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7篇
  免费   437篇
  国内免费   685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040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1082篇
海洋学   39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1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祁连造山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赵生贵 《甘肃地质》1996,5(1):16-29
祁连造山带的范围及构造单元经重新厘定和划分,其南界扩展至昆中断裂;解体了走廊过渡带;扩大了中祁连,相应缩小了南祁连范围;新划出乌兰大坂—拉脊山和柴达木周缘南北链状断陷带;确定北祁连属于柴达木—中祁连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的陆间裂谷。并运用断块学说对其多旋回构造演化作了分析,本区始生代—古生代属于塔里木—中朝地块南部大陆边缘断陷—焊接造山作用体制。中新生代,在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品”字型动力体系作用下(尤以前二者为主),转化为陆内浅层断(拗)陷—逆掩叠覆造山作用体制。应力作用方式从早到晚由顺时针直扭向旋扭转化。二者既有继承又有新生。挽近时期,在印度地块挤压动力体制下卷入青藏高原陆内汇聚作用,产生大幅度断块隆升、盆地沉陷,造就了现今高原盆岭景观  相似文献   
992.
根据暴雨发生和持续依赖于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的事实,重点针对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这一重要问题,从天气学和动力学方面分析了1989年7月9~10日四川盆地东部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分析结果发现,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凝结降水的非均匀分布与强烈垂直风切变的耦合作用、“湿度锋”与低空急流的耦合相互作用通过促进低空辐合流的维持,导致了对流云团和暴雨天气的持续。  相似文献   
993.
近10a西北太平洋海域登陆台风的环境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5~2004年5~10月西北太平洋海域登陆台风的大尺度环境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表温度(SST)在台风发生的区域要高于周围其它区域,而且都在26.5℃以上,即高的海表温度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在台风的发现点主要集中的区域范围,相对涡度几乎都为正值,正的相对涡度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大,有利于上升浮力和潜热释放的维持,使热带气旋得以发展;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台风强度的增大,并且两者之间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时间滞后。  相似文献   
994.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与昆明准静止锋风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英 《热带气象学报》1999,15(3):273-279
用对称不稳定理论,对1997年春季滇南一次连续性静止锋风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锋生强迫、锋面次级环流是形成云南低纬高原上风雹天气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95.
1985年6月14日,在中部风暴试验俄克拉何马-堪萨斯初步区域试验(PRE-STORM)外场阶段生成了一个很强的夜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它出现在美国气候上中部暖季降水夜间最大中心附近.本文应用专门的无线电探空测风资料和地面中尺度站网资料研究了支持MCC生成的环境条件在夜间如何演变的.这里所研究的MCC是一个MCC系列中的第4个,是在准静止地面锋以北100—300公里处向东北东方向传播的三个MCC中的一个.MCC经历其最强烈发展区域的特点是,最初在浅薄的楔状冷气团之上为干燥和静力稳定状态(由前面过境的MCC造成)。昼夜变化的低空急流和锋的边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到3小时就使锋面以上50百帕厚的气层内气块的平均对流有效位能(CAPE)局地增加2000Jkg(-1)以上。我们的分析表明,当1)由于昼夜调整的低空急流把潮湿的、高θe空气向北输送到锋面以上更冷的对流层中层环境区,因而出现特别高的CAPE时,和2)当低空急流末端北部附近特别强的绝热中尺度上升在急流轴上空引起显著的冷却时,准静止地面锋以北地区便成为夜间MCC发展的有利地区.冷却作用和强水汽平流一起消除了对流抑制作用[在自由对流高度(LFC)以下的负C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和NCEP提供的0.5°×0.5°高时空分辨率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2日一次暴雨过程中,湖北西北部与东北部降水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西北部的降水发生在高低空急流发展时期,且西北部很快处于后一个高空急流的右前方,不利于西北部降水持续发生;东北部降水发生在高空急流稳定期与低空急流发展期,高低空急流耦合,诱发中尺度低涡形成,导致持续性强降水。2)水汽输送在西北部集中的时间短,提供的水汽有限;在东北部集中的时间长,提供的水汽充足。3)西北部不稳定能量释放得快;东北部一直存在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该地区天气尺度系统猛烈发展,激发重力波,造成强降水。4)西北部锋生位于随高度向北倾斜的锋区中,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强降水很快结束;东北部锋生位于随高度向南倾斜的暖区锋区中,冷空气与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对峙,产生较强的倾斜项锋生,有利于东北部的长时间强降水。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解决H区山西组使用煤田测井资料进行页岩气储层地化参数预测问题,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梳理总结了页岩气储层总有机碳含量、热成熟度、生烃潜力等地化参数的一般预测方法.针对研究区的测井资料为煤田测井资料实际情况,收集整理了该区最新的页岩气储层地化参数测试分析资料,开展了页岩气地化参数的敏感测井响应分析,优选建立了适合H区山西组页岩储层地化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研究表明,选择建立地化参数解释模型的关键是准备一定数量的地化参数测试分析资料和可靠的测井曲线,按照"岩心刻度测井"的原则建立具体的地化参数测井解释模型;本文优选敏感煤田测井曲线建立了总有机碳含量TOC、镜质体反射率Ro和生烃潜力(S1+S2)的预测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基于煤田测井资料的地化参数预测问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8.
