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凡涉国界图件(国内部分地区、全国、世界部分地区、全球)必须使用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服务提供的底图(下载网址:http://bzdt.ch.mnr.gov.cn/index.jsp),所用底图边界要完全无修改(包括南海诸岛位置和相对大小),原图中数字比例尺更换为线段比例尺,南海诸岛小图中含主图部分应包含主图中的专业评价内容,"南海诸岛"等字样不能压九段线或者任何小岛。最后,并须在图题下注明"注: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xxxx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相似文献   
2.
王涛  武友德  李君  叶帅  崔红茶 《热带地理》2022,42(7):1050-1060
“人类世”以来,南海海域因周边或域外大国等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使地缘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中国海洋权益不断遭受限制、挤压和挑战。文章从自然和社会基因子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出发,以地名为逻辑起点划分古代-遗传形地名DNA、近代-变异形地名DNA和现代-复合形地名DNA三种类型,构建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海域地名是在自然基因子系统和社会基因子系统交互耦合作用下形成的。2)因果关联作用下,南海诸岛海域地名遵从“主人―他人―主人”的历史演变规律,导致地名基因在转录和表达上呈现遗传、变异和复合的过程;建构作用下,周边或域外大国以非法手段构建多边争夺南海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新型地缘关系。3)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基因在转录与表达上是空间与物质显性基因和理念与历史演变隐性基因的交互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龚乐群 《东北测绘》2001,24(1):45-46
提出了并探讨了管线修测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孙冬虎 《地理研究》2000,19(2):217-224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英美等国在我国南海海域的测绘活动,给这里的岛礁留下了一大批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名称。文中论述了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对我国三次公布官方名称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处理南海地名问题的缺陷,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名作为一种既可悟又可视的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保留,为了延续南海蓝色地名文化,以南海诸岛地名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在建立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编码信息链和基因谱系的基础上,构建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DNA双螺旋仿生模型。研究发现:(1)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类似于时空演化下的“遗传”优势,表现为基因信息链上自然类基因与人文类基因的融合,凸显中国多元文化基因的优势;(2)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谱系呈现独特的“琼人俗名”根性四维,印证了南海渔民在渔业生产和航海实践不断发展进程中海洋文化的赓续;(3)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分长时性遗传形DNA、暂时性变异形DNA和韧性复合形DNA,显示了中国地名文化景观基因母链DNA在遗传和表达上“名从主人”的原则。本文研究可为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信息有效传承和存储,以及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与安全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基于Micro Station环境开发的编制规划设计条件附图的量算面积的软件,该软件可以保证量算面积的准确,大大减少工作量,提高内业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白俊萍 《山西地质》2014,(5):102-103
本文简述成果地质资料附图汇交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对各类地质资料汇交过程遇到的图面字体变大,线宽变粗,区功能失效,缺少系统库;纸质图件偏色严重,内容不全;输出图片分辨率达不到300dpi,填充图案反向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以保证汇交地质资料的质量,为实现地质资料社会化信息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孙靖国 《地图》2014,(2):130-131
清朝入关以后,经过多年战争,将明朝的全部疆域纳入清朝的统治之下.在此基础上,清朝前几任君主一直向四方用兵,平定各个割据政权,到清代中期,中国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统一国家,获得了空前的统一与稳定.在疆域拓展的同时,清朝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君主在欧洲传教士的协助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地测量,并绘制出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皇舆图》、《乾隆内府舆图》等地图.  相似文献   
9.
《西部资源》2012,(4):71
据古籍籍记载,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我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一、东汉班固(公元32—92)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已有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各国的记载。书中完整描述了自广东徐闻出发,经南海,历数国,远至今日印度东南部的康那弗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航行路线。二、三国时期。公元226年,东吴孙权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航经南海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根据经历所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张耀光  刘锴  刘桂春 《地理科学》2012,(9):1033-1040
南海诸多岛礁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领土,南海九条断续线是中国海域疆界线。南海九条断续线的形成与演进,既是重要的海洋地缘政治问题,也是维护国家主权权益和岛礁保护与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南海断续国界线形成的历史线索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尚未拓展的领域。地图是国际上确认领土的一种证据,除了用文字进行阐述外,着重利用地图本身特有的功能来反映这条界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条疆界线的形成分为雏形期、形成期、成型期3个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出现在南海的中国海上疆界线的时期,为疆界线形成的雏形期;20世纪30年代为南海疆界线的形成期;20世纪40~50年代,为南海海域疆界线的成型期。从以上时期的地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到这条海上疆界线的"连续线"和"断续线"2种画法。同时从地图发展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这条疆界线由11条线演变成为现今的9条线。这条海域疆界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说明了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内的岛礁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是中国海上国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