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6篇
  免费   1594篇
  国内免费   2684篇
测绘学   570篇
大气科学   5546篇
地球物理   844篇
地质学   1285篇
海洋学   1204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289篇
自然地理   667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57篇
  2022年   265篇
  2021年   335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364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453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424篇
  2009年   442篇
  2008年   427篇
  2007年   447篇
  2006年   393篇
  2005年   392篇
  2004年   394篇
  2003年   354篇
  2002年   360篇
  2001年   363篇
  2000年   270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218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5篇
  1955年   2篇
  1952年   2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在文[9,10]关于西北太平洋海面动力地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该海域表层密度流进行了初步探索,特别是用0.5×0.5°方区多年船测资料,对西北部边界流一黑潮进行了专门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面密度流模式与主要由风驱动的大洋总的环流模式基本一致。据研究结果,对文[9]给出的海面动力地形和全球海面动力地形的某些特征作出了解释。另外,还就卫星测高确定大洋环流的局限性和若干概念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52.
南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本文用一个两层模式,对黑潮在南海海盆中诱导出现的环流现象进行机制性的模拟.文章表明南海环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东沙群岛附近存在约280d的周期性的气旋涡系统的盛衰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外的西(西南)向海流实际上是气旋涡南侧的循环海水再向北流动的再循环水,并指出该海流具有很强的斜压性;文章还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黑潮入流有可能向西侵入南海北部,从而形成反气旋式的套状流结构.  相似文献   
53.
关于台湾-对马-律轻流系的结构及其与黑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4.
研究流形上的聚类分析,针对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引入了流形概念,提出1种基于流形的密度聚类算法,该方法将流形的概念与聚类相结合,可以适用于样本为复杂分布的聚类。文中通过实例证明此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5.
南中国海定常环流的一种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南海是我国沿海最大最深的海域,中外学者曾作过一些研究。徐锡祯等用动力计算方法研究了南海的水平环流,首次给出了整个南海海域四个季度各层次的平均密度流图(如图2A、2B均引其动力计算结果)。该文给出的500米层(即中层)的环流与表层基本一致,并说明了南海环流有着较大的深度,至少在800米层的深度上,环流运动依然清晰可见。其动力计算的速度零面选为1200分巴。  相似文献   
56.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or the past 160 ka using the Uk37 paleothermometer from the core MD01-2392.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glacial times (MISs 6 and 2) and interglacial times (MISs 5.5 and 1) are 2.2~2.5 ℃. Younger Dryas even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was documented in both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δ18O and SST records. After MIS 5.5, SSTs displayed a progressive cooling from 28.6 to 24.5 ℃, culminating at the LGM. During this gradual cooling period, warm events such as MISs 5.3, 5.1 and 3 were also clearly documented. By comparison of SST between the study core and Core 17954, a pattern of low or no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and high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s was exhibited.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uch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t the glacial than at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Spectral analysis gives two prominent cycles: 41 and 23 ka, with the former more pronounced, suggesting that SSTs in the southern SCS varied in concert with high-latitude processe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相似文献   
57.
用多元分析法研究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氨基酸地区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贝克曼System6300氨基酸分析仪检测了7个地区泥蚶群体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并利用多元分析法对这些群体的氨基酸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泥蚶群体中,乐清和韩国群体间的氨基酸含量差异最小,汕头群体与其他6个群体间的氨基酸差异程度最大。通过软件分析,构建3个能反映氨基酸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0.138%、23.332%和15.619%,累计贡献率高达89.089%。  相似文献   
58.
59.
陈祥锋  刘苍字等 《海洋工程》2001,19(3):96-101107
选取连云港南部近岸带南北不同岸滩4个典型断面的样品点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研究区控制泥沙交换和冲淤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为潮流作用和潮流波浪混合作用,据此,尝试建立冲淤变化的协方差数学模型,经过对计算结果显著性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研究区域的冲淤趋势为、整体冲淤平衡,局部略有冲刷”,从北到南,依次出现淤积平衡,冲淤平衡,冲刷平衡三种较为稳定的自然冲淤环境。  相似文献   
60.
李孟植 《海洋预报》2007,24(3):40-45
利用气象海洋数据资料和卫星遥感图片,分析研究了2005年第16号热带气旋"韦森特"(VICENTE)的特征,从最先的初始扰动到自身环流的分裂发展重组过程,以至当时周围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发现该热带气旋活动过程具有很多特性。对其移动过程进行的综合分析表明,只要存在合适距离等一定有利的条件,弱的两个涡旋之间完全可以发生强的作用力,高空辐散场的抽气作用对气旋的发展有极好的作用,所得的结论可对今后的预报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