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63篇
  免费   3246篇
  国内免费   5776篇
测绘学   1061篇
大气科学   6850篇
地球物理   1617篇
地质学   8173篇
海洋学   2254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1109篇
自然地理   1952篇
  2024年   186篇
  2023年   653篇
  2022年   798篇
  2021年   792篇
  2020年   717篇
  2019年   794篇
  2018年   580篇
  2017年   613篇
  2016年   589篇
  2015年   712篇
  2014年   1098篇
  2013年   950篇
  2012年   974篇
  2011年   954篇
  2010年   969篇
  2009年   940篇
  2008年   901篇
  2007年   874篇
  2006年   795篇
  2005年   785篇
  2004年   661篇
  2003年   693篇
  2002年   644篇
  2001年   683篇
  2000年   490篇
  1999年   478篇
  1998年   493篇
  1997年   494篇
  1996年   499篇
  1995年   464篇
  1994年   406篇
  1993年   328篇
  1992年   291篇
  1991年   259篇
  1990年   206篇
  1989年   161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0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4篇
  1944年   2篇
  1933年   2篇
  1926年   2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2007年汛期AREM模式降水预报效果检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颖 《湖北气象》2007,26(4):372-380
过对2007年6~8月AREM模式降水预报做不同时效、不同区域的TS评分对比,比较AREM与T213、JAPAN三个模式降水预报TS评分,并对AREM模式2007年汛期主要降水过程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分析,从而获得AREM模式2007年汛期降水预报效果和特点,结果表明:(1)从AREM模式不同时效降水预报TS评分对比可知,对长江中下游区域,AREM模式12~36 h预报效果好于0~24 h预报,24~48 h效果相对较差,对华南、华北、东北、西南东部区域的降水,AREM模式预报效果均随时效延长而减弱。(2)由AREM模式对不同区域降水预报TS评分的对比可知,AREM模式(各预报时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各量级降水预报的TS评分均高于全国范围的TS评分,西南东部(各预报时效)小雨(以上)量级TS评分均为各区域最高,但中雨以上各量级TS评分均低于全国范围,其他区域无稳定的预报特性。(3)从AREM、T213、JAPAN对长江中下游地区12~36 h降水预报TS评分对比可知,三个模式小雨(以上)量级降水的TS评分基本相当,对该区域暴雨、大暴雨强降水中心的预报,AREM好于T213,JAPAN相对较差,随量级增加AREM预报优势表现更为明显。(4)对2007年汛期6次个例分析可知,AREM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尤其是江淮流域的大范围强降水过程预报效果较好,对暴雨、大暴雨中心的预报较T213和JAPAN有明显的优势,但对小范围、局地强降水过程的预报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932.
对2004年7月湖北省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004年7月17~19日发生在湖北省中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过程发生在由梅雨期向盛夏期过渡的时段。主要影响原因为高层干冷气流和低层暖湿气流在湖北地区交汇形成层结不稳定,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及各种中尺度系统造成的强烈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933.
采用站点观测和EC、EC订正场(ECR)、CMA_3KM、SWC_3KM模式12~36 h降水预报资料,基于TS评分、SAL检验等指标,对2022年汛期四川多模式降水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SWC_3KM有雨日数预报最接近实况分布,EC模式雨日空报最多且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尤为显著,EC模式大雨日数预报优于其余模式。(2)BS评分显示EC模式大量级降水预报偏干,其余模式均以湿偏差为主。TS评分暴雨量级各月均以ECR预报最优。(3)个例评分对比,ECR预报效果最稳定,过程最高TS评分次数最多,SWC模式次数最少。(4)ECR个例预报降水强度及雨带位置、走向与实况最接近,EC模式预报偏弱。SWC_3KM模式强降水雨带位置预报在盆地西北部和凉山州北部参考性较高。CMA_3KM和SWC_3KM模式预报大量级降水在高海拔地区存在较大范围空报。  相似文献   
934.
基于2020年7—8月西南区域高分辨率模式输出的物理量因子,以及四川省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在分区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小时降水订正,检验该方法在本地的可用性。结果表明:(1)建模前,对全省进行分区有利于改进大量级小时强降水预报。(2)随机森林模型得到的小时强降水分布整体趋势与原模式一致,对模式未预报出的小时强降水也有一定反应,且实况未出现小时强降水的区域订正后量级有所减小,但仍存在大量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空报较多的情况。  相似文献   
935.
