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2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积云对流参数化对一交梅雨锋暴雨过程影响的模拟检验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彭新东  吴晓鸣 《高原气象》1999,18(3):451-461
应用1988年版日本谱模式JSM,对比分析了Arakawa-Sckawa-Schubert、Kain-Fritsch、KuoAnthes和Gadd-Keers等几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梅雨锋暴雨对流系统模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3.
一次夏季东北冷涡中积云发展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运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设计开发的三维冰雹云模式,对2002年7月11日至15日期间,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次由冷涡天气诱发的积云对流变化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冷涡诱发的积云自然降水呈中小尺度复合体的特征;(2)积云起源于低层暖湿区域里,并由强上升气流抬升到高层,得到充分发展;(3)冷涡中积云同样存在液态水累积区,一般出现在最大上升气流上,其中液态水含量随着积云的发展而变化,冰雹即在此液态水累积区0℃以下的区域内生长;(4)在模拟区域内,模拟出了多个积云单体的并合现象,而后发展为积云团;(5)模拟出的积云形态与雷达回波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4.
大气凝结水汽汇、凝结潜热作用与积云对流参数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旭赞  张兵 《气象学报》2006,64(6):790-795
从引入包含质量(水汽)源、汇的连续方程出发,重新推导出大尺度凝结降水和积云对流凝结降水之水汽汇起作用的热力学方程,从而重新给出气压、气温预报方程及地面气压与高空位势高度预报方程。发现,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凝结3个作用:气块水汽质量流失与气压降低;气块虚温降低;加热气块;和通过大气运动方程,实现大气凝结潜热“热机”作功。这时,对于预报气压、气温场,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中的参数在凝结3个作用中保持一致。否则,通过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虽可以近似实现对于预报气压和气温场的凝结3个作用,但不可能调好参数的降水物理特性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且对于静力模式预报地面气压和高空位势高度场,不可能实现上述的第一凝结作用。最后表明,当模式分辨率提高到只用降水显式方案、不再用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后,则必须引入包含水汽源、汇的连续方程。因在热带海洋面上的水蒸发过程,水汽进入大气将改变地面气压场,且蒸发潜热可分为内潜热(水汽内能)和外潜热(水汽压力能),内潜热立即成为大气热能的一部分,而外潜热直接对大气层作功,使得大气位能增加。文中研究了大气中的大尺度凝结降水和积云对流凝结降水对气压场与位势高度场的影响。一般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都已考虑内潜热对大气的加热作用,但还须考虑因凝结与降水造成地面气压场及高空位势高度场的变化,后者应是外潜热作用的结果。在上述研究过程中,必须引入考虑凝结作用的连续方程,且最终可以改变有降水(包括大尺度凝结降水和积云对流凝结降水)发生时的数值预报模式动力框架。  相似文献   
25.
In phase Ⅱ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RMIP) for Asia, the regional climate has been simulated for July 1988 through December 1998 by five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and one global variable resolution model. Comparison of the 10-year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with the observation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models have the capacity to reproduce the basic spati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for Asia, and the main rainbelt can be reproduced by most models, but there are distinctions in the location and the intensity. Most models overestimate the precipitation over most continental region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precipitation can also be basically simulated, while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various models and the observations. The biases in the stream field are important reasons behind the simulation errors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RCMs). The cumulus scheme and land surface process have large influences on the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Generally, the Grell cumulus scheme produces more precipitation than the Kuo scheme.  相似文献   
26.
多积云参数化方案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M5模式采用5种积云参数化方案选项研究了2004~2006年共8个热带气旋路径的集合预报。结果表明,热带气旋路径预报对积云参数化方案的选取是敏感的,积云参数化方案之间优劣互补,而选择无积云参数化方案选项对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有积极的贡献。采用3种路径集合预报方案研究的结果表明,集合方法对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有明显的改善,其中无积云参数化Grell、Betts—Miller和Kain—Fritsch4种积云参数化方案选项组合的集合预报效果最好,平均路径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27.
当均匀的纬圈风应力作用于赤道海洋时,在东、西边界附近由于平衡的物理过程不同,其响应特征也不同。当盛吹一个方向的风时,例如东风,东边界的温跃层会变浅(冷水),而西边界的温跃层变深。当东风吹了t0时间而改吹西风时,无论东边界的温跃层还是西边界的温跃层都要持续到2t0时间后,才改变其发展方向。这表明边界上的物理场带有长的“惯性”或长的“记忆”。但西边界信号向东传播的速度比东边界向西传播的速度要快,且振幅也大,从这个意义上讲,ElNino事件先兆从西边界附近出现后,能迅速影响到西、中太平洋,也即西边界附近更易成为ElNino事件的源地,特别是强的ElNino事件。  相似文献   
28.
巢纪平  张丽 《大气科学》1998,22(4):428-442
当均匀的纬圈风应力作用于赤道海洋时,在东、西边界附近由于平衡的物理过程不同,其响应特征也不同。当盛吹一个方向的风时,例如东风,东边界的温跃层会变浅(冷水),而西边界的温跃层变深。当东风吹了t0时间而改吹西风时,无论东边界的温跃层还是西边界的温跃层都要持续到2t0时间后,才改变其发展方向。这表明边界上的物理场带有长的“惯性”或长的“记忆”。但西边界信号向东传播的速度比东边界向西传播的速度要快,且振幅也大,从这个意义上讲,El Ni?o事件先兆从西边界附近出现后,能迅速影响到西、中太平洋,也即西边界附近更易成为 El Ni?o事件的源地,特别是强的El Ni?o事件。  相似文献   
29.
积云模式下三维闪电分形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积云模式对雷暴云内电过程的模拟能力,将Mansell提出的放电参数化方案在起始击穿阈值和闪电通道感应电荷的分配过程上进行改进,耦合了已有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模式中。对STEPS(Severe Thunderstorm Electrification and Precipitation Study)试验中一次雷暴个例以及对中纬度地区理想雷暴个例的模拟表明,引入了新放电参数化方案的模式模拟出闪电在发展特性和几何结构上和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结果还表明:闪电的类型与极性取决于背景电荷结构以及闪电的起始位置,只有底部存在正电荷堆时才会产生负地闪,且负地闪的起始点均具有较高的负电势。闪电通道上感应电荷的沉降会改变通道附近水成物粒子上携带的电荷,这对雷暴云内复杂电荷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经统计,模拟的地闪和云闪通道的分形维数平均值分别为1.47和1.69。对起始击穿阈值的敏感性试验表明,随着起始击穿阈值的增大,首次闪电时间会向后推迟,当采用逃逸击穿时首次闪电产生的时间最早;闪电数量随起始击穿阈值的增大而减少;当使用固定击穿阈值(100,150和200 k V)时得到的云地闪比均小于使用逃逸击穿时得到的云地闪比,使用逃逸击穿时得到的云地闪比与观测结果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30.
关于积云增雨和实施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综合雷雨云式的积云降水特点和归纳观测及理论结果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阵雨形成机制,发现雷雨云式的积云结构类似于雹云,也存在着水平风“零域”和成雨“穴道”,大粒子群向这里集中并累积,然后再下泻成阵雨。据此提出了积云人工增雨的动力学根据和设计实施方案的要领,并给出了积云人工增雨作业部位、时机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