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8篇
  免费   399篇
  国内免费   386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583篇
地球物理   583篇
地质学   349篇
海洋学   215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岑江山  黄帆 《广西气象》2005,26(A02):71-71
2004年8月23日17时48分~19时48分,岑溪市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降水过程,这次强降水的特点是降水的时间短、强度强。通过对影响这次强降水的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进行分析,找出产生大暴雨过程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12.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利用大洋钻探ODP 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1144站时间分辨率高达约290年的沉积物样品,开展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在中更新世距今80~100万年前,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壳体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变化揭示出,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心,即中更新世革命0.9 Ma左右,南海北部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降水量的增加指示东亚冬、夏季风增强。以中更新世革命为界,水体垂向结构上温跃层和营养跃层的深度从之前的间冰期较浅转变为之后的间冰期较深,底层水与表层水的垂直温度梯度从冰期时较大转变为冰期时较小。轨道尺度上,冰消期时南海北部的表层水、次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变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不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相位差。千年尺度上,有孔虫的氧碳同位素变化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约0.8 ka和约1.4 ka的气候波动周期。氧同位素0.8 ka滤波显示出: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较强的信号主要出现在间冰期,有时也出现在冰期,与晚第四纪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主要出现在冰期不同,说明中更新世的气候转型不仅表现在轨道尺度的气候周期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千年尺度气候波动的特征变化中。   相似文献   
113.
通过对位于东亚季风区中东部与西部边缘的两个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不仅捕捉到了20个Dansgaard Oeschger事件与6个Heinrich事件,而且黄土记录与GRIP冰芯记录的这些快速气候波动基本上是同步的。暗示在整个末次冰期,东亚季风气候同样存在千年—百年尺度上的快速波动。所不同的是,西面的沙沟剖面对这些快速气候波动的反应比东面的王官剖面敏感。结合末次冰期中国黄土记录的先前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自西向东Dansgaard Oeschger旋回的幅度逐渐变小,推测这主要是由西风与东亚夏季风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4.
本文将常规双平方根(DSR)单程波动方程从深度域变换到双程垂直走时(τ)域,由此推导出可从数学上实现“沉降观测”的单程波DSR传播算子. 其递归波场延拓算法包含波数域针对常速背景的相移处理和空间域针对横向速度扰动的相位校正,可以应对上覆地层速度横向变化对构造成像的影响. 结合零炮检距、零时间成像条件,提出了在τ域进行波场延拓与成像的DSR方程叠前偏移新方法. 为了克服其全三维偏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本文采用稳相近似,在crossline常炮检距偏移理论基础上推导了实用的共方位角叠前τ偏移方法. 数值试验表明,DSR方程叠前τ偏移在强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的成像精度与分辨率优于传统的时间域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15.
使用1998年美国NCAR再分析的逐日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源、汇特征。青藏高原对于纬向风的低频波来说,有时是低频振荡的源区,有时是汇区。通过计算低频涡度的通量散度,进一步研究了低频涡源、涡汇特征。青藏高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低频涡源、涡汇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传播特征也不尽相同,青藏高原上空100hPa低频涡源、涡汇受到了南亚高压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6.
1991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和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 1 991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风场进行 Morlet小波分析 ,结果表明 :这些要素有明显的低频特征 ,其变化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6月中旬之前主要表现为准双周振荡 ,6月中旬之后 3 0~ 60 d振荡逐渐明显 ;低频西风峰值超前降水峰值 2~ 4d。通过对散度场及流场的分析发现 ,7月份以后 ,低纬低频系统北传 ,同时中纬 40~50°N低频系统南传 ,两者交汇在 3 0~ 3 5°N,低频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辐合造成了两次大的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17.
1998年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国强  朱乾根 《气象》2002,28(3):8-1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OLR资料,研究了1998年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的特征。结果指出,1998年夏季副高脊线的平均位置偏南,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夏季风较强,强对流维持时间长;华北地区的夏季风较弱,对流比常年偏弱;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存在明显的低频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118.
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溪  何财福 《气象》2002,28(5):11-16
通过对近20年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在南海夏季风活跃与中断期,南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和热带东风急流以及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有明显的差异。从南半球向北传播的散度场低频振荡以及从北半球高纬向南传播的西风场低频振荡等的有利位相同时传入南海并共同作用可引起南海夏季风的活跃或中断。各种低频振荡的有利位相传播到南海并发生锁相的时间决定着南海夏季风明显的活跃或中断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9.
复杂地质构造波动方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全声波方程进行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虽然可以计算全声波波场值,但是也常常会出现层间多次波,给资料解释造成一定的困难。作者在本文中根据无反射声波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解法,实现了自激自收时间剖面的制作,避免了层间多次波的产生。本方法不但允许速度有纵向变化,而且允许速度有横向变化,这使得模拟复杂地质构造的地震响应成为可能。实际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激自收时间剖面的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120.
多窗谱分析方法及其在全球变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江志红  屠其璞  施能 《气象学报》2001,59(4):480-490
多窗谱分析方法是一种低方差、高分辨的谱分析方法 ,尤其适合于非线性气候系统中高噪声背景下弱信号、时频演变信号的诊断分析。文中简要地介绍了多窗谱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并将其用于近 1 5 0 a来全球及南、北半球温度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1 )在温度呈线性变暖的背景趋势下 ,北半球、全球年平均温度还具有显著的 40~ 70 a的准周期低频振荡 ,它们与变暖过程中的波动性密切相关 ;(2 )年代际振荡信号在北半球温度序列中也相当明显 ,南半球则存在多种低于 5 a尺度的显著振荡周期 ,半球或全球 ENSO振荡分量、QBO周期信号的振幅都具有缓变包络的特性 ;(3 )与传统功率谱估计、最大熵谱估计结果的对比表明 ,多窗谱分析方法方法得到的谱估计分辨力高 ,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