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湖泊营养物水平和富营养化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分异特征,开展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研究,是实现湖泊分区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云贵高原亚热带湿润区为案例区,通过遥感反演得到研究区域湖泊水体的叶绿素a(Chl-a)、总氮(TP)和总磷(TN)含量,从自然地理要素、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3 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根据研究区域 DEM数据划分小流域,将各指标因子投影到小流域;在小流域尺度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分别对 Chl-a/P 与Chl-a/N 的作用,计算两种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评价分值;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算法对小流域尺度上两种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评价分值共同进行聚类,形成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结果。研究发现:①通过遥感反演模型可以将少数呈点状分布的监测数据推演到面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有限的野外监测数据量难以支撑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不足;②通过构建各指标因子分别与湖泊水体中Chl-a/P、Chl-a/N 的定量关系,实现了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中湖泊水体微观指标与湖泊流域宏观指标的有机结合;③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进行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保证了分区结果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和评价分值上的接近性;④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不同,将云贵高原亚热带湿润区分为4 个区:北云南高原湖区、滇南河谷山原湖区、桂西-滇东-黔南岩溶湖区、贵州高原东北部湖区。本文提出的基于双约束空间聚类的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方法也可以作为其它地区乃至国家尺度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借鉴。  相似文献   
52.
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考虑柑桔气候适宜性水平及其变率变化,构建柑桔的风险度模型,运用滑动建模技术对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的气候风险性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分布强度将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温度、降水、日照和气候风险大致分为三类型:低风险型、中风险型和高风险型。温度风险度大致呈纬度地带性分布,除西部高山区外,由低纬向高纬风险度依次增高;降水风险度呈现亚热带中部低,北部和西部高;与降水风险度相反,日照风险度在亚热带中部高,北部和西部低;气候风险度受温度变化的主导,也大致呈现纬度地带性,呈现高纬和西部高海拔区高,低纬和东部沿海区低。柑桔气候风险在时间和空间变化上都存在着差异,近46年来,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以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增加的最快;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热带东部和南部风险较低的区域分布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北部和西部风险高的区域分布有进一步增大并向东部和南部扩展的可能。从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减产率大于10%、20%、30%的气候风险度分布区域变动过程来看,柑桔各减产率的气候风险度分布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和连续性,大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53.
近500年来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中低山植被的演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蓝勇 《地理研究》2010,29(7):1182-1192
从人口分布变迁入手探讨植被变迁,发现距今500年以前,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海拔3000~1500m的中低山地区多是乔木林为主而间与草甸混交景观,而非现在的以草甸、灌草坡为主的景观。人类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m以下的平坝、台地和丘陵地区,人类活动对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地区影响甚小。现代地理学界静态描述的长江上游地区海拔1500~3000m的中低山湿地草坡带,在500多年前仍多是以冷杉、云杉为主的针阔叶林与草甸混交景观。近500年来人类垦殖、商业砍伐、皇木采办等活动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皇木采办、商业采办影响了长江上游中低山的森林资源的品质,主要对高大的楠杉的砍伐,较明显地影响了森林的郁闭度,但并不给森林资源带来不可回归的影响。人类垦殖活动,特别是固定的农耕活动,大量砍挖树根,使森林资源的自我恢复失去了可能。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在其中,一时还难以区分,需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54.
基于微型无人机遥感的亚热带林冠物种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微型无人机平台搭载微单相机监测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冠层,发现在低空飞行时(飞行高度100m),仅能识别马尾松、湿地松和大叶相思3 个冠层树种;但在超低空飞行时(高度50 m)的影像分辨率较高,通过提取冠层的轮廓、纹理、结构、颜色等信息,能成功分辨出近20 种冠层物种,甚至可以识别出部分林隙中的林下物种。根据微型无人机遥感,可提取多种亚热带林冠信息,为森林保护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55.
早更新世时,重庆地区生活着巫山人;中更新世时,生存有盐井沟动物群和歌乐山动物群;晚更新世—全新世时,合川三汇坝动物群繁衍,以水杉、红椿木和枫杨为代表的植物群遍及全区,并有水杉、银杉等孓遗植物存在。整个第四纪时期,重庆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没有发生过冰川活动。  相似文献   
56.
李德孝 《地理教学》2011,(13):21-23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指出:“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面,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整个流域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即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此类气候特征: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比季风区均匀,夏秋季节降水梢多,冬春季节降水较少,雨热同期。但是从纳西河流域局部范围来说,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57.
《热带地理》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门类,重点反映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具创新性、前沿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该区资源调查和经济开发规划专题论文,学术动态、综述、简讯等。本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保存价值,对农、林、水、  相似文献   
58.
The splitting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ub-tropical high (SH) during spring to summer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s has been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litting of SH occurs over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However, remarkable contrast exists in the Hadley cell at the lower and upper levels over these sectors during March to May. The land surface sensitive/latent heating bo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decay the local Hadley cell over the Indo-China peni…  相似文献   
59.
本文阐述了中国亚热带的6个基本特点,亚热带北界和南界的划分问题,生态过渡带和亚热带划分的方法论,综合区划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尚需深入研究的若干重要自然地理界线问题.认为中国的亚热带从广义上说也是一个生态过渡带.深入研究中国亚热带形成的机制及其成因和演变趋势,将有利于整个亚热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亚热带划分所用的指标比较初始、简略,亚热带的东部与西部所采用的指标也不完全一致,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探索,提出一个既能反映客观实际,又能与国际研究接轨的较好方案.在亚热带的划分中需要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0.
亚热带红壤酸缓冲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拟试验比较了位于亚热带的湖南省境内5种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的酸缓冲能力及缓冲特性,揭示了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在缓冲过程中的一致性和缓冲能力、酸害容量的差异性.5种红壤缓冲能力、酸害容量的相对顺序为:板岩红壤>石灰岩红壤>花岗岩红壤>砂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根据土壤的酸敏感程度分级,可将前3种土壤划归为酸敏感性土壤,后两种归为酸极敏感性土壤.上述研究可为亚热带红壤区土壤酸化治理和重点治理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