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6篇
  免费   1499篇
  国内免费   1781篇
测绘学   779篇
大气科学   2369篇
地球物理   876篇
地质学   2977篇
海洋学   952篇
天文学   598篇
综合类   508篇
自然地理   467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286篇
  2021年   348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343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483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435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421篇
  2009年   456篇
  2008年   478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60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3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The low-grade vanadium-containing stone coal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was collected from Wuxi Coun- try, Chongqing City, China. The experiment focused on the vanadium recovery from roasted residue through opti- mizing the process conditions of an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technology, named calcified roast- ing-sulfuric acid leaching technology. By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he effects of roast- ing temperature, roasting time, sulfuric acid concentration and leaching time on the leaching ratio of vanadium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ching ratio of vanadium reached 85.5% under the proper technological con- ditions of roasting temperature=950℃, roasting time=4 h, 40% concentration of sulfuric acid and leaching time=6 h.  相似文献   
922.
Field surveys indicate lateral variation in peat humification levels (von Post) in dominantly occurring fibric,fibric to hemic,sapric and hemie to sapric peats across a gradient from the margin towards the centre of tropical lowland peat domes.Cement-peat stabilisation can be enhanced by adding mineral soil fillers (silt,clays and fine sands) obtained from Quaternary floodplain deposits and residual soil (weathered schist).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UCS) of the stabilised cement-mineral soil fifler-peat mix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d addition of selected mineral soil filler.Lateral variation in the stabilised peat strength (UCS) in the top 0 to 0.5 m layer was found from the margin towards the centre of the tropical lowland peat dome.The variations in the UCS of stabilised tropical lowland peats along a gradient from the periphery towards the centre of the peat dome are most likely caused by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due to variations in the mineral soil or ash content of the peat and horizontal zonation or lateral variation in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plant assemblages (due to successive vegetation zonation of the peat swamp forest from the periphery towards the centre of the tropical lowland peat dome).  相似文献   
923.
义敦岛弧带晚中生代侵入岩体目前仍缺乏高精度的年代学数据制约,其成因也存在争论。作者首次在岛弧带中段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区发现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本文对其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分析,探讨成因及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03±1 Ma(MSWD=0.5),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系,具有高硅、富碱和铁、贫钙和镁特征,Si O2含量为72.94%~74.98%,K2O+Na2O=7.56%~8.08%,铝饱和指数A/CNK=1.06~1.10,属弱过铝质岩石。岩石富集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Ba和Sr。REE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13~0.25),总体呈较陡右倾的LREE富集和HREE相对亏损特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显示其为铝质A型花岗岩。Hf同位素组成εHf(t)=–2.7~0.6,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925~1095 Ma。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揭示夏塞岩体为软流圈地幔与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成因,并经历了斜长石、正长石和褐帘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夏塞花岗岩体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特征,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弧-陆碰撞造山后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24.
针对福建某低品位钼矿矿石性质,确定了粗磨粗选、粗精矿再磨精选的浮选方案。采用该浮选方案及合理的选别条件,对含钼为0.08%的钼原矿选别,获得钼精矿品位52.45%、钼精矿产率为0.14%、钼回收率90.19%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925.
《浙江气象》2014,(2):45-45
正森林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挥发性有机物。森林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可凝结氧化产物能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后者能通过散射太阳辐射和充当云凝结核来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但我们对源于生物的挥发性有机物与它们向气溶胶颗粒的转化之间联系的认识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926.
根据塔什干低涡的定义,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高度场、温度场资料,运用计算机编程自动识别、追踪塔什干低涡的中心位置、中心强度和持续时间,进而获取塔什干低涡天气过程的数据集。此计算机识别程序中有两个关键判断条件:一是某格点i的高度值小于其外围格点高度值,二是低涡范围内任意格点的纬向温度二阶导数大于零。实践证明该方法对塔什干低涡系统的识别准确且省时省力,同时避免了人工挑选的主观性误差。  相似文献   
927.
利用2010年2月乌鲁木齐大气成分观测站黒碳仪观测数据,结合散射系数及常规观测资料,对乌鲁木齐冬季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气流后向轨迹进行了来源分析。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BC质量浓度日平均值为12707±4673 ng.m-3,浓度变化范围为4916~22997 ng.m-3,散射系数日均值为1086±561Mm-1,变化范围为350~2232 Mm-1。BC质量浓度和散射系数日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BC质量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峰值分别出现在9~11时和20~22时,谷值分别出现在4~6时和16~18时,散射系数与BC质量浓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其有一定的滞后。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污染物浓度上升有明显作用,显著影响BC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3)乌鲁木齐冬季大气层结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风速和降水对黑碳气溶胶浓度具有明显的稀释作用。在乌鲁木齐特殊的地形和气象条件下,本地源排放与来自周边城市群污染物输送的叠加使得污染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28.
文章对新疆11个辐射站最近20a(1993—2012年)逐月辐射信息化数据文件进行了质量检查,分析了总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净全辐射这五个要素出现数据疑误的概率,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疑误数据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各要素分布等进行了评估。经查阅分析原始数据表—33及H文件结果表明:疑误数据的错误主要发生并集中在一、二级辐射观测站,其中数据文件部分出现疑误较多,记录格式分部出现错误相对较少。平均单站月疑误数据个数为2.7个/站?月,疑误数据率为0.0%。从总体上看,新疆最近20a的辐射信息化数据文件疑误数据信息较少,资料可靠,可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利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29.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高密度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地形因素等,对2012年9月12日发生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朗岱镇安乐村一次秋季大暴雨的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动力因素等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是在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等天气条件有效合理配置下发生的;大暴雨发生时,位势能量500 hPa—850 hPaΔθse不稳定,对流高度高,对流强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模式预报及高密度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暴雨的量级和落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3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日陕西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总结预报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区域性暴雨发生在中纬度高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阶段,东移低槽北部的低涡北抬加深维持是引起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切变和东路回流冷空气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暴雨区上空,造成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