使用ERA5、ERA-Interim和FNL 3种常用再分析/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2006年8月14日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次高原涡活动进行数值模拟,在评估不同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高原涡的模拟能力基础上,利用涡度收支、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方程,诊断分析高原涡生成过程中的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使用ERA5和ERA...  相似文献   
936.
沙尘气溶胶对西北地区植被遥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张杰  郭铌  郝志毅 《高原气象》2006,25(1):116-122
选取扬沙—浮尘天气发生中、后的对地观测卫星EOS-MODIS数据,利用6S辐射传输模式对该卫星资料进行大气订正,分析了沙尘气溶胶对沙尘多发区的西北地区植被指数(VI)遥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晴空天气得到的反射率相比,沙尘使红光通道反射率ρ1、近红外通道反射率ρ2和蓝光通道反射率ρ3均增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最大值为0.246。抗大气植被指数ARVI也有所降低,降低最大值为0.231。应用晴空天气条件下的资料,建立了西北干旱区ARVI与NDVI之间的线性关系,并证明了在沙尘天气条件下,利用ARVI计算NDVI的方法,所得的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937.
利用MODIS资料遥感水体上空气溶胶粒子尺度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冯建东  黄艇  陈长和  张武 《高原气象》2006,25(1):110-115
利用卫星探测辐射的光谱依赖性来反演大气气溶胶粒子尺度分布,首先要建立反演算法并检验其可行性。本文参照文献[1]对暗的海洋上空MODIS资料的处理方法,针对大陆水库上空卫星探测MODIS辐射信号,利用6S(Second Simulation of the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辐射模式建立一个查算表(Look-up table:LUT)来反演大气气溶胶粒子尺度分布;然后通过数值试验对所建立的查算表进行检验,讨论其方法的可行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查算表对大陆性气溶胶尺度分布有反演能力,但拟合误差sεl值随着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38.
网格嵌套技术对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过程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侯瑞钦  程麟生 《高原气象》2006,25(3):451-463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2002年7月22日12:00~23日12:00(世界时,下同)长江流域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主要讨论了网格嵌套技术对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重嵌套在D1,D2域选用积云参数化方案后,模拟的雨区收缩,虚假降水中心相对减少,降水强度及分布更接近观测值。在模式非线性动力、热力及湿物理过程共同驱动下,通过嵌套网格的双向相互作用,使可分辨云尺度的细网格域D3将其信息通过嵌套边界向次细网格域D2传递,然后再通过D2域边界向粗网格域D1域传递。同样,动力、热力反馈也会反向进行。结果将有助于改进各网格域的预报效果。但对D1网格域系统位置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相对小些;另外,通过双向多重嵌套,可提高模式预报区域的分辨率,特别是提高模式关键预报区域的分辨率,这也就有可能改进预报的中尺度物理场,使其能够较真实地描写大气实况。  相似文献   
939.
MM5三维变分系统在北京地区冷暖季背景场误差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NMC方法是目前较广泛采用的一种对模式背景场误差协方差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根据积累的2002年8月份和2003年2月份各一个月模式预报结果,采用NMC方法,计算了中尺度模式MM5V3在北京地区的冷暖季背景场误差,详细给出其气候统计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背景场误差特征对于不同的模式变量、水平分辨率、垂直层各不相同,冷暖季背景场误差也有不同的特征,其差别主要表现在风场。这些特征与模式模拟区域的平均天气状况相对应,同化应该在各模式区域分别进行。MM5三维变分系统在北京地区的实际应用中,应发展根据实际季节变换背景场误差协方差矩阵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0.
华北地区夏季平均水汽输送通量和轨迹的分析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马京津  高晓清 《高原气象》2006,25(5):893-899
利用NOAA HYSPLIT_4水汽轨迹模型及1948—2003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的平均水汽输送通量和轨迹。结果表明,华北夏季水汽轨迹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0—1970年代,华北地区850 hPa上的水汽主要是从南方输送来的,从1970年代开始水汽输送方向变以偏西为主,1980年代至今则以西北为主。另外,华北地区在1960—1964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存在最大值,1965年以后水汽输送通量值开始变小,1977年后水汽输送通量值较小且保持稳定。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输送轨迹的变化主要和东亚夏季风的逐渐减弱有关。华北地区1950—2000年代夏季(6~8月)逐月水汽输送轨迹变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