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93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天气的风云变幻时刻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影响着科学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一切活动。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与气象的关系,主要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司马法》《吴子兵法》中的军事气象思想,即怎样利用风、雨等气象因素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692.
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代用资料,重建了1632年华北地区暴雨洪涝事件的雨情、水情、灾情等,从而识别出1632年8月河南地区暴雨事件的时空范围,并与有器测记录的2021年河南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对比。1632年华北地区大规模降水始于7月17日,从6月18日—11月11日,整个华北不同区域皆存有长时间降雨记录,且有多次强降水记录,造成黄淮地区雨涝,并使得黄淮交溃,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梳理降水和洪涝的过程,区分了本地降水与客水的分布。将1632年8月河南暴雨洪涝与2021年7月河南极端降水事件对比发现,强降水位置相似,降水前后都有两个台风输送水汽,且1632和2021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皆受到拉尼娜的影响,整体偏涝。  相似文献   
693.
王树连 《地图》1999,(1):45-48
秦汉时期,在政治上,我国封建制度确立并获得大发展,在科学技术上,我国古代各个学科奠定基础并初步形成体系。在这种大好的宏观背景下,测绘理论和测绘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测绘体系的基本框架。地图制图技术已经完成了由古代示意性绘图向精细绘图的历史性转变。在制图理论和制图工艺上逐步走向成熟,为晋代制图学家裴秀系统地提出独具特.色的制图理论框架——制。图六体奠定了基础。地图是疆域的缩写,是皇权所至的象征。作为大一统的秦汉王朝,十分重视地图的测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汇集六国的测绘资料,编绘了囊括…  相似文献   
694.
卜庆华 《地图》2009,(2):20-24
如果从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郡县制算起,我国的行政区划已经历近三千年的漫长历史演变。 地图上,行政区域边界只是一条细细的、由小圆点和不长的线段相连接的标识;生活中,人们却很少从思想中眺望边界的山水,也不太容易在实践中体会和触摸它。偶尔在火车上听到广播员介绍列车正经过某某大河,进入到某某大省境内,在朦胧中完成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的界线跨越,这是许多旅人对边界概念的模糊记忆。  相似文献   
695.
陈西御 《地图》2009,(5):50-57
中国自古以米疆域辽阔,地分南北,说的话自然也有南腔北调。上古以降,神州大地的语言、方言分歧就十分严重。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地方人口中的“虎”,到了长江中下游的楚国某些地方就得叫“於菟(读音wutu)”。语言的差别动辄十万八千里,当时中国各地的人怎么交流?很显然,有一种天下人部能听、说的共同语存在。这种共同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到了今天,就是我们耳熟能洋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696.
杨帆  何凡能  李美娇 《地理研究》2020,39(7):1667-1679
历史草地面积重建作为历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区域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但受研究客体特性与重建资料多寡的制约,目前无论是数量估算上还是空间格局重建上均非常薄弱。本文试图在客观把握中国西部地区历史草地变化趋势与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现代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和潜在植被数据,确定土地垦殖前草地植被潜在分布范围;并结合历史耕地网格数据,构建以间接扣减为核心的草地面积重建方法;重建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区过去300年的草地网格数据。结果表明:土地垦殖前,案例区草地覆被率高达40.87%。受土地垦殖的影响,在过去300年草地面积呈持续减少的态势。草地面积由1661年的1.11亿 hm2下降到1980年的1.03亿 hm2,并经历了1661—1724年的急剧减少、1724—1873年的缓慢减少和1873—1980年的快速减少三个时段,草地年均减少量分别为4.76万 hm2、0.75万 hm2和3.38万 hm2。在空间上,研究时段内草地垦殖区呈现出由甘肃、宁夏向青海、新疆转移的特点。以历史文献资料和1980年遥感草地网格数据为基础,对重建的草地数据开展了可靠性评估。评估显示,重建结果能够较好的再现草地变迁过程。本文构建的重建方法可被用于中国西部地区长时段的草地面积重建。  相似文献   
697.
乡土培田     
伊瑜 《地图》2010,(1):106-111
<正>培田民居,位于福建省闽西山区,是一座拥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及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拢屋相媲美,也是客家建筑文化经典之作,被喻为"辉煌的客家庄园"。30幢明清时建造的  相似文献   
698.
李继勇 《地图》2010,(4):78-86
三国的刀光剑影早已黯淡,却留下许多直指人心的记忆和丰富的历史资源。当新版《三国》再度激起人们心中蜇伏已久的英雄梦想时,我们决定出发,从脍炙人口的典籍出发,寻踪三国,用行走抚去岁月积尘的蒙蔽,试图打捞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和渐行渐远的豪情。  相似文献   
699.
陈平 《地图》2019,(4):126-133
木渎古镇中有一条古老的小河缓缓流过,名叫“香溪”。传说当年西施和宫女们每日用香料沐浴,浴后之水倾入河中,从灵岩山流淌到木渎镇,满河生香,故名香溪。流淌千年的香溪,见证了古镇的繁华,也陪伴她历尽岁月的沧桑。到了明清时期,木渎镇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拥有私家园林30多座,被誉为“吴中第一镇”。如今,古镇上几座主要的园林庭院都分布在香溪沿岸的老街上,从西到东依次是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和榜眼府第。  相似文献   
700.
山东的地图绘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国家科技的进步而发展。从莒县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陶片上可以看到,先人已用图像表示地理景观。现嘉祥县武梁祠中保存完好的东汉时期画像石上伏羲与女娲执规、矩的图像,是中国逾千年不朽的石刻艺术魂宝,表现出了劳动人民对人类始祖执测量工具开天辟地、定天下方圆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