检查通过率在九成以上。综合总的可疑信息数量和全年平均至1次放球提出的疑误数量,探空秒数据中不正常斜距出现频率较高,雷达计算高度与压高公式计算高度超阈值情况较多,其它检查发现的疑误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53.
从仪器原理、传递函数和观测数据等方面分析目前在网进行1 Hz采样的VP型垂直摆倾斜仪在2~60 s周期内的频率特性,认为该仪器可以观测到频带内的信号变化,但因处于过渡带,观测幅度较真实幅度削弱约20~40 dB。对VP型垂直摆倾斜仪观测频带进行拓展,使2~60 s周期内的观测信号由之前的过渡带进入到仪器的通频带,结果与相同采样率的其他定点形变仪器的观测效果相同,将地倾斜观测量转换为加速度表达后,其幅频特性符合全球地震背景噪声模型。改进后的VP型垂直摆倾斜仪对于远距离震级不大的同震体波震相记录效果略优于改进前,但受地脉动影响,在识别非地脉动信号时需要采用更精细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54.
刘平  杨军红 《岩矿测试》2008,27(1):33-36
使用可见光谱数字化自动分析系统对铁基合金中铬元素可见光谱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了铁基合金中铬元素的Cr 520.60 nm和Cr 534.58 nm分析谱线组的特征,并制作了数字化彩色图谱。探索了铁基合金中铬元素的数字化分析技术,结果可用于铁基合金中铬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牌号鉴别。  相似文献   
155.
单变量特征选择的苏北地区主要农作物遥感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识别多源特征综合和特征优选是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精度的关键技术。农作物遥感识别中,识别特征的相对单一和数量过多均会导致作物识别精度不理想。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采用分类与回归树(CART)算法来生成分类树,结合了bagging和随机选择特征变量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分类方法。单变量特征选择(univariate feature selection)能够对每一个待分类的特征进行测试,衡量该特征和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得分舍弃不好的特征,优选得到的特征用于分类。本文基于随机森林和单变量特征选择,利用多时相光谱信息、植被指数信息、纹理信息及波段差值信息,设计多组分类实验方案,对江苏省泗洪县的高分一号(GF-1)和环境一号(HJ-1A)影像进行分类研究,旨在选择最佳的分类方案对实验区主要农作物进行识别和提取。实验结果表明:(1)多源信息综合的农作物分类精度明显高于单一的原始光谱特征分类,说明不同类型特征的引入能改善分类效果;(2)基于单变量特征选择算法的优选特征分类效果最佳,总体精度97.07%,Kappa系数0.96,表明了特征优选在降低维度的同时,也保证了较高的分类精度。随机森林和单变量特征选择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遥感影像的分类精度,为农作物的识别和提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6.
KOMPSAT3(阿里郎三号)卫星携带高分辨率0.7 m全色和2.8 m多光谱有效载荷,回访周期短,覆盖范围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干扰、云折射等物理因素的影响,造成波段之间在局部区域图像上发生非线性几何畸变,导致多光谱假彩色合成数据产生重叠现象,严重影响多光谱数据质量。本文针对在极端条件下产生的图像局部非线性几何畸变现象,探索国内外各种波段间配准方法,研究发现基于华浩超算平台的几何精校正算法能很好地达到波段间配准效果,消除了多光谱假彩色合成数据的影像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157.
以国产高分一号2 m全色、8 m多光谱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选择廊坊市文安县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坑塘信息精确提取问题,采用单波段阈值法、监督分类法、面向对象方法等进行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面向对象方法,结合运用遥感影像光谱、纹理、形状等特征,分析坑塘与其他地物之间的差异,最终实现坑塘信息的精确提取。  相似文献   
158.
何世海 《地震》1997,17(4):380-388
高大建筑物(如电视塔等)在外力作用和自身老化过程中出现的形变和振动频率特性变化的监测,是灾害预测和工程检验的重要内容。具有测站移动坐标系的超长摆观测系统,可以胜任这一超宽频(0~100HZ)振动和挠曲综合观测要求。文中导出超长摆观测方程xi=-(R~2_iQ~2_s+P~2_i-2R_iQ_sP_icosγ_s)~(1/2)Xmsin(ωt+θ_i)并论证了在相应参数选择下,此系统具有足够的振幅放大系数(S_i≥0.8)和振动周期观测覆盖范围;对超低频一永久形变也具有真实的监测能力(S_i=P_i);具有监测频带宽、动态测量范围大、无漂移、抗干扰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9.
本课题以可见光黑白航空像片为主要信息源,对陕西神府煤田新民烧变区进行了1:5万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圈定了该区烧变岩分布范围及煤层自燃边界线。文中着重介绍了遥感调查煤层烧变区的技术方法与工作成果。调查区为煤层自燃死火区。调查首先从烧变岩的基本地质特征入手,划分了烧变岩的宏观类型,确定了烧变岩的主要形成时代,探讨了烧变岩的形成机理;第二,根据掌握资料选取已知区,研究烧变岩及煤层自燃边界线的影像特征,建立初步解译标志;第三,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煤层自燃边界线的遥感调查,并对解译标志进行补充、修改与完善。在调查中,解译与调绘相结合,遥感与地面调查方法相结合,最终圈定了区内各煤层的自燃边界线,并经钻孔验证,精度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60.
Hideo  Takagi 《Island Arc》1992,1(1):92-102
Abstract Mylonites along the Median Tectonic Line, southwest Japan commonly contain shear bands comprising S(-C)-Ss fabrics. This paper stresses the lithologic control on the orientation, dime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ear bands by comparing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hear bands in different rock types (P mylonites, F mylonites, micaceous phyllonite and quartzose phyllonit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α angles (average 21–24°) between Ss and S toward the centre of the shear zone (viz.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mylonitization) 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S-C relationship in a narrow sense.
The generation of the composite planar fabric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different strain partitioning models: S only type without any slip surface (model A); S-C type (model B); S-Ss type with Ss-slip precedence (model C), and S-Ss type with S-slip precedence (model D). Model C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is similar to the model for the generation of Riedel shears in brittle shear zones. An unstable slip between porphyroclasts and the matrix during ductile flow can easily initiate shear bands. Formation of a composite planar fabric is initiated according to model A, followed by model C in conditions of increasing strain, and then model D when the angle between S and the shear zone boundary becomes small enough (α/2 = 10°) to produce S-slip. Thus the generation of the shear bands probably begin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shear deformation and continues until the latest st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