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6篇
  免费   2317篇
  国内免费   1564篇
测绘学   809篇
大气科学   1599篇
地球物理   2942篇
地质学   3196篇
海洋学   739篇
天文学   181篇
综合类   414篇
自然地理   207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343篇
  2021年   430篇
  2020年   304篇
  2019年   396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349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477篇
  2011年   418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413篇
  2007年   369篇
  2006年   379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305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209篇
  1996年   216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71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25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5 毫秒
971.
大气变量物理分解原理及其在区域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维宏  江漫  单晓龙 《气象》2013,39(5):537-542
观测的全球大气变量可以物理分解为4个部分:纬圈平均的对称气候、非对称气候、纬圈平均的瞬变对称扰动和非对称扰动。文章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 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0.75°×0.75°)介绍大气瞬变扰动量中的扰动风提取方法及其在区域暴雨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用欧洲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物理分解得到的扰动气流能够较好地反映暴雨的落区和风与雨之间的关系,如暴雨带位于低层大气扰动气流的辐合线上和稳定的暴雨带两侧扰动气流多呈对峙的辐合状态。  相似文献   
972.
南方不同类型冰冻天气的大气层结和云物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观测资料和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南方3次不同类型冻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重点研究了冰冻天气中冻雨区云系宏、微观结构及大气层结特征,初步分析了冻雨形成的云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逆温层的存在是冻雨发生的必要条件,低层湿度较大的逆温常与冻雨天气有关.3次冻雨过程的冻雨区都存在逆温层,其中第一、二次过程属于锋面逆温,而第三次过程属于平流逆温.可见,逆温层结有利于冻雨的发生,但逆温层的存在仅是形成冻雨的条件之一.冻雨的发生还与水汽(湿度)、风向风速、地面特征有关.低层有水汽输入到冻雨区、地面温度等于或低于0℃,有利于冻雨形成和过冷雨水的冻结.(2)冻雨的形成需要满足3个主要条件:在对流层中高层存在冻结层,冻结层下要有暖层和逆温层,近地层有一个温度<0℃的冷却层,并且低层的冷却层相对湿度较高.中高层冻结层主要产生冰相降水粒子,中层的暖层可以确保上层降落下来的固态降水粒子(雪或霰)融化成雨滴或在融化层中直接产生液态降水.这样,雨滴下降到低空冷却层后会逐渐变成过冷雨滴,当过冷却雨滴接触到<0℃的地面或者其他物体表面时,迅速冻结形成冻雨.(3)不同冻雨区上空存在2种不同类型的云,对应云中有2种明显不同的温度层结:混合相云中的“冷-暖-冷”层结和水云中的“暖-冷”层结.具有2种不同层结特征的不同冻雨区云系,对应2种不同的微物理结构,具有2种不同的冻雨形成的云物理机制.(4)同一类型天气系统中的冻雨区,可以存在不同的温度层结、云的微物理结构和冻雨形成的机制;不同类型天气系统也可以存在特征相同的冻雨区,即冻雨形成的温度层结、云的微物理结构和冻雨形成的物理机制都相同.  相似文献   
973.
一次致灾大暴雪的多尺度系统配置及落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T6390场预报资料、FY-2C卫星资料和Doppler雷达产品,详细分析了2010年2月23日发生在新疆天山北坡中部致灾大暴雪的多尺度系统和物理量场配置以及发生时间和落区.结果表明,南北支短波槽的合并、加强使得冷暖空气强烈交汇是造成大暴雪的主要环流背景,低空急流、辐合线和切变线是大暴雪的主要触发机制,低空急流输送的大量水汽和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合有助于低层上升运动加强,为暴雪强度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暴雪发生在南北支短波槽交汇处、高空急流入口区右后方辐散区、低空西南暖湿急流出口区左侧辐合区、辐合线前部、切变线南侧以及地面冷锋附近的重叠区域内.大暴雪期间中高层辐散大于中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强盛且深厚,水汽辐合强烈、湿层深厚.中-α和中-β尺度冷云团是造成大暴雪的主要系统,降雪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与冷云团强度、面积及其生命史呈正相关,大暴雪发生在冷云团内部局地增强及强中心维持阶段,并位于TBB≤-65℃的中-α尺度和TBB≤-70℃的中-β尺度冷云团边缘的TBB梯度最大处.强降雪时段雷达回波呈带状分布,回波移动方向与带状长轴方向一致,使得降雪时间较长;回波强度演变、强中心范围与降雪量分布及强降雪中心范围基本一致,强降雪中心的回波强度达35~40 dBz,回波强度梯度大,“S”形速度场曲率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有短时的跃增过程,回波演变具有短时弱对流特征.  相似文献   
974.