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烃源岩TOC多处于0.2%~0.5%,按照形成工业油气藏TOC含量不低于0.5%(高.过成熟区可降低至0.4%)标准是无法形成大型天然气藏,但靖边气田油气源对比分析确实存在海相烃源岩贡献.为了证实低TOC高演化烃源岩中有机酸盐对TOC的影响,本文选择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某一口探井奥陶系海相和二叠系海陆过渡相烃源岩进行了红外光谱和色质等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海相还是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中均存在干酪根有机酸和有机酸盐转化酸,其中有机酸盐转化酸主要为有机酸盐完全酸化而来的有机酸,证实了海相烃源岩中确实存在有机酸盐.尽管酸化前后有机酸均以C16:0为主峰,但有机酸盐转化酸在C16:0以前相对丰度明显低于干酪根有机酸和游离有机酸的相对丰度,暗示了干酪根有机酸和游离有机酸以脱羧基生成链烷烃为主,而有机酸盐转化酸以高碳数有机酸裂解为低碳数有机酸为主.利用十六烷酸钙为标准对干酪根有机酸和有机酸盐转化酸进行定量分析表明,TOC含量(大于2.0%)高的海相烃源岩中有机酸盐含量低,而TOC含量低(0.2%~0.5%)的烃源岩有机酸盐含量均比较高.因此,对于TOC含量介于0.2%~0.5%的海相烃源岩,有机酸盐在高演化阶段可能是一种潜力的气源.  相似文献   
999.
长岭断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榆深1井营城组未熟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碳同位素分馏实验以及长深1等井的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在热史恢复的基础上,根据化学动力学和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理论,从烃源岩生烃史、甲烷碳同位素分馏效应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面,对长岭断陷天然气成藏期加以判断。长岭断陷甲烷碳同位素均值为-33.11‰,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显示天然气为116 Ma以来累积聚集成藏;生烃史表明营城组源岩在100~67.7 Ma大量生气,沙河子组在125~74 Ma达到生气高峰;同时包裹体证据表明查干花次洼的烃类气主要在110~78 Ma聚集成藏,伏龙泉次洼主要在110~1 Ma成藏。成藏期的判断结果说明:长岭断陷沙河子组早期生成的天然气未聚集成藏,仅116 Ma以后生成的天然气才具有成藏贡献,损失约14%左右;而营城组烃源岩生烃较晚,有利于成藏,包裹体证据也印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00.
烃源岩潜力评价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步骤,对于岩性油气藏勘探尤为重要,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受塔南凹陷实际条件的限制,选取烃源岩厚度、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类型、热解指标、有机质成熟度等5 项指标,对研究区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烃源岩特征及潜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烃源岩特征整体优好; 南屯组的烃源岩最优,大磨拐河组次之,铜钵庙组最差。使用 “直接乘法”对研究区9 小层烃源岩生烃潜力进行综合排队,其中南屯组SQ3-3 小层的烃源岩发育最好,铜钵庙组I 油组的烃源岩发育最差,其先后顺序及评价为: SQ3-3、SQ3-2、SQ3-5、SQ3-1、SQ3- 4、SQ4-1、II 油组、SQ4-2 及I 油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