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87篇
  免费   2678篇
  国内免费   4262篇
测绘学   2020篇
大气科学   3684篇
地球物理   1965篇
地质学   5106篇
海洋学   3378篇
天文学   299篇
综合类   835篇
自然地理   1240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597篇
  2022年   638篇
  2021年   745篇
  2020年   582篇
  2019年   719篇
  2018年   533篇
  2017年   518篇
  2016年   559篇
  2015年   700篇
  2014年   1027篇
  2013年   886篇
  2012年   1004篇
  2011年   928篇
  2010年   785篇
  2009年   886篇
  2008年   827篇
  2007年   920篇
  2006年   868篇
  2005年   643篇
  2004年   591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383篇
  2001年   427篇
  2000年   365篇
  1999年   303篇
  1998年   255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郑浩 《测绘通报》2007,(1):68-70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期望在数字地图产品的应用中能够突破以图幅为单位的管理机制,实现对数字地图产品的自动拼接和裁剪,实现对3维可视场的无级缩放和无缝漫游等功能。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基于数据库的任意区域的拼接和裁剪技术实现是其中的关键。仅针对DEM的拼接和裁剪方法进行一些粗浅的尝试,提出基于数据库的任意区域DEM拼接与裁剪的实现思路和具体过程,以及针对不规则三角网(TIN)的裁剪方法。  相似文献   
992.
相对差分GPS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其精度高、速度快、经济方便等优点,在布设各种形式的控制网、变形监测及精密工程测量等诸多方面都得到迅速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美国的SA和AS政策,使其精度下降,因此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其精度,本文就此问题给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以第5次人口普查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模型,得到广州市海珠区各街区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可达性空间分布,并详细分析了医院等级系数对可达性指数的影响,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05年与2006年冬季欧亚大陆的气温和东亚冬季风的差别及其与北半球准定常波活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偏低,东亚冬季风偏强;而2006年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偏高,出现暖冬,东亚冬季风偏弱。分析结果还表明,这两年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差别不仅是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变异所造成,而且是由于北极涛动(北半球环状模)的变化所造成。并且,作者还从这两年冬季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差异,在动力理论上进一步讨论了这两年冬季北半球气候和东亚冬季风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2005年冬季北半球行星波活动为低指数,准定常行星波在高纬度往平流层传播加强,而往低纬度对流层上层传播减弱,造成了行星波E-P通量在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合加强,而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散加强,引起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锋急流减弱,而副热带急流加强,这有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东亚冬季风增强;相反,2006年冬季北半球行星波活动为高指数,准定常行星波在高纬度往平流层传播减弱,而往低纬度对流层上层传播加强,造成了行星波E-P通量在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散加强,而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合加强,引起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锋急流加强,而副热带急流减弱,这不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东亚冬季风减弱。  相似文献   
995.
利用1971~2000年逐月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同化资料(Carton等,2004)、1980~2000年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Kalnay等,1996)探讨中部型(暖海水首先出现在120°W以西)和东部型(暖海水首先出现在120°W以东)El Nino事件赤道纬向风应力及洋流的异常变化与暖海水信号的传播特征。研究指出:(1)中部型和东部型El Nio事件发生时,太平洋上赤道海表最大西风应力距平在西太平洋地区都有显著的东传现象,但中部型El Nio事件西风应力距平强度强,造成西太平洋赤道表层的东向流可达东太平洋地区,这类El Nio事件强度偏强。(2)中部型El Nio事件,赤道表层洋流辐合区及其下沉运动由西太平洋向东太平洋传播,辐合下沉运动抑制了深层冷海水上翻,西太平洋暖水能够传到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赤道表层洋流辐合区及其下沉运动的东移有关。(3)东部型El Nio事件西太平洋赤道表层洋流辐合区及其下沉运动没能直接传到东太平洋地区,东太平洋暖水形成与局地(120°W以东)辐合下沉运动抑制深层冷海水上翻有关;东部型El Nio事件暖池次表层的暖水,不是沿着西太平洋赤道次表层向东传播到东太平洋地区,而是由南太平洋西边界流将暖池海水带到40°S左右的西风漂流区,再由西风漂流平流到东太平洋。  相似文献   
996.
金秋9月,沙漠气象研究所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季节,研究所申请的2007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批3项,其中面上项目两项,分别是何清研究员主持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和杨莲梅主持的《新疆夏季旱涝与西亚副热带急流Rossby波活动的关系研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为李军主持的《新疆北部光温湿变化的精细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极苔原和海冰地区边界层物理过程的观测研究",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质疑、答辩和验收.  相似文献   
998.
基于DEM的遥感数据复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遥感数据复原新方法。此方法将地形因子作为最主要的作用因子,不考虑卫星传感过程中的随机影响。首先,根据基础地理数据,按其等高线层生成DEM; 然后,利用DEM,通过实测样点、DEM和经过纠正的遥感数据的信息融合,进行遥感数据中像元样点的坡度、坡向分析,建立DEM与遥感信息的相关关系模型,以数学统计方法描述地形因子对遥感数据的作用机理; 最后,进行逐像元的遥感信息复原(归一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信息复原效果,可消除或减少地形对遥感数据的影响,增强遥感技术在山区复杂地形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9.
河南内乡——淅川地区具有一完整的边缘成矿体系。应用边缘成矿理论,通过野外对该区控矿要素的实际调研和室内对比分析,提出了豫西南内乡——淅川地区边缘成矿体系的新认识。一级成矿边缘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边缘对接处(山阳——西峡断裂带两侧),控制了两个跨省大型成矿带的形成;二级成矿边缘为区域深大断裂边缘,控制区域成矿带形成;三级成矿带边缘为岩体边缘、次级断裂带边缘和地层交界面等,控制矿田、矿床的形成;四级成矿边缘为岩体边缘不同岩相分界面、不同岩性层间面和构造形态、产状变化处。不同边缘交叉、叠合地段是成矿最有利地段。研究表明,边缘成矿体系的形成与地质异常事件密切相关,板块活动、区域构造、火山、岩浆侵入、沉积环境演化是边缘成矿体系形成的主导因素。根据边缘成矿规律进行了成矿预测,指出主要找矿方向和有利找矿区段(靶区)。  相似文献   
1000.
记述了新生代深海冷水碳酸盐泥丘近期的9个重要研究事件;总结了冷水泥丘具有全球海洋(大陆斜坡为主)分布、形态各异、冷水枝状珊瑚构筑泥丘的特点;介绍了冷水泥丘形成的(地质流体渗流和微生物作用)内因及(海底牵引底流作用)外因两种主要观点.对2005年IODP 307航次实施的北大西洋Porcupine Seabight冷水泥丘大洋钻探工作初步成果进行了编译,公布了中国科学家在碳氧同位素方面的初步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上新世中期以来的2 Ma里冷水碳酸盐泥丘启动和发育过程中存在2次碳氧同位素偏移事件(Ⅰ和Ⅱ),碳氧同位素偏移事件Ⅰ与泥丘的启动相呼应,暗示北大西洋古海洋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可能与北极冰盖极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