针对山西省2010年5月27日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利用机载DMT探头和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进行探测试验,分析了云微物理特征,并对空中和地面雨滴谱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空中云垂直和水平结构分布不均匀,CDP、CIP探测最大粒子浓度分别为165.20、1.08cm^(-3)。地面雨滴微物理量的平均值说明本次降水是典型的层状云降水,雨强主要由雨滴数密度决定,雨滴微物理参量随时间分布不均匀。建立地面雨强,与雷达反射率因子Z、雨水含量W、雨滴数浓度N、Gamma分布的谱参数眠、A的相关关系,Z-I、W-I,相关性很好,N-I、N_0-I、λ-I,相关性较差。地面平均雨滴谱较空中平均雨滴谱窄、谱型陡。结合粒子图像和雨滴特征量分析空中雨滴谱随高度的分布发现,本次降水是冷云和暖云降水共存。  相似文献   
975.
台风“麦莎”的强度对台风前部飑线发展过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2005年8月5日16时(UTC,下同)至6日00时发生的一次台风前部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台前飑线在母体台风和副高之间的湿区生成。台风为这次台前飑线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包括强的低空急流输送充沛的水汽,强的不稳定环境产生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以及强的地表辐合,使得初始的离散的对流单体组织发展形成台前飑线。成熟时期的台前飑线虽然比中纬度和热带飑线的变压强度小,但是具有更强的低层暖湿空气入流,中层的入流范围也更加宽广。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台风强度越强,其台前飑线的回波强度越强,移动速度更快,生命史也更长。强台风使得低空垂直风切变更大,有利于台前飑线的生成和发展,在台前飑线发展成熟后,低空垂直风切变强度减小,不利于台前飑线的维持,加之低空水汽输送的减少,使其逐渐趋向衰亡。  相似文献   
976.
吴晓  郑照军  杨昌军 《气象科技》2013,41(5):915-922
由NOAA卫星AVHRR短波通道1、2反射率反演地表反照率需要3个反演模式,分别是窄-宽波段反射率转换模式、大气顶双向反射模式、大气订正模式.基于模式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接收处理的NOAA-18 AVHRR1B数据,处理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由于云的影响,15天合成技术用来形成周期为15天的地表反照率数据文件.2006年、2010年2年的处理结果与MODIS同类产品对比,RMS为0.028~0.074、相关系数为0.76~0.93,误差较大出现在冬季,原因是两者15天合成方法不同;5年的日平均地表反照率与21个中国地面气象一级辐射站的观测测值作对比,结果是:RMS为0.053、相关系数为0.88.反演模式系统误差以及云和气溶胶影响是卫星反演地表反照率的主要误差来源.  相似文献   
977.
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热带气旋外眼墙形成和维持过程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大尺度环境场和热带气旋涡旋内部动力学过程,如涡旋罗斯贝波理论、轴对称化过程、涡丝化作用、β-skirt轴对称化外眼墙形成假说和边界层非平衡动力过程等。随着对外眼墙形成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当前存在多种外眼墙形成的机制理论,而这些机制均强调在外眼墙的形成阶段,热带气旋外围有大量对流及位势涡度扰动的发生发展。因此,热带气旋外眼墙的形成很有可能是多种机制相互作用导致的。最后,提出研究多种机制相互作用导致外眼墙处的对流和位势涡度扰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78.
从北京沿着京承高速公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约50千米,是小城怀柔(怀柔区政府所在地),紧邻小城的西侧是水面宽广、碧波荡漾的怀柔水库,面积约6.7平方千米。水库的北岸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山脚下水库边茂盛的绿色植物中,点缀着几个白色半球圆顶建筑,还有几个圆锅状的射电接收天线和几幢房屋,远远望去幽静而神秘。这里就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始建于1984年,今年恰逢她建立30周年。说起怀柔观测站,不仅国内天文行业的人们不会陌生,而且她蜚声国际太阳研究领域。这里的太阳磁场望远镜和多通道望远镜使得我国的太阳物理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时光荏苒,三十年过去7,如今,这里仍然是太阳研究的主战场,这里的观测设备在太阳物理的研究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9.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general class of Bianchi cosmological models with bulk viscosity and particle creation described by full causal thermodynamics in Brans-Dicke theory. We discuss three types of average scale-factor solutions for the general class of Bianchi cosmological models by using a special law for the deceler- ation parameter which is linear in time with a negative slope. The exact solutions to the corresponding field equations are obtained in quadrature form and solutions to the Einstein field equations are obtained for three different physically viable cosmologies. All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 and discussed in each model.  相似文献   
980.
褚志贤  陈雅云 《福建地质》1990,9(3):167-176
福建省闽南三角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是以永定—福州北东东向断裂带为界,南北两区的磁场、重力场、大地电磁场及应力场等均有明显差异。闽南三角地区的岩石圈厚度、地壳厚度变化大,莫霍面处的纵波速度(V_p)低,上地幔物质分异不彻底,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可知该区地壳处于不稳定状态。应用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依据地壳结构及构造、地震活动规律、活动断层分布及地震烈度等条件,在地壳区域不稳定的背景上,划分出三个地壳区域较稳定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